顯示具有 滿文翻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滿文翻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滿文字典裏沒有的字和詞:銀行、兌換券

大清銀行兌換券


自乾隆《御製五體清文鑑》刊行以後,清朝就沒有再編製過大型的滿文字典,光緒時刊行的《清文總彙》基本上是綜合康熙時編成的《清文彙書》及乾隆時編成的《清文補彙》二書而成, 銀行、兌換券這些晚清才出現的新詞,自然就不會在清代的字典裏找得到。現在的滿文字典又多據清代的字典編製而成,沒有收錄銀行和兌換券這兩個詞自是必然。

1907年,大清銀行發行了票值伍元的兌換券,其上的銀行一詞滿譯作menggun-i xôdai qôwaran,而兌換券則譯作xôlašara boji,先漢後滿。有些兌換券的版本,因筆畫不清,xôlašara一字中的<ša>音節,似多寫一牙,<ša>變成了<šan>。清季滿文沒落,於此又得一證。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乾隆」年號續論


乾隆即天祐

乾隆這個年號,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知道其正確之義者似乎不多。2019年3月26日,我在本網站刊登了年號「乾隆」的意思〉之短論,指出「乾隆」/Abqai Wehiyehe,即「天所(=的)祐助的」之意。昨閱《春秋繁露·爲人》一篇,文内曰: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可證余言乾隆與天祐在意義上關係密切之不誤:。從引文可見,Abqai Wehiyehe/「乾隆」,一若其他大清皇帝的年號,其意亦源自 漢人思維。現將舊文抄錄如下,以省讀者翻檢之勞:



在《乾隆帝》英文原著(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中,歐立德指出乾隆的漢文年號意即「天的隆盛」(Heaven’s Flourishing)(Elliott, 2009, p.13)。但考之漢文字義,將「乾隆」解作「天所隆盛」似較合乎原意,亦即其重點在作為主語的「天」而不在flourishing。這與其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天所祐助的)之意相若。歐立德將Abqai Wehiyehe中的-i視之為工具格,後接動詞wehiyehe,譯之作“By Heaven Supported”(為天佑助)固然有其道理,但wehiyehe也可以是動名詞,將-i視作屬格助詞也未嘗不可。乾隆的察合臺文年號ČinlungJanlung則是音譯,對正確理解Abqai Wehiyehe中的-i是屬於哪一個格並沒有幫助。但乾隆的蒙文年號Tngri-yin Tedkügsen,結構與滿文全同,其中的格助詞用了屬格助詞-yin,可知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中的-i不是工具格助詞,而是屬格助詞,譯作「天所(=的)祐助的」似較佳。這個「天所祐助的」譯詞後面其實隱含一「人」字,意即天所祐助的人。這可見之於其他滿文年號的-ngge結尾,以及對譯的蒙文年號末尾的-či-tü。譬如,崇徳,滿文作Wesihun Erdemungge,對譯的蒙文作Degedü Erdemtü,另一年號順治,蒙文則作Eyeber J̌asaγči。有關Abqai Wehiyehe-i的「主格屬格」(subjective genitive)的用法,可參看河內良弘(1996,頁89)。乾隆的藏文年號gNam-skyong,意義與漢文同,即「上天佑助」,其中的skyong,乃及物動詞(tha-dad-pa)(張怡蓀,1985,頁168),故其後也應隱藏一「人」字。由此可見,「乾隆」之意,非天自隆而實隆之也。歐立德將「乾隆」譯作Heaven’s Flourishing,並不正確。

──────────────
文見甘德星,〈孰是孰非: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滿文翻譯的商榷〉,編譯論叢第十二卷第一期(20193月)。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滿文字典裏沒有的字:aliγan


北京故宮版心經

滿文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aliγan 一字,乃佛經用語,但字典無載。北京大學雍正滿漢蒙藏四體本的經文「無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其滿文對譯為 boco aqô. jilγan aqô. wa aqô. amtan aqô. aliγan aqô. ging aqô qai。東洋文庫乾隆藏滿漢三體本的經文「無色、、香、味、觸、法」,滿文對譯為 dursun aqô. jilγan aqô. we [sic] aqô. amtan aqô. aliγan aqô. jaqa aqô qai。二者經文略異,  但aliγan的漢文對譯皆作「觸」。

臺灣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林士鉉副教授(政大、師大、故宮兼任滿文教師)在〈清代滿文譯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初探〉,《大專佛學論文集》(十二)(臺北:華嚴蓮社,2002)一文中,分別將aliγan譯作「托盤」(頁524)和「座」(頁533)。他之所以如此翻譯應是根據胡增益《新滿漢大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頁30的解釋,以爲「該字意為托、托碟、托盤,承受、承接的器物均可用」。但這畢竟與「觸」的本意相差太遠(頁549),因此,他嘗試用對照的蒙文經文,以意爲「觸」的kürteküi一字(林文轉寫誤作khürtehüi。參看F. Lessing, Mongolian-English Dictiona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506),來説明「托」、「座」 和「觸」的意義相通(頁564 ,注42)。
 
在佛典中,滿文aliγan一字不錯常和蒙文kürteküi對譯,如nadan aliγan-i gebu/doloγan kürülčeküi-yin ner-e/七觸名,但其字源其實來自另一蒙文字aliγan~alaγan,其義為手掌,再由此而轉化爲 「觸」(F. Lessing, pp.28, 32,1160 ),其對譯梵文爲spraṣṭavyam (Raghu Vira, ed.,Pentaglot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 In Sanskrit, Tibetan, Manchurian [sic], Mongolian and Chinese. Delhi: 1961),對譯藏文則爲reg-bya,二字之意皆為「觸」。

可見,滿文佛教用語aliγan不作「托」、「座」解 ,其義應為「觸」,懂《心經》義理者無不知之。「無色、聲、香、味、觸、法」一句,可以讀作「無色、聲、香、味、、法」嗎?(文中尚有錯誤多處,如頁541juγôn(道)之誤作jaqôn(八),於此不詳述)。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乾隆御製台灣滿漢文碑



滿洲皇帝的漢化與大一統中國觀:
乾隆五十三年御製台灣滿漢文碑的「碑石性」研究

甘德星


摘要
碑石有其「碑石性」,為建碑者形塑社會集體記憶、強固國家論述之用。透過碑文的主觀敘事,「碑石性」的文化、政治意涵,得以彰顯。乾隆53年,林爽文之亂平定,乾隆將之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並於臺灣建十碑,以誌其盛。林爽文之亂,雖不能和伊犁、回部、金川的邊亂相比,但臺灣「孤懸海外,與內地不同,故乾隆亦不以小事視之。這可從乾隆事後另將碑文製成緙絲、墨刻、玉冊,以及銅戰圖以作紀念得到證明。一般以為碑文乃儒臣代筆。其實,十碑的碑文乃乾隆御製,並且是先寫漢文,後譯滿文,其中的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的漢文碑文更是御筆。值得注意的是,與「御製碑」有關的其他書寫,如緙絲、玉冊、墨刻上的碑文,和《平定臺灣戰圖》上的御筆、印章全為漢文,可見「御製碑」滿文碑只是聊備一格的製作。乾隆其實是個十分漢化的滿洲中國皇帝,其立碑台灣之舉,乃傳統中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思想的反映。因此,御製」可視作滿洲中國皇帝乾隆在臺灣的石化分身,也是乾隆作為大一統君主的具體註腳。



一、前言:碑石與「碑石性」
二、乾隆御製臺灣滿漢文碑
三、乾隆的感情投注:御製與御筆
四、乾隆的漢化思維:碑文的先漢後滿
五、乾隆的中國觀:「滿洲面具」背後「漢人身體」的折射
附錄1.《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碑文
附錄2. 滿文《清實錄》所載《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


--------------------------------------------------------------------

五、乾隆的中國觀:「滿洲面具」背後「漢人身體」的折射

(節錄)


「御製碑」碑文的製作之所以先漢後滿自然與滿人「身體」的深度漢化有關。看來,乾隆雖「夙善國語」,但遇到複雜的問題或者需要作冗長的敘述時,仍傾向用漢文表達。乾隆的思維之所以不得不受漢文左右,是因為滿文並沒有足夠的詞彙全面應對複雜的外在情境。因此,乾隆振興滿文的目的,在於以之作為民族標記和正統的表徵,多於以之作為平常日用的實用語言。「御製碑」中的滿文碑只是聊備一格的製作。

乾隆的思考方式,因受漢地文化符號的制約,基本上乃從中國本位出發。他的天下觀,與傳統中國的儒家君主無異。在《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的繫辭篇首,他指出康熙時臺灣之入於中國版圖乃朱明對臺灣認知的後繼(滿、漢文,行17)。在《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中,他將自己和開疆拓土的光武帝相比,並引用《詩經》中的《采薇》、《出車》、《祈父》、《北山》諸章來說明佳兵黷武」的不可(滿、漢文,行5-6、13-16)。在《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中,他又以自漢至明的日蝕為例,說明這個自然現象與出兵臺灣的關係(滿、漢文,行20-22)。

乾隆自覺是中國的天子/Abqai jui。在「御製碑」各碑文中他多次公開宣示自己因賴上天眷佑而得以平定叛亂。作為「撫育天下」的天子,乾隆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臺灣「御製碑」是實踐這個傳統抽象政治概念的有效「技藝」(technology)之一。就「土」而言,「御製碑」的佈置猶如大清「地體」(geo-body)南北縱深的視覺再現:碑石由南而北,從臺灣經對岸廈門,一直伸延至滿洲龍興之地的東北。銘刻於其上的是盛清武功的欽定集體記憶。碑文中屢屢述及林爽文之亂的平定,乃來自全國各地的猛將(福康安、海蘭察、烏什哈達)精兵(閩、浙、桂、川、湖、黔、粵各省),聯同臺灣的官軍義民協力而成。透過碑文在多地的「複製」,乾隆將「遠隔重洋」的臺灣孤島,重新納入大清「想像共同體」之內,其作用與御賜諸羅嘉義之名,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就「臣」而言,碑文中提到原來「非我臣僕」的臺灣「生番」,儘管彼等位處國家邊緣的邊緣,但乾隆仍以其平亂有功,將之載錄於《職貢圖》之中,以示「生番」並非邊陲的化外遊民,而為隸於大清版圖的「人類」。

作為一個象徵大一統的符號,「御製碑」不啻是乾隆重申已內地化的臺灣,乃大清不可分割之一部的強烈政治宣言,並且是其於亂後,重新確立統治合法性的歷史見證。表面上,「御製碑」看似只針對臺灣一隅,但實質上,若將之置於全國的大格局來考察,其背後實隱含國家整體地理空間的內在聯繫,臺灣乃繼蒙(準部)、回(回部)、藏(金川)域外三地內屬滿洲之後,重歸大清的漢人邊地,宜乎其碑文,與彰顯盛世意象的「十全武功」御製碑文的「文類」(genre)相一致,其意義已超越當下地方亂平的記憶,而轉化為大清國史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有機一環。


----------------------------------------------------------------------------------------
(全文見《中國邊政》,第221期(2020年6月),頁85-132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恰克圖條約有關東正教傳教團的條款

彭楨儒,中正大學碩士研究生,專研滿文聖經.曾學習滿、英、俄、希臘等語文.恰克圖條約(Кяхт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無漢文本,現請其將條約中第5條有關東正教的部分翻譯成漢文,以利其他學者研究.譯文經本人過目.條約原件現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甘德星附識)
-----------------------------------------------------------------------------


恰克圖條約 關於傳教團條文部分


Emu xacin. Ging hecen-de bisire Oros Guwan-de. ereci amasi yaya jidere Oros niyalma-be teiile tebumbi. Oros gurun-i elcin. Iliri bai Gung Sawa-fu-la-dis-la-fi-cy' miyoo weiileki sere-be. Dulimbai Gurun-i Oros-i baiita icihiyara amban. aiisilame Oros-i Guwan-de miyoo weiilehe. Ne ging hecen-de bisire emu lama-be tebumbi. geli niyeceme ilan lama unggiki seme gisurehe-be. gisurehe songqoi jai ilan lama unggimbi. Benjime isinjixa manggi. inu neneme jihe lama-i songqoi kunesun icihiyafi, ere miyoo-de tebumbi. Oros-se ceni doroi fucihi-de hengkilere. ging xôlara babe iliburaqô obuxa. jai Oros gurun-i elcin Iliri bai gung Sawa-fu-la-dis-a-fi-cy' ging hecen-de bibufi. bithe tacire Oros-i duiin ajige juse. Oros. Latinu-i bithe gisun baxanara juwe amba niyalma-be inu ere bade tebufi. gemu alban-i kunesun. jetere jaqa bufi ujimbi. bithe tacixa erinde. amasi γamara-be tuwame γamakini..

一.京城的俄羅斯館,從今起只讓所有到來的俄羅斯人居住。俄羅斯國的使者,Iliri公薩瓦欲建廟,因此,中國辦理俄羅斯事務大臣協助其於俄羅斯館建了廟。今讓京城一喇嘛居住,議欲再增派三名喇嘛。依議,再派遣喇嘛三名前來。送來後,亦照先前來的喇嘛安排口糧,讓其住於廟中。俄羅斯人彼等依禮拜佛念經,不要禁止。再,讓俄使Iliri公薩瓦留在京城,來學的俄羅斯四個小孩與通曉俄、拉丁語文的兩名大人也讓其住於此,皆給予公糧食物供養。於學習完了時送回。照此,著將彼等送回。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 彭楨儒)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滿文字典裡沒有的字: toqtoxo



圖1 

滿文佛經經題的末尾,常常會出現toqtoxo這個字,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御製繙譯「無量壽佛面前觀想經」,滿文作Moxon aqô jalafungγa fucihi-i julergi urebume γônime nomun toqtoxo(圖1)。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toqtoxo這個字即「經」的意思,但一般滿文字書皆無相關的著錄。



                                                    圖2. 

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藏品Manjusri enduringge ejen-i umuhun aqdun ojoro-be jalbarire danšuq toqtoxo (圖2),漢文或可譯作「為文殊師利聖主之座永固祈禱之丹書克(經)」。頁面沒有「經」(nomun)一字,但用了「祈禱」(jalbarire)的字眼,而且形狀有點像貝葉經的經頁,因此頁面上的文字似應是經題。不過,正由於 toqtoxo前沒有nomun一字,和上面的滿文「無量壽佛面前觀想經」不一樣,頁面的toqtoxo更容易被誤作為「經」的對譯。

必須注意的是,toqtoxo這個字並不是經題的一部分。滿文的「無量壽佛面前觀想經」,在其他同名的經題中,常常沒有這個字,可以為證。若與蒙文和藏文的經題對比,滿文的toqtoxo實即平常寫在經題末的蒙文orosiba(住、在)和藏字bzhugs(住、在),意即「在其內」,而這蒙藏二字最終又源自梵文的viharati(住、在)sma(表過去、完成)。除了在句法上和置於句末的蒙藏二字相同外,toqtoxo在形態上也與這兩個蒙藏同義字一樣為完成體(perfective aspect),可見toqtoxoorosibabzhugs這三個字有其內聯性。因此,滿文經題的toqtoxo不應作「經」解,其意似接近滿文的核心字義「成了」、「定了」,亦即佛陀之言已「(在此)寫定了」,並且一如清代,可以不須譯出。


[全文收於〈滿文字典內沒有的字和詞〉,《渤海與肅慎》(排印中)]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甘德星)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滿文字典中沒有的詞:doo-yang-ke



        康熙時Zengšeo所著Beye-i cooxa bade yabuxa babe ejehe bithe(《行軍親歷記》)卷四中錄有doo-yang-ke一詞,[1]該書無漢文,季永海在其譯注中直譯之為「禱仰科」,[2]美國學者歐立德(Mark Elliott)疑為漢文的「稻秧歌」,義大利學者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其後亦因襲其說。[3]



Beye-i cooxa bade yabuxa babe ejehe 《行軍親歷記》

     
      其實,doo-yang-ke即漢文「倒仰頦」的滿譯。據愛新覺羅.瀛生說,「倒仰頦」乃滿洲男人模仿年長婦女,頭往後仰的一種滑稽歌舞。他記得年輕時住在多羅順承郡王府,每到農曆新年,王府的慶祝節目中即有「倒仰頦」的表演。[1]

      Beye-i cooxa bade yabuxa babe ejehe bithe卷四首頁云:[2]
aniyai ucuri jaqôn γôsai janggin cooxa gemu jeme omime . bayara uqsin-i beye giyade . hehe adali miyamifi . doo-yang-ke ucun-be[3] uculeme efihe..
引文中的aniyai ucuri即「新年之時」,hehe adali miyamifi即「裝扮一如女人」,ucun- be uculeme efihe即「唱歌玩樂」,整句或可譯作:新年時,八旗的章京兵丁皆喝,在街上,護軍披甲自己,裝扮一如婦女,唱著「倒仰頦」玩樂。

     Beye-i cooxa bade yabuxa babe ejehe bithe中所記的細節,與瀛生的記憶基本上吻合。可見,滿文的doo-yang-ke即源自漢文的「倒仰頦」。



[1] 甘德星:〈身體、語言、族群特質:愛新覺羅.瀛生的滿洲認同研究 ,《中國邊政》,216201866
[2] 季永海,《隨軍紀行譯注》,頁99
[3] 原文誤作ba


(中正大學滿州研究甘德星)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滿文字典中沒有的詞:banjixa eiigen








滿文本《金瓶梅》的第二回頁30a/169中,王婆對西門慶說潘金蓮是有家室的人: Tede banjixa eiigen bi」。

但句中banjixa這個字不好翻譯。翻查胡增益的新滿漢大辭典,頁72,共有11種解釋: 1.生、生育、生養; 2.(血緣)親的、親生的、同胞的; 3. 長得、生得; 4. 活、生活、過日子; 5. 生存; 6. 相處; 7. 長、生長; 8. 養活、養育; 9. 產生; 10. 出現; 11. 作法、行事。」[1] 不過,這11項的解釋中,沒有一種是適合的。其中較為接近的就只有第2項,即(血緣)親的、親生的, banjixa ama (生父) banjixa deo (胞弟)。可是丈夫(eiigen)並非血親這裡的banjixa應是假借漢文「親」的意思說明潘金蓮和她丈夫(武大)間的姻親關係。這可從《金瓶梅》的漢文本得到證明。滿文banjixa eiigen漢文原文即對譯作老公」

------------------------------------------------------------
[1]字典中尚有一列作第12項的解釋:地位、職務。但banjimbi 是動詞,不是名詞,此處的釋義有待商榷。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Some Remarks on Mark Elliott’s Translation of the Manchu Sources in 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Tak-sing Kam




Mark Elliott’s translation of the Manchu sources in his recent work Emperor Qianlong has drawn criticism from the Chinese scholar Qinpu Li. However, Li’s critiqu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ame book, rather than on the original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Manchu.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Manchu sources in Emperor Qianlong in the light of Qinpu Li’s criticisms, and finds that the problems involved are due as much to Mark Elliott as to the translator of Emperor Qianlong.






------------------------------------------------------
From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ReviewVol. 12, No. 1 ( March 2019 ), pp. 77 - 106.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孰是孰非: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 滿文翻譯的商榷





立德的近著《乾隆帝》中的滿文譯文惹來了中國大陸學者李勤璞的批評。但李勤璞的批評基本上是基於漢文翻譯本中的相關滿譯漢,而不是歐立德原來的英譯。本文將《乾隆帝》一書的英文原譯與李勤璞的批評相互比對,發現其中的問題,除了部分與譯者有關外,李勤璞的指摘並非無的放矢。



參、結語
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的滿文翻譯,有的一如李勤璞所指出是錯誤的,如豐紳殷德、御製燧囊詩、《御製盛京賦》中的「天佑之國」、《御製十全記》(一)及(二)的多處譯文、大清國號即是;有的一如歐立德所言是見仁見智的翻譯(鄭詩亮,2016,無段落數),如《御製盛京賦》中的「汗」(khan)字、《御製十全記》(一)中的「好生之德」;有的更是《乾隆帝》一書的漢譯者所為,與歐立德完全無關,如鈕祜祿氏、男性美德、欽定、《御製十全記》(二)中的「此外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呢?」即是。

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雅達三者俱備,但這並非易事,何況滿文,時有古澀難懂之字詞,西方學人,或礙於東方文化之「隔」,難免眼高手低,易生舛誤,如果譯文再經翻譯,更易乖離原意。《乾隆帝》一書的滿譯英,再英譯漢即如是,惟其罪不在最後的漢譯者,先前的滿譯英一旦出錯,其後繼的轉譯,錯誤自亦難免。譯事艱難,於此可見一斑。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
全文見 甘德星,〈孰是孰非: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滿文翻譯的商榷〉,《編議論叢》第十二卷第一期(2019年3月),77 -106  (http://ctr.naer.edu.tw/ v12.1/ctr120104.pdf)。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年號「乾隆」的意思




在《乾隆帝》英文原著(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中,歐立德指出乾隆的漢文年號意即「天的隆盛」(Heaven’s Flourishing)(Elliott, 2009, p.13)。但考之漢文字義,將「乾隆」解作「天所隆盛」似較合乎原意,亦即其重點在作為主語的「天」而不在flourishing。這與其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天所祐助的)之意相若。歐立德將Abqai Wehiyehe中的-i視之為工具格,後接動詞wehiyehe,譯之作“By Heaven Supported”(為天佑助)固然有其道理,但wehiyehe也可以是動名詞,將-i視作屬格助詞也未嘗不可。乾隆的察合臺文年號ČinlungJanlung則是音譯,對正確理解Abqai Wehiyehe中的-i是屬於哪一個格並沒有幫助。但乾隆的蒙文年號Tngri-yin Tedkügsen,結構與滿文全同,其中的格助詞用了屬格助詞-yin,可知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中的-i不是工具格助詞,而是屬格助詞,譯作「天所(=的)祐助的」似較佳。這個「天所祐助的」譯詞後面其實隱含一「人」字,意即天所祐助的人。這可見之於其他滿文年號的-ngge結尾,以及對譯的蒙文年號末尾的-či-tü。譬如,崇徳,滿文作Wesihun Erdemungge,對譯的蒙文作Degedü Erdemtü,另一年號順治,蒙文則作Eyeber J̌asaγči。有關Abqai Wehiyehe-i的「主格屬格」(subjective genitive)的用法,可參看河內良弘(1996,頁89)。乾隆的藏文年號gNam-skyong,意義與漢文同,即「上天佑助」,其中的skyong,乃及物動詞(tha-dad-pa)(張怡蓀,1985,頁168),故其後也應隱藏一「人」字。由此可見,「乾隆」之意,非天自隆而實隆之也。歐立德將「乾隆」譯作Heaven’s Flourishing,並不正確。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
文見甘德星,〈孰是孰非: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滿文翻譯的商榷〉,編譯論叢第十二卷第一期(20193月)。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論大清國號 Daiicing

在《乾隆帝》一書中,歐立德說大清「國名在滿語中是Daicing,它在滿語和蒙古語中均為「戰士」之意」(青石譯,2014,頁78; Elliott, 2009, p. 55.)。不過,大清國即「戰士國」之論並不是歐立德所創,首先提出這個看法的是義大利學者斯達理(Giovanni Stary)(喬.斯達理,1988,頁18)。[1]歐立德採用斯達理的見解是為了説明大清不是中國王朝的延續,而是一個內亞帝國。對此,李勤璞(2016)指出「關於大清國號(daicing gurun)的議論(78頁),涉及滿文、蒙古文知識和明清史,此處不作討論」,言下之意,大清國即「戰士國」是錯誤的。有關這點,本文作者也有同感。[2]


首先,滿文daiicing一字,除了表示是大清的滿文國號外,並沒有「戰士」之意,「戰士」,滿文作afasi(安雙成,2007,頁1354),cooxai niyalma等(Norman, 2013, pp. 60, 66)。[3]因此,滿文daiicing與蒙古語dayičin(戰士)並不是同源詞。蒙語dayičin由dayin(戰)+či+n(人們)組成(Nicholas Poppe, 1974, pp. 40-41, 72),指的不完全是「戰士(warrior)」,且更有「好戰(者)」之意(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1999,頁1122; Lessing, 1982, p. 222);滿文Daiicing則由「大+清」組成。

滿人入關前受漢人文化影響,皇太極時國號即稱大清。大清乃源自傳統中國國號的書法,如大明、大宋、大唐等。[4]即便明代的外國人如利瑪竇也知道大明乃大加上當朝國號而成(何高濟譯,2001,頁6)。值得注意的是12世紀的女真人所建立的國號也採用同樣「大+國號」的漢人模式,稱作大金,女真文作/amba-an antʃu-un/,[5]而「遼」,滿文寫作Daiiliyoo, 「元」則寫作Dai Yuwan.。[6]嘉慶二十四年滿文《太祖高皇帝本紀》上、下卷(Taiizu Dergi Xôwangdi–i ben-gi bithe,,dergi、fejergi debtelin)鈔本,於書前首頁,「大清」寫作Amba Cing Gurun-i ben-gi bithe,書後末頁則寫作Daiicing Gurun-i fuqjin ben-gi bithe (圖2),可知Daiicing即Amba Cing,亦即「大清」,不是「戰士國」[7]

正因為「大+國號」已是中國傳統書寫國家稱號的習慣,因此在清代跟各國簽訂的條約中,往往將大清國與「大某某國」並舉,作對等處理。1844年,道光皇帝給美國泰勒總統(President John Tyler)的國書便稱中國做Daiicing Gurun。(圖3) 清末,國書中的滿洲國號仍然堅持用此書法。不過,因為滿文衰落,漢化已深,大清國號變成了架床疊屋的Amba Daiicing,即「大大清」,[8]而忘了Daiicing的Daii-的原來意義就是「大」。[9]例如,光緒31(1905)年的國書中,相對於大英國Amba Yeng Gurun,中國便自稱做Amba Daiicing Gurun。(圖4)

國書中出現的Amba Daiicing Gurun國號所反映的漢化影響,從其滿漢文的對譯也能略窺一二。自滿人入關後,大清的詔令文書,包括遺詔,大都是先寫漢文後譯滿文(甘德星,2014,頁111),而愈往後愈是如此。在國書中,「大英國」一詞,滿文按照漢文,翻作Amba Yeng Gurun,而非如康雍時期,按照俄文,將之音譯作Anggiyalski(昂假爾斯奇)(今西春秋,1964,頁281、353),或如乾隆時,按照英文漢文對音「英吉利」,將之音譯作Ing-gi-lii Gurun(莊吉發,1989,頁81)。

從上引二封國書中,所謂大清國大皇帝向泰勒總統(伯理璽天德)[10]或大英國皇帝問好一句,其滿文部分,分別依漢文語順譯作Daiicing Gurun-i Xôwangdi  fonjime. Be-lii-hi-tiyan-de saiiyôn(行1─2),及Amba Daiicing Gurun-i Amba Xôwangdi gingguleme fonjime. Amba Yeng Gurun-i Amba Xôwangdi-de saiin(行1─2)。兩者一為問話句,一為陳述句,但句法皆不正確,動詞fonjime實應置於句末而非句中。[11]1908年大清國致俄羅斯的國書可為佐證。(圖五)其時雖為清末,但仍有少數精通滿文之人。國書中,大清國大皇帝向外國元首問好的開首套語,司其事者將之譯作Amba Daiicing Gurun-i Amba Xôwangdi gingguleme Amba Oros Gurun-i Amba Xôwangdi-de saiin-be fonjiki(Pang & Pchelin, 2013, pp. 244, 246, 247)。其滿文譯文,不但主謂語分明,而且謂語部分嚴格遵從滿文的賓動結構書寫,沒受漢文干擾。句子的主語是Amba Daiicing Gurun-i Xôwangdi,而謂語則是由gingguleme Amba Oros Gurun-i Amba Xôwangdi-de saiin-be fonjiki構成,其中的賓動結構saiin-be fonjiki是謂語的核心詞組,被gingguleme修飾,並與前面作為補語的Amba Oros Gurun-i Amba Xôwangdi-de緊密相連,表示問好的對象。

《故宮俄文史料》錄滿檔十件,其中二件為康熙年間索額圖與俄國之間的往來文書,其文曰:(一)Oros-i Argut Xoton-i da So-fiya-lo-fu. musei dorgi amban Songγotu-de qôwaliyasun-i doroi saiin-be fonjime alibume unggihe Oros bithe-be ubaliyambuxa Manju bithe emke;(二)Dorgi amban Songγotu-de. Oros-i Mos-ke-wa Xoton-i An-de-ri-i qôwaliyasun ojoro jalin. saiin-be fonjime alibume unggihe. Oros bithe-be ubaliyambuxa Manju bithe emke(王之相、劉澤榮繙譯,1936,頁193、219;Walravens, 1996, pp.118.1-119.4)(圖6)。[12]可見,清代初期漢化尚未深時,敬問對方安好的典型句式莫不如此。

──────────────────────
[1]同文英譯見Stary, 1990, p.114.
[2]李勤璞未幾即續作〈駁斥歐立德:關於清朝國號的再討論〉,文載《文化縱橫》2017年第6期,其所用理據雖與筆者引用的不盡相同,但結論一致,可相互參照,如文中頁126─27,李勤璞引用著名蒙古學者薄音湖的見解,指出明末蒙古人名中的dayičing(大成、歹成、岱青、歹青、戴青)一詞乃源自漢文「大」及「誠」,並無戰士之意,即為筆者所不及見。
[3]滿文戰士尚有daiin-i xaxa一語(Norman, 2013, p. 66),其中的daiin不錯是借自蒙文的dayin,但和滿文daiicing的daii-無關,詳見文內討論。
[4]《湧幢小品》中的「國號」條云:「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袵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於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國尊稱之詞」(朱國禎,1959,頁22)。
[5]金啓孮,1984,頁224。在清代,12世紀的金朝,滿文多意譯作aiisin,如《金史》、《欽定遼金元三史語解四十六卷》。見黃潤華、屈六生,1991,頁163:0669;盧秀麗、閻向東編,2002,頁223。
[6]黃潤華、屈六生,1991,頁162:0668、頁163:0670。Daiiliao也可分寫作Dai Liyoo(如《欽定遼金元三史語解四十六卷》),見盧秀麗、閻向東編,2002,頁223。
[7]同樣意見也見於張雅晶,2014。張文另指出大清亦稱皇清,皇清與蒙文dayičin在音義上更無關係。見張雅晶文,2014,頁124-125、128。
[8]有趣的是現居臺北的錫伯老人廣定遠也誤用了Amba Daiicing Gurun一詞來指稱清朝,流毒之深,見於今日。見張華克,2005,頁5。
[9]在清代的蒙文文獻中,大清國稱做Dayičing ulus,而不是Yeke Dayičing ulus(大大清國),如蒙文《清太祖實錄》之稱作Dayičing ulus-un tayizu degedű quwangdi-yin maγad qauli,可以為証。
[10] 在道光致美國泰勒總統的國書中,Be-lii-hi-tiyan-de (伯理璽天德)一詞中tiyan字的n沒有加旁點,但光緒致大法國Be-lii-hi-tiyan-de 中tiya.n字的n則加了旁點,以避載湉(Zai Tiyan)諱(安雙成,1993,頁1146)。林士鉉以為這個加了旁點的.n是用來表示外來語是錯誤的(林士鉉,2015,頁58,圖十及頁62)。
[11]林士鉉認為這種不規範的滿文句法,是出於滿漢文為抬頭對齊而不得已的做法(林士鉉,2015,頁61)。這看法並不正確,因為若將致大英國或大法國國書第二行的gingguleme fonjime(敬問),移至第四行Amba Xôwangdi-de saiin或Amba Be-lii-hi-tiyan-de -de saiin後面,以符合滿文文法,並不影響原來兩國元首稱謂對稱平衡的格式。
[12]Walravens書中的Mos-ka-wa應轉寫作Mos-ke-wa, bithe誤作bihe。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
文見甘德星,〈孰是孰非: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滿文翻譯的商榷〉,編譯論叢第十二卷第一期(20193月)。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一史館13萬餘件滿文朱批奏摺資料庫將上線,使用方法搶先看

「滿文輸入通」和「滿文識別通」的滿文電腦字美觀自然。但二「通」除常用滿文字外,對阿禮嘎禮字和老滿文都不能辨識,希望「一檔館」日後能再接再勵,增大辨識功能,這對研究入關前史和滿文大藏經將大有助益。(甘德星附識)
───────────────────────


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在“改革開放四十年滿文檔案工作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上正式發佈了“滿文輸入通”“滿文識別通”軟體及“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這是國內少數民族手寫體文字圖像電腦識別的首次成功應用。


“滿文識別通”
專家首先演示了“滿文識別通”軟體,它的功能是將滿文檔案的圖像資訊通過識別技術轉換成可編輯檢索的文本資訊。軟體介面如下:


介面可同時顯示滿文檔案原圖、滿文標準字體或滿文轉寫字母,便於校對。上圖演示以滿文朱批為例,左邊是檔案的檔案名,淡黃色背景為檔案圖像,右邊的拉丁字母是識別結果。

在實際操作中,大批量資料加工在後臺進行,由機器操作,而具有滿文專業技能的人均可以參與校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滿文人才稀缺的壓力。

據介紹,這一系統的滿文行書識別率86.6%,滿文楷書識別率95.1%,處於國內外行業領先地位。同時軟體可以實現機器學習、迭代更新,隨著樣本庫的增加,識別率逐步提升。它的單機識別速度達到每小時625畫幅,相較於純人工每人每小時大約4畫幅的速度,效率顯著提高。此外,軟體易操作、相容性強,基於微軟系統開發,對軟體和硬體環境要求不高,便於推廣使用。


“滿文輸入通”
“滿文輸入通”軟體包括滿文輸入法、滿文字形檔、拉丁字母與滿文相互轉換軟體。

其中滿文字形檔包含了團隊最新設計的幾種滿文字體,這些字體取材於一史館檔案中真實存在的滿文字體。

滿文字形檔:雕版體

滿文字形檔:書名體

滿文字形檔:榜書體

拉丁字母與滿文相互轉換軟體


上圖演示中,左邊是滿文的拉丁字母轉寫,右邊是滿文。這一軟體能夠實現雙向轉換、批量轉換,既方便學者使用,也方便相關機構進行資料庫的建設。


滿文輸入法

滿文輸入法解決了滿文鍵位與滿文轉寫統一的難題,省略了切換按鍵。在文檔中,輸入滿文時可像漢語一樣切換字體,軟體設計了包括雕版體、奏疏體、行書體、匾額體、書名體和榜書體等字體供選擇;方便教學、科研和滿文古籍出版等工作。有學者提到,現在有些文物機構的滿語匾額書寫尚不規範,可以應用“匾額體”字形檔來解決。


字體較為雄渾的滿文匾額體


滿文朱批奏文檢索資摺全料庫

應用“滿文識別通”及“滿文輸入通”開發的“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有滿文史料13萬餘件,可以應用於局域網,也具備接入互聯網的能力。


資料庫登錄介面

以往檔案查詢只能依據著錄題名通過檢索檔號或者責任者來查詢檔案,有了全文資料庫以後,可以檢索檔案全文資訊,檢索效率更高。

資料庫利用平臺的檔案閱讀介面,左邊是原檔圖像,右邊是文本信息


右側的文本資訊可以顯示為拉丁字母轉寫或滿文字體,滿文字體可切換三種字體

此外該資料庫還有後臺管理功能,為資料庫中的資料和使用者設置使用權限,包括是否能下載、閱讀,以保障資料安全。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將於2018年12月3日起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利用平臺向社會開放利用。






湃新聞記者 彭珊珊
2018-11-06 
責任編輯:鄭詩亮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滿文檔案四十年:從滿文幹部培訓班到滿文圖像識別系統


滿語是清朝的官方語言,有清一代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滿文檔案,有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歷史原因,清中葉以後滿語文的使用每況愈下,到建國初期,滿文專業人才已經十分罕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世界上現存滿文檔案數量最多的機構。新中國成立後,為加速滿文檔案整理和研究,經周恩來總理批准于19758月正式舉辦“滿文檔案幹部培訓班”。這一屆培訓班學員後來成為我國滿文檔案工作的核心力量,為滿文專業人才培養和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七五年滿文幹部培訓班”結業四十周年。115上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在京舉辦“改革開放四十年滿文檔案工作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國家檔案局領導、各研究機構代表等七十余人與會,當年的滿文檔案幹部培訓班學員亦從四面八方趕來,在曾經共同學習的地方再聚首。

與會者合影

座談會回顧了一史館四十年來的滿文檔案工作,並特別介紹了近年來在滿文檔案資訊化工作中的開拓性進展。會上正式發佈了由一史館與相關單位合作研發的滿文圖像識別軟體系統——“滿文識別通”、“滿文輸入通”,以及基於這兩個軟體發展的“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這一滿文圖像識別軟體專案榮獲“2018年度國家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特等獎”,在會上也得到了學者專家的一致肯定。

中央檔案館副館長、國家檔案局副局長胡旺林,一史館館長孫森林,
研發公司代表共同為滿文圖像識別軟體揭幕。

中央檔案館副館長、國家檔案局副局長胡旺林出席座談會並發表了講話。他表示,一史館滿文檔案工作者不斷開拓創新、砥礪前行,開發出滿文檔案圖像識別軟體,不僅使滿文檔案數位化及利用方式產生了飛躍式變革,還為歷史檔案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弘揚中國歷史文化提供了新思路,為滿文檔案這一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途徑。

他還提到,將OCR技術應用于滿文檔案圖像,填補了滿文檔案資訊化和數位化領域的技術和軟體空白,同時也實現了國內少數民族手寫體文字圖像電腦識別的首次成功。

一史館館長孫森林在報告發言中總結了四十年來該館在滿文檔案整理、著錄、翻譯、研究以及滿文人才培養工作、滿文檔案資訊化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並從“資源”“人才”“學術”“服務”四個方面介紹了未來滿文檔案工作的方向。

在人才培養方面,孫森林館長指出,目前“七五年滿文幹部培訓班”學員均已退休,滿文檔案人才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現狀,人才培養刻不容緩。要在積極引進人才的同時,注重與高校、科研單位以及講滿語較為集中的地方合作探索培養人才的有效形式;要堅持在工作實踐中“傳幫帶”,還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七五年滿文幹部培訓班”學員畢業合影

他還表示,做好檔案服務,包括進一步做好滿文檔案全文檢索資料庫建設,為滿文檔案利用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平臺;要做好滿文識別通、滿文輸入通、滿文檔案全文檢索資料庫等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提升滿文檔案服務社會需要的能力水準。同時,要繼續加強與有關單位的合作,積極探索研發滿文檔案輔助翻譯軟體,讓更多專家學者能夠通過滿文檔案來研究歷史,讓普通大眾認識和接觸滿文,為滿語文的傳承做出貢獻。

七五年滿文幹部培訓班
一史館研究館員吳元豐作為“七五年滿文幹部培訓班”的學員代表之一,回顧了1970年代培訓班開辦的來龍去脈和當年的學習經歷。

1976年滿文幹部培訓班學員在上課

據他介紹,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即現在的一史館)開設滿文幹部培訓班時,從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黑龍江富裕縣和北京市共招收21名學員,于197510月起在故宮內閣大堂西廂房開始授課。學制三年,開設滿語文、現代漢語、古漢語、中國通史、明清史、中國近代史、清代文書制度、檔案學基礎、翻譯學理論等課程。

當時在課堂教授正課的老師全部從故宮博物院業務人員內選派任教。滿語的語音、語法、翻譯,分別由明清檔案部關孝廉、劉景憲、屈六生授課;現代漢語及中國通史、明清史、中國近代史,分別由明清檔案部劉桂林、王樹卿授課;古漢語由業務部王海芬授課……專題講座的老師有中央民族學院趙展,北京師範大學清史組馬汝珩、李華、張晉藩,北京大學陳宏天,承德文物局袁琛波及本院明清檔案部宋秀元、劉子揚、李鵬年,業務部馮樂雲等。

19787月,滿文班學員畢業留下工作時,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滿文組的工作人員猛增至29人;對總人數不到百人的檔案館來說,集中有29名滿文專業人員,不失為一個奇跡,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即便近年來不斷招收新人的滿文檔案專業隊伍,迄今尚未打破之前的紀錄。

滿文檔案圖像識別軟體系統
據一史館巡視員吳紅介紹,該館館藏明清檔案1000余萬件,其中滿文檔案有200多萬件,占整個館藏的五分之一。過去滿文檔案的整理、著錄、編目和翻譯等工作基本依靠專業人員純人工作業,是一項頗費時日的工程;一史館為加快滿文檔案資訊化工作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推動工作發展。

“滿文檔案圖像識別軟體系統”包括五個功能模組,即滿文檔案圖像識別軟體、滿文檔案資料管理軟體、滿文輸入法軟體、滿文字形檔軟體和拉丁字母與滿文相互轉換軟體。

這一系統在20169月應用於一史館“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建設專案”,將滿文朱批掃描圖像加工成文本資訊,同時建立“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和配套的應用平臺。一年時間裏,共識別滿文朱批 13萬件,70萬畫幅,4600萬個滿文單詞,成品準確率高達99.79%。滿文輸入法和滿文字形檔則應用于滿文古籍編輯出版工作,在出版滿文篆書《禦制盛京賦》過程中,書籍的名稱、附錄中所有的滿文均使用專案研發的輸入法字形檔完成。

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介面

吳紅指出,“滿文檔案圖像識別軟體系統”專案研發開拓了滿文檔案的工作思路,提高了滿文檔案文獻資訊化工作效率,同時在一定程度緩解了滿文人才緊缺的難題。此外,這一專案為開發滿文翻譯等軟體打下了基礎。目前滿文檔案利用的最大難題仍然是翻譯問題,單純依靠人工翻譯是十分困難的。同時,這一專案還為其他少數民族文字的文獻數位化專案提供了參考。

吳紅在座談會上宣佈“滿文檔案圖像識別軟體系統”即日起正式向社會公佈。會後,“滿文輸入通”軟體將免費向社會各界發放100套,應用“滿文識別通”及“滿文輸入通”開發的13萬余件“滿文朱批奏摺全文檢索資料庫”,將於12月的第一個工作日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利用平臺向社會開放利用。


記者 彭珊珊 ,2018-11-06
責任編輯:鄭詩亮
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