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滿文碑文足本全譯


甘德星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


    十八世紀,臺灣林爽文亂平後,乾隆分別在臺灣樹立了十通碑文,其中包括滿漢合璧的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二通,二碑內容相同,一樹臺南,一樹嘉義。由於碑文風化日久,漫漶不清,其中的大字雖尚可辨析,但其夾行小字(3a-5b),則極難辨認。 是以,陳捷先教授於清史雜筆第七輯, 頁157-58中的碑文轉寫亦僅限於大字部分,其中且有九處誤記。今依原碑搨本,改訂舛誤,並與碑文的小字轉寫,一同刊佈如下:

1. Hesei Tai Wan-i bade Fuk’angγan-i jergi gungge ambasa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bure jalin irgebun arafi
baiita-be ejehe..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

2. Ere mudan ilan biyai sidende gungge mutebuhengge xôdun
bime ferguwecuke. esei gungge-be ejeme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weiilebuhebi. Eldengge wehe ilibufi tondo-be iletuleme
temgetulembime. ehe osxon urse dorgideri isefi saiin-de
forγošombi. Ede Tai Wan-i ba-i

三月成功速且奇,紀勳合與建生祠。垂斯琬琰忠明著,消彼萑苻志默移。臺地



3. irgese enteheme hethe-de sebjelere-be daxame. ereci dabqôri
mederi-i bade jai amba cooxa-be ilire-be baiiburaqô ombi.
Embici ilibubuxa embici efulebuhengge songqo encu bicibe.

期恒樂民業,海灣不復動王師。曰為曰毀似殊致,

3a. Ere udu aniya geren γolo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rengge-be. jalan–be eiitereme gebu-be xôlxara umesi
ehe

近年以各省建立生祠,最為欺世盜名惡

3b. tacin seme. tuttu hese wasimbufi ciralame fafulame
naqabubuxa bime. ne-i bisirengge-be bireme gemu
efulebuhebi. Te coxotoi

習,因令嚴行飭禁,並將現有者概令燬去。若今特

4a. hese wasimbufi Tai Wan-i bade Fuk’angγan-se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buxangge. coxome Tai Wan-i bade fudaraqa
ehe xôlxa facuxôn-be deribuhe-ci. banjire irgese-be nungneme
jocibuxangge. ududu tumen-de isinaxa bime. Fuk’angγan-se ilan
biyai dolo hede funceburaqô wacihiyame geterembufi. Tai
Wan-i gubci ba-i irgese-be yooni taiifin-i banjire-de

命臺灣建立福康安等生祠,實因臺灣當逆匪肆逆以來,荼毒生靈,無慮數萬。
福康安等於三月之內,掃蕩無遺,全郡之民,咸登袵席。

4b. isibuxa turgunde. esei gungge faššan-be yargiyan-i ejeci
acara teiile aqô. geli jalingγa ehe urse-be erebe erin aqô
tuwame dolo isefi. ceni ehe osxon γônin-be dorgideri
mayambukini sehengge qai. Erebe tuwaci. te-i ilibuburengge.
neneme fafulame efulebuhengge-ci songqo udu encu bicibe.
yargiyan-be wesihulere untuhun-be naqabure γônin daci

此其勳績,固實有可紀,且令奸頑之徒,觸目警心,亦可以潛消很戾。
是此舉似與前此之禁毀跡雖相殊,而崇實斥虛之意,則原

5a. encu aqô-be daxame. we enculeme gisureme mutembini. Ere
ineku amba ajige xafasa-be unenggi yargiyan mujilen-i gurun-i
jalin faššame.

相同,孰能橫議;且勵大小諸臣,果能實心為國

5b. irgen-be γosime. yargiyan-i saiin dasan iletuleme muterengge
bici. uma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re-be fafularaqô
seme huwekiyeburengge..

愛民,確有美政者,原不禁其立生祠也。

5. Enteke yargiyan-be wesihulere untuhun-be naqabure dasan
ede bi..

崇實斥虛政在茲。

6. Abqai Wehiyehe [sic] susai ilaci aniya bolori dulimbai biyade
xan-i araxangge.
乾隆五十三年仲秋月御筆。


參見甘德星:滿洲漢化:台灣乾隆御碑研究 《清代滿漢關係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頁610-12。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清史研究的新境


新史學:清史研究的新境‧第五卷 (2011)



序言:清史研究的點、線與面

“大一統”話語與早期全球化視野
趙剛: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國的大一統話語重構
──以《皇朝文獻通考•輿地考、四裔考、象緯考》的幾個問題為中心
   一、讓漢人的“大一統”回到清代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史中
   二、從分野到經緯:科學革命與大一統的重建
   三、從“九州”到“本朝之制”
   四、早期全球化背景下“四裔”世界的重新建構
   五、小結

張世明:拆穿西洋鏡:外國人對於清代法律形象的建構

教化之道與治理技術

楊念群:清朝帝王的“教養觀”與“學者型官僚”的基層治理
胡恒:清代佐雜的新動向與鄉村治理的實際


武術、商業消費與身體建構

趙丙祥:“內家”與“外家”——中國“身體社會”之變化.以張三豐神話為例
張仲民:晚清中國身體的商業建構──艾羅補腦汁為中心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雍正篡位說駁難






楊啟樵: 《雍正篡位說駁難》,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2

內容簡介:
旅日清史學家楊啟樵先生以自抒心機的雍正研究馳名學林,本書為這一方面最新成果的結集。撰寫方法為“破”與“立”並行:所謂“破”,是對主張雍正繼位出自篡奪的代表性觀點,分題駁難,其物件包括清史研究巨擘孟森,前輩王鐘翰,異軍突起的海外清史學者金承藝,當今清史界重鎮許曾重和楊珍,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諸賢俊,以及獨樹一幟的康熙八世孫金恒源。所謂“立”,特以《為隆科多湔雪篡位幫兇汙名》《年羹堯與雍正的恩怨轇轕》兩篇,發掘舊史料,提出新觀點,以先賢時彥尚未嘗試過的方法,為隆、年二人實未幫助雍正“篡位”提供佐證,值得特別關注。作者除了為其文精選秘檔影像以佐文字外,還依據史料製成雍正即位後諸弟處遇編年表等,簡明扼要,梳理清晰,可供廣大對此歷史懸案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目錄

卷首語

第一章 為隆科多湔雪幫兇汙名——試破解二百八十八年懸案
    一、臨終見證人
    二、隆科多動武說
    三、隆科多與警蹕
    四、隆科多覲見非易
    五、負責皇帝安全的機構
    附錄:護駕衙門一覽
    小結

第二章 論孟森雍正篡位說得失

第三章 王鐘翰的雍正篡位說商榷
     一、篡位舉證質疑
     二、雍正存心誅戮年、隆疑點
     三、雍正殺弟疑竇
     四、傳教士目擊記
     五、密折透露密謀的可能性
     六、田文鏡曾任雍邸莊頭無據
     七、年羹堯敗事後氣勢

第四章 海外學者金承藝的雍正篡位說質疑
     一、與金承藝先生訂交
     二、胤稹冒名篡位
     三、餘論

第五章 楊珍的雍正篡位說評論
    一、四十繼位年過高
    二、康熙秘密建儲質疑
    三、雍正篡位與宦官整肅
    四、其他篡位證據
    關連文章:許曾重的雍正篡位說

第六章 金恒源的雍正篡位說
    一、康熙皇孫登場
    二、“撫足慟哭”怎能證明雍正弑父
    三、康熙何曾痛苦號呼
    四、雍正繼統佐證
    五、康熙防範胤稹說
    六、所謂最新史料
    七、父子恩怨
    八、康熙死因
    九、康熙傳位雍正遺詔
    十、隆科多與雍正奪嫡
 十一、問題謹答
 十二、雍正暴亡
 十三、學術論文的基本規範

第七章 年羹堯與雍正的恩怨糾葛
    一、允禵何曾受年羹堯鉗制
    二、年羹堯與雍正的關係
    三、有關年羹堯身世
    四、新王朝頂尖紅人
    五、備受讚揚
    六、殺年羹堯滅口說質疑
    七、雍正確曾深信年羹堯
    八、年羹堯宦海風波
    九、雍正圍剿年羹堯
    十、年羹堯罹罪真因
十一、結論

第八章 影視《清宮秘檔》淺見——雍正篡位、繼位說

第九章 《永憲錄》與雍正篡位

第十章 同道人語
   一、馮爾康的雍正繼統說
   二、史松的雍正繼統說
   三、吳秀良的雍正繼統說

    附錄康熙傳位雍正遺詔
    一、遺詔備受注目
    二、首次異議
    三、再度異議
    四、面諭即遺詔
    五、四份康熙遺詔
    六、遺詔熱潮於臺北
    七、遺詔熱潮於上海
   八、簡單的結論

 雍正年表
    雍正昆仲一覽表
    雍正即位後允禩處遇編年
    雍正即位後允□處遇編年
    雍正即位後允禵處遇編年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愛新覺羅毓鋆的儒家實踐


許仁圖: 《長白又一村》, 河洛圖書, 2012 




圖 說
獻 詞
孫 序  憶遺世獨立高士--毓老師
張 序  思親何需逢佳節
自 序  拼圖憶老師
第一章  太祖天命溥儀康德
第二章  跪安不值錢
第三章  長白世澤禮烈家聲
第四章  四十四年間經二帝五朝歷八雄十代
第五章  殺一人而絕天下望者不殺
第六章  讀書一支香
第七章  今村繼成華夏
第八章  上修祖陵下擁愛孫
第九章  履林海而恨滿關山
第十章  日月同流乘願再來


【作者序】

「你寫的毓老師既傳奇又神秘,近代人物罕見,大陸跟港澳都不知道這號精彩人物,應該為毓老師作傳。」香港天地圖書公司董事長陳松齡兄和副總編輯孫立川兄印行拙著,看到毓老師的記載文字,建議說。

老師從四歲開始讀書,讀到一O六歲,讀書百年,讀書之久,古今中外未見超過老師者,可說是傳奇。

老師老年無病,頭腦越老越清楚,智慧越老越圓通,四十二歲到臺灣即從事教學,教誨弟子六十年,超過萬人;老師誨人不倦一甲子和收徒之多超過孔子,不可不謂之傳奇。

老師在毓慶宮當溥儀伴讀,宮廷老師集天下鴻儒碩彥,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鄭孝胥、葉玉麟、柯劭忞、康有為等人都是恩師,老師的師門淵源、風義,當然也是傳奇。

只有清華大學國學院旁聽生學歷的老師教導洋博士弟子讀中國古籍約百人,老師的推薦函在美國的學術界,份量不下學位證書,老師的洋博士弟子在七、八十年代執外國漢學界牛耳,這份成就從來未有,以後也不可能有,說傳奇當不為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元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東方人大都只聞昭昭惡名,未見其人,在滿洲國當末代皇帝溥儀御前行走、掌管軍機的老師,曾奉溥儀之命遠到德國面見二人;老師還在滿洲軍官學校講王道,聽課的人包括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和前韓國大統領朴正熙,老師的際會風雲,絕對是膾炙後人的傳奇。

國共關鍵性大決戰在東北四平,四平是老師的封地,國民黨要人蔣中正、李宗仁、胡漢民、汪精衛,共產黨的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都和老師見過面,這也是傳奇。

傳奇說不完的老師,在臺灣所收的萬名弟子中,每人讀書大多超過二、三年,有的聽了三、四十年的課,但大家入門時,只知道老師叫「毓老」,離開也僅只知道老師是王爺,仍不曉是什麼王爺。有師兄弟知道老師滿族名字是「愛新覺羅毓鋆」,卻把皇帝賜給老師之名「鋆」字給唸錯了。

「天德黌舍」(後來擴充為「奉元書院」)弟子幾乎全不曉老師在臺灣的戶籍登記名字是「劉柱林」;「劉柱林」不是老師父母的命名或老師自取,而是一個救命恩人的名字。「劉柱林」的名字是在老師開弔之日,宣讀總統褒揚令,才首度公諸於世。

不只老師的真正名字,弟子不知道,「天德黌舍」的弟子也不曉得這四字的命名有緬懷大清先祖的深義。

老師在新店有座園子「靜園」,弟子們依字面解讀是「寧靜之園」,不曉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在天津所租的最後行在就叫「靜園」,整個復辟工作就在靜園進行,「靜園」是老師為紀念滿洲國而取的名字。

老師的神秘和他民國三十六年就孤身來臺灣有關。老師上課說:「靠祖宗吃飯,談背景,丟臉」;又在上易經課講到乾卦文言初九潛龍勿用:「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即神色凜然,胸板拔直道:「在這翻天覆地大變局,老師這幾十年來,守的就是這一爻。」

老師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體採訪,上課不談自己出身背景,本人又十分威嚴,弟子們只知道老師十分神秘,卻不曉得老師在民國三十六年來臺灣,不是像三十八年的國民黨大逃難,而是當年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不敢大用老師,又怕被共產黨利用,在三十六年,繼張學良之後,將老師監管至臺灣。蔣家父子在臺灣對老師仍不放心,派調查員偽裝成弟子,監聽老師的一言一動。

說傳奇,老師不只當之無愧,而且是傳奇中的傳奇;道神秘,近代人物再沒有比老師更神秘的了。

「我們萬名弟子,只能在近代史舞台,浮光掠影地捕捉老師的身影,很難為老師立傳。」我向孫副總喟嘆。
「你雖然自認只能浮光掠影說毓老師,我們卻感覺毓老師的風采霞光萬道;為毓老師的神秘傳奇作傳,是你們弟子的責任。」孫副總說。

老師多次神情儼然自謂「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我們當弟子的自然凜遵師命,「天德黌舍」創辦十年內,未見片言隻語介紹老師。

我在民國六十年成為「天德黌舍」正式招收臺灣的大學生弟子,只讀三年書,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就離開師門。七、八O年代,兩岸局勢緊張,前景未明,老師的行止出處十分謹慎,雅不願弟子任意為文。一九八O年,我發表「鐘聲二十一響」,在報章連載,其中一文約三千字感懷師恩,見諸報端時,我惶恐不安多日,深怕老師怪罪;老師晚年,兩岸時局趨勢於穩定,時變勢異,老師訓勉弟子「時乘六龍以御天」,不時鼓勵弟子多寫文章。

「長白又一村」撰寫時,我參酌了四十年來攸關老師的報導資料,只有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首任所長黃忠天、前南華大學校長龔鵬程,曾經在臺大哲學系任教的鐘友聯,以及王鎮華、黃德華、黃憲宇、賴聲羽、賓靜蓀、張輝誠等幾位師兄姐寥寥數文。

老師長辭後,毓門弟子恭印了「毓老師紀念集」,百日紀念會又輯印「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二書中也只見十數位師兄姐為文悼念,他們是李濟捷、劉君祖、孫中興、蔡明勳、林義正、周義雄、李蓬齡、陳復思、郭中翰、龍思明、曾百薇、吳益謙、吳哲生、薛丹琦等人。

我還請教老師義子張景興夫婦和同門白培霖、王初慶、黃大炯、賈秉坤、周正成、呂世浩、陳文昌、張元、阮品嘉、張錦秀、吳榮彬、潘英俊、吳宏達、馬康莊、顏銓潁、沙平頤、蔡濟行等多位師兄姐;感謝吳秀貞師姐所提供的兩張老師素描。

老師得以高壽,殫竭心力,為老師作菜的義子媳婦當居第一功。

孫鐵剛師兄和義子張景興應允為此書作序,十分感激。

徐泓師兄肩負「奉元書院」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重擔,兩岸奔波,同門應致敬意。

老師在中國大陸歷經遜位、復國、亡國、辭廟,我未親眼目睹,而老師在臺灣作育英才的音容宛在,幾次中夜醒來:那是戰鼓震天,殺聲四起的中國初期年代,那也是一個臺灣孩子需要教養?迪的年代,我凝視眼前不清的身影,或武或文,或威或慈,我真不曉能拼成多少老師嶽峙崖岸、神氣清朗的風采圖形。

我曾發表過感謝恩師的文章三篇,短的三千字,多的一萬餘字,「長白又一村」雖寫成一本書,我仍自覺無能為老師作傳,只是在老師作別人間後,多位師兄姐的哀思更深更濃,提供不少珍貴的追憶,讓我得以多寫了一些文字罷了。

由於大時代見證者、大時代參與者的老師,傳奇且神秘,我對老師的傳奇,所知有限,而有些神秘性的故實,學長又各有說法,我只能併存;因此,「長白又一村」無法用客觀性、歷史考證式的第三人稱?述,而用第一人稱來圖拼追憶老師,我個人的身影難免入鏡。

徐泓、孫鐵剛、黃德華、白培霖、賈秉坤、劉君祖、吳榮彬、顏銓潁等同門師兄,幫此書作最後校訂,老師一定會滿心歡喜。

老師在一九九八年端午節晚上立誓,「繼成華夏天下,長白又一村」,故而書名「長白又一村」。

天德黌舍弟子

許仁圖識於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日出版前夕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中國學者對「新」清史的回應


劉鳳雲、董建中、劉文鵬: 《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2冊),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內容簡介
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了「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兩岸三地的近60名專家學者,就如何超越傳統的政治史研究、重構清代政治史的認識體系進行了探討,並從滿人主體性與對滿漢文化交融狀態的考察出發,理性回應了「清代的國家與民族認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話題。《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套裝共2冊)》即是此次會議的論文輯集,分為7個部分,一共44篇文章,不僅打開一個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視野,激發了學界對「回歸政治史」的強烈企盼;而且對問題意識的構建、對學術思維的磨礪,以及在學術理念與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上冊
序言
第一部分 對“新清史”的再認識:清朝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關於“新清史”的幾個問題
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對美國“新清史”的一種回應
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
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
作為民族認同符號的黃帝——被創造的傳統?
對從民族到國家歷程的理論反思——兼論“滿洲”的意義
漢族空間與民族處所
超越“漢化論”與“滿洲特性論”: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
被譯介的“新清史——以“族”為中心的討論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第二部分 政治制度
與權力結構:國家的秩序化管理
清前期“屬州”考
“年選”考述
清太祖時期設部事實考
晚清《外務部大臣年表》訂誤
制度執行與資源環境基礎——光緒時期盛京圍場捕牲定制的困境
清代外藩蒙古捐納
清代科道“風聞奏事”權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響
試論雍正朝的開戶政策

第三部分
國家與社會:權力控制
從北京廟會看清朝的統治政策
……
下冊
第四部分
官僚與政府:國家行政模式
第五部分
思想與文化  理想政治的建構與政治文化的投影
第六部分
區域研究的路徑
第七部分歷史敍事與反思歷史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