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新清史再思: 大清、帝國、滿文





講者:歐立德(Mark C. Elliott)教授/Mark Schwartz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Inner Asian History, Dep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and Dept. of History,Vice Provost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地 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

第一場
講題:“A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to the New Qing History” 關於新清史的反省與回應
時間:2016年5月25日(週三)上午10:00

第二場
講題:“The Imperial Turn and Its Meaning for Chinese History” 帝國的轉向及其對中國歷史研究的意義
時間: 2016年5月27日(週五)上午10:00


───────────────


講座評述


(Photo by CCU Manchu Studies)

                                                 

新清史現象

2005─2016


  • "New Qing History has already become a thing. " (Mark Elliott)
  • 「本來無一物」 (六祖慧能)


立德的「新清史」學說自2005年提出後,贊同的學者並不多。他近年東奔西跑,在美國、歐洲、東亞一再為「新清史」辯護,目的在先將負面的批評解構,再冀求在眾聲喧嘩中獲得較多的認同但除歐立德外,「新清史」的其他學者大都噤聲不語。「新清史」這個時髦的「後設敘事」幾乎變成了歐立德個人的「清史研究宣言」。

歐立德這次在中研院的兩次講演的內容,與他在美國和中國大陸清華、人大、復旦等高校的講演相差不大,其內容雖是舊調重彈,新意不多,但論證仍較10年前在台北故宮的主題演講來得精細。在講演中,歐立德重申「新清史」有三大特點。以下是我對此三大特點一些不成熟的意見,茲説明如下:

1) 大清統治的內亞特質(Inner Asian dimensions of Qing rule):
新清史「大清不是中國」之論,經兩岸學者質疑(參看本站康熙遺詔中所見大清皇帝的中國觀),現已不再是其主要關心之處。不過,歐立德在承認滿洲皇帝是中國皇帝之餘,仍錯誤地認為大清中國只等同於長城以南之地,對兩岸學者的相反意見尚沒有提出有力的反証。

2) 世界史與比較史的視角(Comparative world historical context):
近日,「帝國學」大興。「新清史」從世界史與比較史的觀點,指出大清不是中國王朝,而是個「帝國」,並應與全球的其他帝國同時考察。在歐立德之前,Crossley、Hevia已發其先聲,將清朝視為帝國, Hostetler復將之置於early modern的脈絡來考察。Purdue又以滿洲征服準噶爾為例詳加説明。

去年「清史研究新方向」國際研討會(2015)在本校舉行。在會中,我已指出晚清出現的有名無實的所謂「帝國」不完全等同於西方的 empire(imperium),特別是近代的empire(參看本站 「新清史」再思:大清是個帝國嗎?)。在中研院的講演中,歐立德對此的回應是「帝國」與empire兩者的內涵不必全同,亦即其著眼點只重其同卻輕其異,以便兩者可作相互比較,但如此重新定義「帝國」與削足適履有何分別?畢竟,正如歐立德在以前的多次講演所云:世界上有沒有帝國主義的「帝國」 嗎?


(Photo by CCU Manchu Studies)

3) 滿語與其他非漢語資料的運用Use of non-Chinese language sources:
在講演中,歐立德對滿文資料著墨不多,其用力不如帝國研究之深廣。但此部分值得商榷之處其實不少,詳細的論述當留諸他日,零星意見,如「新清史」之對「後穆麟德」時期出現的佛經、老滿文檔冊,重視不夠 (可參看歐立德的大作The Manchu Way);背離 Cleaves, Fletcher 使用嚴分陰陽的哈佛轉寫傳統,抱殘守缺,仍使用百年前的穆麟德轉寫法;個別滿文字詞的誤解、誤讀等等,可參看我在本網站的相關短論(如「去穆麟德」轉向:穆麟德拼寫法與《無圈點檔子》),於茲不贅。


延伸閱讀:
新清史謂滿洲皇帝對西藏以轉論王自居,此論頗值得商榷,雍正便是此政治設計的例外,可參看甘德星:「正統」之源-滿洲入關前後王權思想之發展與蒙藏轉輪王關係考辯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