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甘德星教授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甘德星教授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滿文字典裏沒有的字和詞:銀行、兌換券

大清銀行兌換券


自乾隆《御製五體清文鑑》刊行以後,清朝就沒有再編製過大型的滿文字典,光緒時刊行的《清文總彙》基本上是綜合康熙時編成的《清文彙書》及乾隆時編成的《清文補彙》二書而成, 銀行、兌換券這些晚清才出現的新詞,自然就不會在清代的字典裏找得到。現在的滿文字典又多據清代的字典編製而成,沒有收錄銀行和兌換券這兩個詞自是必然。

1907年,大清銀行發行了票值伍元的兌換券,其上的銀行一詞滿譯作menggun-i xôdai qôwaran,而兌換券則譯作xôlašara boji,先漢後滿。有些兌換券的版本,因筆畫不清,xôlašara一字中的<ša>音節,似多寫一牙,<ša>變成了<šan>。清季滿文沒落,於此又得一證。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乾隆」年號續論


乾隆即天祐

乾隆這個年號,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知道其正確之義者似乎不多。2019年3月26日,我在本網站刊登了年號「乾隆」的意思〉之短論,指出「乾隆」/Abqai Wehiyehe,即「天所(=的)祐助的」之意。昨閱《春秋繁露·爲人》一篇,文内曰: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可證余言乾隆與天祐在意義上關係密切之不誤:。從引文可見,Abqai Wehiyehe/「乾隆」,一若其他大清皇帝的年號,其意亦源自 漢人思維。現將舊文抄錄如下,以省讀者翻檢之勞:



在《乾隆帝》英文原著(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中,歐立德指出乾隆的漢文年號意即「天的隆盛」(Heaven’s Flourishing)(Elliott, 2009, p.13)。但考之漢文字義,將「乾隆」解作「天所隆盛」似較合乎原意,亦即其重點在作為主語的「天」而不在flourishing。這與其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天所祐助的)之意相若。歐立德將Abqai Wehiyehe中的-i視之為工具格,後接動詞wehiyehe,譯之作“By Heaven Supported”(為天佑助)固然有其道理,但wehiyehe也可以是動名詞,將-i視作屬格助詞也未嘗不可。乾隆的察合臺文年號ČinlungJanlung則是音譯,對正確理解Abqai Wehiyehe中的-i是屬於哪一個格並沒有幫助。但乾隆的蒙文年號Tngri-yin Tedkügsen,結構與滿文全同,其中的格助詞用了屬格助詞-yin,可知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中的-i不是工具格助詞,而是屬格助詞,譯作「天所(=的)祐助的」似較佳。這個「天所祐助的」譯詞後面其實隱含一「人」字,意即天所祐助的人。這可見之於其他滿文年號的-ngge結尾,以及對譯的蒙文年號末尾的-či-tü。譬如,崇徳,滿文作Wesihun Erdemungge,對譯的蒙文作Degedü Erdemtü,另一年號順治,蒙文則作Eyeber J̌asaγči。有關Abqai Wehiyehe-i的「主格屬格」(subjective genitive)的用法,可參看河內良弘(1996,頁89)。乾隆的藏文年號gNam-skyong,意義與漢文同,即「上天佑助」,其中的skyong,乃及物動詞(tha-dad-pa)(張怡蓀,1985,頁168),故其後也應隱藏一「人」字。由此可見,「乾隆」之意,非天自隆而實隆之也。歐立德將「乾隆」譯作Heaven’s Flourishing,並不正確。

──────────────
文見甘德星,〈孰是孰非: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滿文翻譯的商榷〉,編譯論叢第十二卷第一期(20193月)。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乾隆論正統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142,308-309,載乾隆46年10月有關正統之論,兹錄之如下,以供學界參考:

○命館臣錄存楊維楨正統辨。諭。元楊維楨著宋遼金正統辨。大旨以元承宋統。而排斥遼金。其文不見本集。惟陶宗儀輟耕錄載之。今館臣編輯四庫全書。謂其持論紕繆。並輟耕錄內所載者。亦與刪除。且言隋先代周。繼乃平陳。未聞唐宋諸儒。謂隋承陳不承周也。此語似是而非。蓋嘗論之。春秋大一統之義。尊王黜霸。所以立萬世之綱常。使名正言順。出於天命人心之正。紫陽綱目。義在正統。是以始皇之廿六年。秦始繼周。漢始於高帝之五年。而不始於秦降之歲。三國不以魏吳之強。奪漢統之正。春秋之義然也。楊維楨撰三史正統辨。凡二千六百餘言。義本春秋。法宗綱目。其欲以元繼南宋為正統。而不及遼金。其論頗正。不得謂之紕繆。夫維楨身為元臣。入明雖不仕。而應明太祖之召。且上鐃歌鼓吹曲。頌美新朝。非剌故國。幾於劇秦美新。其進退無據。較之錢謙益。託言不忘故君者。鄙倍尤甚。向屢於詩文中斥之。而維楨正統之辨。則不可以人廢言也。夫正統者。繼前統。受新命也。東晉以後。宋齊梁陳。雖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晉之正統。其時若拓跋魏氏。地大勢強。北齊北周繼之。亦較南朝為盛。而中華正統。不得不屬之宋齊梁陳者。其所承之統正也。至隋則平陳以後。混一區宇。始得為大一統。即唐之末季。藩鎮擾亂。自朱溫以訖郭威等。或起自寇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之間。更易數姓。甚且稱臣稱姪於契丹。然中國統緒相承。宋以前。亦不得不以正統屬之梁唐晉漢周也。至於宋南渡後。偏處臨安。其時遼金元相繼起於北邊。奄有河北。宋雖稱姪於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統。遼金不得攘而有之。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統當絕。我統當續之語。則統緒之正。元世祖已知之稔矣。我皇祖御批通鑑。及朕向所批通鑑輯覽。俱以此論定。蓋春秋大義。綱目大法。實萬世不易之準。我朝為明復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朕猶於通鑑輯覽內。存福王建國之號一年。使其能保守南都。未嘗不可如南宋之承統。綿延不絕。而奈其當陽九之運。天弗與。人弗歸。自覆其宗社也。此實大公至正。天下萬世可以共見共守之論。然館臣之刪楊維楨正統辨者。其意蓋以金為滿洲。欲令承遼之統。故曲為之說耳。不知遼金皆自起北方。本無所承統。非若宋元之相承遞及。為中華之主也。若以此立論。轉覺狹小。天下萬世必有起而議之者。是不可以不辨。朕以為不但輟耕錄中。所載楊維楨之正統辨。不必刪除。即楊維楨文集內。亦當補錄是篇。並將此諭。各載卷首。以昭天命人心之正。以存春秋綱目之義。特諭。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滿文字典裏沒有的字:aliγan


北京故宮版心經

滿文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aliγan 一字,乃佛經用語,但字典無載。北京大學雍正滿漢蒙藏四體本的經文「無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其滿文對譯為 boco aqô. jilγan aqô. wa aqô. amtan aqô. aliγan aqô. ging aqô qai。東洋文庫乾隆藏滿漢三體本的經文「無色、、香、味、觸、法」,滿文對譯為 dursun aqô. jilγan aqô. we [sic] aqô. amtan aqô. aliγan aqô. jaqa aqô qai。二者經文略異,  但aliγan的漢文對譯皆作「觸」。

臺灣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林士鉉副教授(政大、師大、故宮兼任滿文教師)在〈清代滿文譯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初探〉,《大專佛學論文集》(十二)(臺北:華嚴蓮社,2002)一文中,分別將aliγan譯作「托盤」(頁524)和「座」(頁533)。他之所以如此翻譯應是根據胡增益《新滿漢大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頁30的解釋,以爲「該字意為托、托碟、托盤,承受、承接的器物均可用」。但這畢竟與「觸」的本意相差太遠(頁549),因此,他嘗試用對照的蒙文經文,以意爲「觸」的kürteküi一字(林文轉寫誤作khürtehüi。參看F. Lessing, Mongolian-English Dictiona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506),來説明「托」、「座」 和「觸」的意義相通(頁564 ,注42)。
 
在佛典中,滿文aliγan一字不錯常和蒙文kürteküi對譯,如nadan aliγan-i gebu/doloγan kürülčeküi-yin ner-e/七觸名,但其字源其實來自另一蒙文字aliγan~alaγan,其義為手掌,再由此而轉化爲 「觸」(F. Lessing, pp.28, 32,1160 ),其對譯梵文爲spraṣṭavyam (Raghu Vira, ed.,Pentaglot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 In Sanskrit, Tibetan, Manchurian [sic], Mongolian and Chinese. Delhi: 1961),對譯藏文則爲reg-bya,二字之意皆為「觸」。

可見,滿文佛教用語aliγan不作「托」、「座」解 ,其義應為「觸」,懂《心經》義理者無不知之。「無色、聲、香、味、觸、法」一句,可以讀作「無色、聲、香、味、、法」嗎?(文中尚有錯誤多處,如頁541juγôn(道)之誤作jaqôn(八),於此不詳述)。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Professor Francis Cleaves紀念會

 



兩天前,即7月14日,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的藍美華教授給我寄來了一個當天有關紀念先師柯立夫(Francis Cleaves)教授的視頻地址。之所以是7月14 日是因爲這天是柯老師的生日。

視頻中有三位講者, 其中一位是現任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艾騖德(Chris Atwood)教授。1984年,我到荷花大學唸研究所第一年,艾騖德是大學部3年級的學生,剛從内蒙古大學的蒙文暑期班學習回來。他住在大學的宿舍Currier House,我則常到那兒的餐廳吃飯,碰面時常有説不完的蒙古話題。在視頻中,他提到柯老師身上的動物氣味,我在陳毓賢(史丹佛大學Ron Egan教授夫人)寫的〈蒙古學家柯立夫其人其事〉一文中也提到過(https://
ccumanchustudies.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_71.html)。不過,陳毓賢說她沒有這記憶,這可能和她的嗅覺不夠靈敏有關。除了氣味,艾騖德還察覺到柯老師的外套有時會沾上幾根稻草。這是因爲柯老師是直接從他住的農莊到大學來的。柯老師的農莊位於New Hamshire,他得一大早起來,摸黑餵飽他的動物後,再花上好幾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劍橋鎮給我們上課。

現在,請大家看看視頻,一同緬懷這位偉大的蒙古研究者,網址如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uiHE1s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蒙古:건、 建、 -γol


건(kŏn)


今天翻閲韓文資料時,眼前閃出물건一詞,此即漢字「物件」的對音。這個韓漢詞内的
「件」字讓我馬上聯想到望建河 的「建」字。

在' The Term“Mongγol”Revisited' 一文中, 我曾指出「建」的中古音,除了可讀作展唇音,也是圓唇的。翻檢건的漢文對音, 件,與同音的 (粵語,一音gɔn1, 陰平聲;一音gin4,陽平聲)健、巾 、 揵 、愆 、楗、 犍 、睷 、腱、 虔、褰、 謇、 蹇等例字並列;日語的「建」字,同樣有圓展二讀,如「建立」讀作konryū,而「建設」則讀作kensetsu.再查考反映南方音系《切韻》的相關中古音韻書,如《廣韻》,「建」作居萬切,其反切下字mĭwɐn,合口呼(見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冊》,2011,頁344),圓唇成分常被忽略。因此,當與反切上字合讀時,「建」不一定讀kĭɐn (見郭, 頁325),也可 kĭwɐn。據此,我在The Term “Mongγol” Revisited一文中,論證望建河的「建」即Mongγol的-γol應是正確的。有關中古音的域外方音如韓、日漢字與漢文的比對,可參看張琨院士夫婦的大作:Kun Chang and Betty Shefts Chang, The Proto-Chinese Final System and the Ch'ieh-yün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76)。

 “Mongγol” Revisited原稿中,我曾將《蒙古字韻》中「建」字的八思巴字對音作爲其帶圓唇成分的證據之一。在《字韻》中,「建」列在15個韻部内的九先,其 八思巴字韻目寫作gan ,與一般韻部的順序排列略異。已故的照納斯圖教授曾告訴我,這是誤記,因爲根據其他八思巴字文獻所記,「建」類的例字都不是圓唇的,因此,我後來將之從原稿注84中剔出。現在反映中古音的證據多了(南方音系、域外方音),「建」字除可讀 作kĭɐn,也應可讀作 kĭwɐn,很多學者或許沒有注意到張琨院士夫婦後出的圓唇理論,故而多將之讀作開口的kĭɐn。由此觀之,《蒙古字韻》帶圓唇的gan記音不一定是完全的錯記(如受記音者所説方言的影響),而是反映中古時已有的kĭɐn~kĭwɐn並存的現象。


又:我記得在台灣嘉義中正大學校門外賣水果的老伯,當他用台灣國語説 一根香蕉時,會把唸成圓唇/gun/近日,聼了幾個粵語廣播節目,講者一不小心,也把」/jyn/誤讀成」/jin/」/gwɐn/誤讀作」/gɐn/。可見,這種圓展互換的現象極爲普遍。(7月18日補記)


延伸閲讀: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被忽略的蒙古原鄉:額爾古納流域






談起蒙古人的原鄉,很多人會馬上想到《蒙古秘史》(Mongγol-un ni'uča tobča'an)中記述成吉思汗(Činggis Qa’an)的祖先孛兒帖·赤那(Bȍrte Činō)和妻子豁埃·馬闌勒(Qo’ai Maral),即所謂的蒼狼和白鹿,渡過騰汲思海(Tenggis)所到斡難河(Onan)源頭的不峏罕·合勒敦山(Burqan Qaldun),即肯特山。

不過,這看法並不完全正確。蒙古人的發祥地,應在唐代的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Ergüne及黑龍江上中游)一帶。這個地區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是因為相關的考古挖掘和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增多。這些新出資料的累積,讓我們對蒙古源頭的認知,得以超越《蒙古秘史》的記載,更確切地東延至額爾古納河流域的草原地帶及其鄰近的幽深密林......

全文見〈被忽略的蒙古原鄉:額爾古納流域〉,《中國邊政》,第 219 期,頁 35-52。  


延伸閲讀: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從色目人一詞談起

 


中亞 布哈拉
(Our Place The world Heritage Collection)


這個月下旬 ,我到了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參加碩士論文口試。考試完畢後,論文的指導教授請我到附近的咖啡館敘舊聊天,其間談到校内某外籍老師說色目人即眼睛有顏色的人並因此而引起班上同學竊竊私語的事。其實,色目的意思是各色名目,色目人即在元朝來自西域不同地區的人,與眼睛的顔色無關。

不只外國學者,國人犯著同樣錯誤的也不少。台灣中央研究院已故研究員洪金富是蒙古學的專家。他曾擔任台灣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的考試委員。他告訴我,有一年,在考題中,他曾問考生所謂色目人其意為何,很多考生都説是眼睛有顏色的人,考生之所以有此望文生義的答案可能是因爲他們不一定都是唸文史出身的。

色目人這個詞也難倒了香港城市大學的一位講座教授。這位教授畢業自内地及國外名校,主修外語及比較文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十多年前,陽光衛視播映一個有關馬可波羅的英文特備節目,邀請他幫忙解説,提到色目人時,他也説色目人是眼睛有顔色的人。我想這和他年青時遇上文化大革命,錯失了接受完整的文史教育有關。

由此可見,人文研究與文化背景之間的關係大矣。西方學者將Chinese等同於漢人就是一例。新清史之説大清不等於中國,中國是個帝國,不也正是缺乏對東方(特別是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深入認識所致?(見甘德星,滿漢文康熙遺詔中的中國觀續論:中國皇帝和大清帝國,紀念鄭天挺先生誕辰 120 周年暨第五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19)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雍正滿文帝號紀年的文法錯誤

 


滿文帝號紀年的寫法是有規則的。例如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寫法就是Elhe Taiifin-i susaici aniya jaqôn biyai juwan ilan,年號後面必定用所有格接下。但在乾隆時期,卻常可以看到年號後面缺少了所有格-i的狀況出現,例如,清朝在台灣為紀念平定林爽文事件而立的龜碑上的建碑日期Abqai Wehiyehe susai ilaci aniya bolori dulimbai biyade ,年號後便缺了所有格-i(見本站乾隆御製台灣滿漢文碑)。

近日讀到雍正元年五月二十日的滿文奏摺一件。奏摺是由吳達禮(Udari)等人所寫。吳達禮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首任巡視台灣的監察御史(Tai Wan-i babe baiicara baiicame tuwara xafan)。 在摺中,他提出在臺灣府諸羅縣北設縣一事。清實錄有相關的記載:

○兵部議覆。巡視臺灣御史吳達禮奏言。諸羅縣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處。請分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其淡水。係海岸要口。形勢遼闊。竝請增設捕盜同知一員。均應如所請。從之。尋定諸羅分設縣曰彰化。(《清實錄》元年八月八日)

在這份滿文奏摺中,上奏日期寫作Xôwaliyasun Tob sucungγa aniya sunja biyai oron-de。正如上面所説,滿文紀年的年號後面不能省略所有格助詞 ,這裡卻跟乾隆時一樣,少了格助詞-i。但應該注意的是,在雍正朝,這樣的錯誤並不多見,摺上的漏記有可能只是筆帖式抄寫時的筆誤。不過,這也說明滿文紀年年號後漏寫格助詞-i是極容易犯的錯誤。

(中正滿洲研究班吳楨儒)
 

——————————————————————
圖片來源:陳雲林,《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年,第八冊。資料由臺大歷史所碩士班黃宥惟提供 。文章由中正大學吳楨儒先寫成初稿, 再由本人作後續增潤。(甘德星)


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渤海與肅慎》





台灣 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5月
750元
ISBN978-986-91893-8-5


語言與文字以不同的方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明與發展。目下,精通滿語的人逐年減少,只剩下居住在新疆伊犁或散居各地的長者還能用滿語溝通,講述滿洲的歷史與文化。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前已將滿語列為極度瀕危語言。


台灣尚有好幾萬名滿族後裔,然而懂滿洲歷史文化的人屈指可數,會講道地滿語的人也不多,現只有孔果洛.廣定遠教授,承傳其父親廣祿先生的衣缽,自退休後,不辭辛勞,到各處教授滿語,學生遍及國內外。他們有的還是研究少數民族的學者、專家,這些人持續在各地搜集資料,發表有關滿洲語文的研究論文。

《渤海與肅慎》一書歷經二個寒暑,特約國內知名學者劉學銚、張華克、戈思明、袁公瑜、甘德星等,各就其所長,著為專文,集結成書,於今年(2020)5月出版。歡迎對該書有興趣的讀者來電洽購,電話02-2351-7666,分機240。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乾隆御製台灣滿漢文碑



滿洲皇帝的漢化與大一統中國觀:
乾隆五十三年御製台灣滿漢文碑的「碑石性」研究

甘德星


摘要
碑石有其「碑石性」,為建碑者形塑社會集體記憶、強固國家論述之用。透過碑文的主觀敘事,「碑石性」的文化、政治意涵,得以彰顯。乾隆53年,林爽文之亂平定,乾隆將之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並於臺灣建十碑,以誌其盛。林爽文之亂,雖不能和伊犁、回部、金川的邊亂相比,但臺灣「孤懸海外,與內地不同,故乾隆亦不以小事視之。這可從乾隆事後另將碑文製成緙絲、墨刻、玉冊,以及銅戰圖以作紀念得到證明。一般以為碑文乃儒臣代筆。其實,十碑的碑文乃乾隆御製,並且是先寫漢文,後譯滿文,其中的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的漢文碑文更是御筆。值得注意的是,與「御製碑」有關的其他書寫,如緙絲、玉冊、墨刻上的碑文,和《平定臺灣戰圖》上的御筆、印章全為漢文,可見「御製碑」滿文碑只是聊備一格的製作。乾隆其實是個十分漢化的滿洲中國皇帝,其立碑台灣之舉,乃傳統中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思想的反映。因此,御製」可視作滿洲中國皇帝乾隆在臺灣的石化分身,也是乾隆作為大一統君主的具體註腳。



一、前言:碑石與「碑石性」
二、乾隆御製臺灣滿漢文碑
三、乾隆的感情投注:御製與御筆
四、乾隆的漢化思維:碑文的先漢後滿
五、乾隆的中國觀:「滿洲面具」背後「漢人身體」的折射
附錄1.《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碑文
附錄2. 滿文《清實錄》所載《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


--------------------------------------------------------------------

五、乾隆的中國觀:「滿洲面具」背後「漢人身體」的折射

(節錄)


「御製碑」碑文的製作之所以先漢後滿自然與滿人「身體」的深度漢化有關。看來,乾隆雖「夙善國語」,但遇到複雜的問題或者需要作冗長的敘述時,仍傾向用漢文表達。乾隆的思維之所以不得不受漢文左右,是因為滿文並沒有足夠的詞彙全面應對複雜的外在情境。因此,乾隆振興滿文的目的,在於以之作為民族標記和正統的表徵,多於以之作為平常日用的實用語言。「御製碑」中的滿文碑只是聊備一格的製作。

乾隆的思考方式,因受漢地文化符號的制約,基本上乃從中國本位出發。他的天下觀,與傳統中國的儒家君主無異。在《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的繫辭篇首,他指出康熙時臺灣之入於中國版圖乃朱明對臺灣認知的後繼(滿、漢文,行17)。在《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中,他將自己和開疆拓土的光武帝相比,並引用《詩經》中的《采薇》、《出車》、《祈父》、《北山》諸章來說明佳兵黷武」的不可(滿、漢文,行5-6、13-16)。在《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中,他又以自漢至明的日蝕為例,說明這個自然現象與出兵臺灣的關係(滿、漢文,行20-22)。

乾隆自覺是中國的天子/Abqai jui。在「御製碑」各碑文中他多次公開宣示自己因賴上天眷佑而得以平定叛亂。作為「撫育天下」的天子,乾隆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臺灣「御製碑」是實踐這個傳統抽象政治概念的有效「技藝」(technology)之一。就「土」而言,「御製碑」的佈置猶如大清「地體」(geo-body)南北縱深的視覺再現:碑石由南而北,從臺灣經對岸廈門,一直伸延至滿洲龍興之地的東北。銘刻於其上的是盛清武功的欽定集體記憶。碑文中屢屢述及林爽文之亂的平定,乃來自全國各地的猛將(福康安、海蘭察、烏什哈達)精兵(閩、浙、桂、川、湖、黔、粵各省),聯同臺灣的官軍義民協力而成。透過碑文在多地的「複製」,乾隆將「遠隔重洋」的臺灣孤島,重新納入大清「想像共同體」之內,其作用與御賜諸羅嘉義之名,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就「臣」而言,碑文中提到原來「非我臣僕」的臺灣「生番」,儘管彼等位處國家邊緣的邊緣,但乾隆仍以其平亂有功,將之載錄於《職貢圖》之中,以示「生番」並非邊陲的化外遊民,而為隸於大清版圖的「人類」。

作為一個象徵大一統的符號,「御製碑」不啻是乾隆重申已內地化的臺灣,乃大清不可分割之一部的強烈政治宣言,並且是其於亂後,重新確立統治合法性的歷史見證。表面上,「御製碑」看似只針對臺灣一隅,但實質上,若將之置於全國的大格局來考察,其背後實隱含國家整體地理空間的內在聯繫,臺灣乃繼蒙(準部)、回(回部)、藏(金川)域外三地內屬滿洲之後,重歸大清的漢人邊地,宜乎其碑文,與彰顯盛世意象的「十全武功」御製碑文的「文類」(genre)相一致,其意義已超越當下地方亂平的記憶,而轉化為大清國史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有機一環。


----------------------------------------------------------------------------------------
(全文見《中國邊政》,第221期(2020年6月),頁85-132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清中葉西北邊地行程





清代邊疆各地間的行程所需時日,從大清一統天下(1818)中的描述可以大略窺見。陸路由阿爾泰山 到 嘉峪關需時兩個月,而從嘉峪關行十一二日可至哈密,從哈密到吐魯番則需行十二三日。據此,可以推斷清代邊疆由某地到某地的大約時程。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清篆舉隅》稿本


近日見蓋有「鍾翰」藏書印《清篆舉隅》1函1冊在網上求售. 該書疑為清同治稿本.「鍾翰」應即清史大家王鍾翰是也.《清篆舉隅》, 台北故宮也有收藏.











延伸閱讀:
清文篆字: 俄藏鍾馗圖朱字官印印文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大清中期的西方地理知識:荷蘭



   大清乾嘉時期對遙遠的荷蘭國所知不多.乾隆時的《皇清職貢圖》便以荷蘭為英國的屬國. 今日重讀嘉慶的 大清一統天下(1818), 圖中說荷蘭靠近俄羅斯, 且語言相通.可見由於地理阻隔, 兩國交往不多,對離大清極遠之西方小國,印象模糊不清. 這和蘭學在日本江戶幕府時期 的興盛, 可謂大相逕庭.日本的現代化即因之而起.中國之落後於人, 或與其對西方之認知不足有關乎?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郵票中的大清歷史: 中華民國 、 大清國 、台灣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 近代外國郵政傳入中國。起初郵局僅設於通商口岸。1866年,各國駐北京公使郵件由總稅務司署傳遞。1876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奏請光緒皇帝設立郵政。1878年,時任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決定於上海、北京、天津、煙台、牛莊五處試辦郵政業務,北京設送信官局,開始發行郵票,收寄民間信件,郵政業務歸總稅務司管理。1879年,五處郵政辦事處以「海關撥駟達(即英文的post)書信館」的名稱開始營業1880年改稱「海關拔駟達局」。1888年,大清台灣郵政總局發行了龍馬郵票, 其時另有於小龍票上加印台灣郵票」或FORMOSA」字樣的郵票未發行。然不旋踵,台灣即割讓給日本





1912年民國成立後,正式郵票未及時印製,臨時將雕刻版無水印蟠龍郵票直行加蓋「中華民國」字樣,以供應用,郵戳為「杭州」。此乃中華民國直接承襲 大清國之證明。





值得注意的是, 郵票上沒有滿文,卻加了英文,可見在清末,滿文已不再通行,而英文卻是當時的國際語言.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臺灣通史》福康安滿漢文生祠碑照 片考辨


       雅堂(1878年-1936年)著《臺灣通史》名聞海內外.《通史》寫作始自1908年,1918年完稿,1920年由雅堂書局(臺灣通史社)出版.書中附福康安生祠碑照片一幀, 照片下的說明謂此碑建於台南府城。連橫的紀錄為當時人記當時事, 理應不會誤記.惟不得不注意者,《臺灣通史》舛誤之處甚多,連橫將照片誤記為府城非無可能.


連雅堂所用的碑石照片應非清時所拍. 乾隆時台南所建的福康安碑應有御碑亭.從照片中可見,御碑旁有護牆裝飾,但碑亭空間細小,實不足以另建護牆於其間, 廈門志中所載南普陀寺與林爽文事件有關的御碑亭圖片及西方記者所拍的照片可以佐證

日治時代,日人於大南門開闢新農園(1910-1911),其時生祠仍在其中,惟祠已傾圮.原生祠御碑九通遂移至農園道路北側,排成一列南向, 放置在中間的石碑應即福康安生祠碑(見下圖)。從圖中所見碑旁無護牆.直到搬遷至大南門的甕城時仍如是.


農園

大南門甕城

因此,可以推斷《臺灣通史》所載旁有護牆裝飾的御碑照片應為嘉義的福康安碑.仔細比較台南福康安碑石實物和連橫書中所載的照片,可見兩者非同一物.連橫照片中螭首的兩個鼻孔距離較近,甲殼的花紋不一樣,其邊框也較寬,且往下垂,與台南贔屭的甲殼邊框較窄,且角度往上翹並不一樣.更明顯的不同是碑根的兩側.嘉義福康安碑的贔屭,因為是後來仿造,未依規格,碑槽過淺,碑石的榫頭不能完全納入贔屭的凹槽內,以致碑根兩側留有半月形的空間,這和《臺灣通史》中照片所顯示的完全一致.

連橫書中所載照片應為嘉義的福康安碑,照片下的說明是錯誤的.但碑址不是現在嘉義的中山公園.有關這一點,日後當再作說明.

現立於嘉義公園乾隆御碑細部與《臺灣通史》所載者一致(甘德星攝)


(台南、嘉義乾隆53年滿漢文御碑研究,含滿文全文轉寫、註釋、拍攝、論述,已全部完成,即將依序出版,敬請讀者垂注)


延伸閱讀:
1.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滿文碑文足本全譯
2. 乾隆五十三年御製臺灣滿漢文碑的「碑石性」研究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紀念鄭天挺先生誕辰 120 周年暨第五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會議議程

9 9 日(星期一)
全天報到
報到地點:專家公寓一樓大廳

9 10 日(星期二)上午
會議地點:西業務樓報告廳
開幕式(08:30-09:30
主持人:江沛(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南開大學校領導致歡迎詞
國家清史編委會副主任朱誠如教授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祖武教授致辭
主題演講(每人 15 分鐘)
馮爾康(南開大學榮譽教授):西南聯大教授的日常生活
——以鄭天挺教授為例並以他的《西南聯大日記》為資料
歐立德(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鄭天挺談八旗制度
合影、茶歇(09:30-09:50) 





紀念鄭天挺先生專題演講(09:50-11:00)(每人 10 分鐘)
主持人:陳支平 王元周
陳生璽 鄭天挺與西南聯大
李治亭 解讀鄭天挺先生《清史簡述》
喬治忠 鄭天挺之明清史講義及相關的學科建設
張偉然 鄭天挺先生的書法愛好
張仁善 鄭天挺與法權討論會——兼讀《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
鄭克晟致辭
明清史專題演講一(11:00-12:00
主持人:范金民 甘德星
南炳文 遼寧省圖書館藏《大明光宗貞皇帝實錄》考論
毛佩琦 《明實錄》,編纂者的自我書寫
呂妙芬 《西銘》詮釋的現代轉折
吳金成 盛清時期江南無賴的動態
臼井佐知子 透過地方行政相關文書來看清代地方社會
楊念群 清朝二元理政模式論綱——超越漢化論”“內亞論的新視角

9 10 日下午
分組報告與討論第一場(14:00-15:50
第一場第一組(127 天挺閣)
主持人:趙令志 劉文鵬
田 澍 防範第二個張居正的出現:萬歷朝的政治特點——“明亡于萬曆新解
評議人:彭 勇
彭 勇 明代中期社會改革的再探討——兼以王國光的事蹟為觀察視角
評議人:田 澍
李 理 武功開基 崇文治國——論清瀋陽故宮皇家建築與清朝國策
評議人:趙中男
趙中男 清代宮廷政治史的若干問題
評議人:李 理
夏明方 清史研究向何處去?——從四百年的敘事脈絡看當前清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評議人:沈一民
第一場第二組(118 廷黻堂)
主持人:劉建輝 李晟文
王元周 朝鮮的清錢通用與革罷——傳統時代東亞的整體性及其局限
評議人:刁書仁
刁書仁 壬辰戰爭日本假道入明與朝鮮的應對
評議人:王元周
章宏偉 長崎貿易與中日書籍之路
評議人:何朝暉
劉曉東 萬曆朝鮮戰爭後東亞局勢與明日關係的互映演變
評議人:孫衛國
孫衛國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將士群體與指揮體制
評議人:劉曉東
第一場第三組(352 室)
主持人:李慶新 封越健
陳時龍 鐘化民與《聖諭圖解》
評議人:解 揚
解 揚《貞觀政要》與明代經筵
評議人:陳時龍
林存陽 道與民:戴震學術思想的清學特性
評議人:黃 錚
黃 錚 淺議明末清初文人思想中的末世語論及其表述
評議人:林存陽
吳兆豐 明正德年間鎮守中官模範塑造與挫折——以鎮守太監劉璟為中心
評議人:段維聰
段維聰 Confucianism and the Patrimonial/Bureaucratic Contest in Ming China
評議人:吳兆豐
第一場第四組(353 室)
主持人:朱亞非 周文玖
范金民 晚清江南士大夫的致仕生涯——以顧文彬為中心
評議人:馮賢亮
馮賢亮 晚明鄉村士人的科舉生活與社會交往——以魏大中的坐館與舉業為中心
評議人:范金民
趙 毅 武 霞 明代基層士人中的藍袍大王——傳統士人精神的背叛者
評議人:陳寶良
陳寶良 明清幕府人事制度新探——幕賓”“幕友”“師爺為例
評議人:趙 毅
段曉亮 鄭天挺與羅常培的交誼
評議人:朱洪斌
朱洪斌 劉節的大學生活側影及其學術思想之趨向
評議人:段曉亮
茶歇(15:50-16:10

分組報告與討論第二場(16:10-18:00
第二場第一組(127 天挺閣)
主持人:田 澍 彭 勇
張金奎 明中葉錦衣衛新增職能略論
評議人:吳德義
吳大昕 因事繁簡,以供其職——明初雜職衙門設置情況
評議人:翟愛玲
翟愛玲 明代朝廷用人機制與南人北人之爭
評議人:吳大昕
鄒長清 明代庶起士再探
評議人:黃阿明
黃阿明 明初文官考核制度建立新論
評議人:鄒長清
第二場第二組(118 廷黻堂)
主持人:章宏偉、周喜峰
吳德義 在直書與臆想之間:朝鮮實錄對明初魚呂之亂的歷史書寫
評議人:章宏偉
劉建輝 從廣州、上海到日本長崎——清末西學是如何逐步東漸的?
評議人:馬 驪
馬 驪 晚清外交與列強入侵:從不平等條約到清朝滅亡
評議人:劉建輝
李晟文 從《中國近事報導》看清代法國來華耶穌會士李明對儒家思想與文化的認知
評議人:龐乃明
龐乃明 明清中國負面西方印象的初步生成——以明清之際漢語語境中的三個佛郎機國
為中心
評議人:李晟文
第二場第三組(352 室)
主持人:林存陽 陳時龍
何孝榮 明代寺院經濟研究——以南京八大寺公田租稅糾紛與訴訟為中心的考察
評議人:王榮湟
王榮湟 論明清叢林禪堂修行生活制度
評議人:何孝榮

李慶新 明清時期航海針路、更路簿中之海洋信仰
評議人:石野一晴
石野一晴 瓶缽飄然隨處去——“朝聖導遊書所闡明的清代僧侶參學與全國聖地
評議人:李慶新
陳支平 明代關於天妃封號的論辯
評議人:張傳勇
張傳勇 明清城隍神的等級性及其表達
評議人:陳支平
第二場第四組(353 室)
主持人:陳寶良 馮賢亮
鈔曉鴻 景觀的迷失與錯位——基於明清地方誌的分析
評議人:羅曉翔
羅曉翔 鄉土情結與都市依戀:論晚明以降的中國城鄉觀
評議人:鈔曉鴻
卞 利 明代中葉以來徽州總結性文獻的編纂與地域文化認同的強化
評議人:周正慶
周正慶 素馨花與粵人風情
評議人:卞 利
劉祥學 明清時期地方官紳對南方鄉土形象的重塑
評議人:餘新忠
餘新忠 昌化石興起歷史考辨——兼論歷史書寫中的個人情結問題
評議人:劉祥學

9 11 日上午
分組報告與討論第三場(8:00-9:50
第三場第一組(127 天挺閣)
主持人:夏明方 趙中男
金暻綠 明初朱元璋的軍事認知與統治體系的整備
評議人:肖立軍
肖立軍 明代薊鎮參將及路協增設沿革考略——兼談明代九邊等軍鎮設置標誌
評議人:金璟綠
趙樹國 文、武之間:明代巡海副使沿革考論
評議人:吳 滔
吳 滔 軍事資源的再配置:明代永州南境的衛所體制及其轉變
評議人:趙樹國
張 建 八旗漢軍火器營制度考
評議人:沈一民
沈一民 1634 年後金對代北地區的侵擾
評議人:張 建
第三場第二組(118 廷黻堂)
主持人:杜常順 王日根
趙志強 滿洲族稱源自部落名稱——基於《滿文原檔》的考察
評議人:甘德星
張玉興 滿洲漢姓與八旗漢軍辨識
評議人:楊海英
楊海英 遼東佟氏家族由明入清考
評議人:張玉興
甘德星  滿漢文康熙遺詔中的中國觀續論:中國皇帝和大清帝國
評議人:趙志強



 徐泓老師攝

魚宏亮 跨越地理環境之路——以明清時期長城帶為中心的考察
評議人:崔 岩
崔 岩 評歐立德《乾隆帝》
評議人:魚宏亮
第三場第三組(352 室)
主持人:唐立宗 吳 欣
劉鳳雲 蠲免、捐納與康熙朝的地方錢糧虧空
評議人:羅冬陽
羅冬陽 清朝盛世的銀錢兩重構造世界
評議人:劉鳳雲
許 檀 清代河南的禹州商業——兼論禹州藥市的發展脈絡
評議人:張海英
張海英 明清商書中的商業倫理與商人意識
評議人:許 檀
楊國安 清代兩湖地區賦役實征冊籍類別述要
評議人:周 健
周 健 貢賦與市場:清代的漕糧市場化問題
評議人:楊國安
第三場第四組(353 室)
主持人:趙克生 劉仲華
蘆 玲 清代地方戲研究的前沿問題
評議人:吳建華
吳建華 明代蘇州的學術與學風演變
評議人:蘆 玲
何朝暉 明代政書的編刻與流通
評議人:張獻忠
張獻忠 晚明科舉與思想、時政的關係考察——以袁黃科舉經歷為中心
評議人:何朝暉
周文玖 實學思潮與明清之際的史學
評議人:秦 麗
秦 麗 明末將領張春事蹟的傳播與書寫
評議人:周文玖
茶歇(09:50-10:10
分組報告與討論第四場(10:10-12:00)
第四場第一組(127 天挺閣)
主持人:吳 滔 曹江紅
劉文鵬 雍正時期的西北戰爭與軍機處議覆制度的形成
評議人:劉 洋
劉 洋 閣臣差使:清代內閣大學士入值軍機探析
評議人:劉文鵬
趙令志 乾隆初次平准軍需滿文檔案評述
評議人:張 建
薛 剛 清代文官考核積弊探源
評議人:衣長春
衣長春 雍乾嘉時期直隸總督與轄區治理
評議人:薛 剛

第四場第二組(118 廷黻堂)
主持人:楊海英 劉曉東
杜常順 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前期蒙藏民族互動關係與明朝
評議人:周喜峰
周喜峰 論清朝政府對黑龍江地區的行政管理
評議人:杜常順
李仁淵 畬民之間:清代東南山區的族群界線與國家治理
評議人:張振國
張振國 清代邊缺久任與苗疆政治:多重視角的分析——以貴州省文官為中心的探討
評議人:李仁淵
王日根 藍鼎元治台思想與實踐略論
評議人:林延清
林延清 阿桂與伊犁屯田
評議人:王日根

第四場第三組(352 室)
主持人:羅冬陽 楊國安
熊遠報 傳統城市的基本生活用品供應市場——以清代北京居民的用水買賣為中心
評議人:唐立宗
唐立宗 嚴立盜掘之禁:明代頒行礦法條例的歷程觀察
評議人:熊遠報
封越健 清代本地會館舉隅
評議人:吳 欣
吳 欣 南船北馬:清代的大運河交通格局
評議人:封越健
楊峻懿 清末水產知識的傳來與直隸水產講習所的創立
評議人:李小林
李小林 《明史·河渠志》及其黃河篇辨誤
評議人:楊峻懿
第四場第四組(353 室)
主持人:鈔曉鴻 劉祥學
朱亞非 明清時期仕宦家族與基層社會關係探討——以山東地區為例
評議人:王洪兵
王洪兵 清代京畿協同治理模式初探——以順天府四路同知為例
評議人:朱亞非
劉仲華 騎馬抑或坐轎:清代國家制度下的官員出行方式
評議人:趙克生
趙克生 優出常典:明代鄉賢專祠的禮儀邏輯與實踐樣貌
評議人:劉仲華
倪玉平文書治國還是書吏治國——清嘉慶朝王麗南私雕官印案研究
評議人:常建華
常建華 禮物:康熙琺瑯器與皇權
評議人:倪玉平

9 11 日下午
會議地點:西業務樓報告廳
明清史專題演講二(14:00-15:10)
主持兼評議:趙 毅 劉鳳雲
山本英史 溺女與教誨-以中日兩國的殺嬰對策為中心-
朱鴻林 明儒薛侃擬議的揭陽鄉約
湯開建 清順康時期江南省天主教的發展與繁榮:1644-1707——以江南省天主教教堂、
教友數量發展為中心展開
陳 鋒 清代鹽務與造辦處經費、物料來源
黎志剛 張之洞的經世思想和實業政策
明清史專題演講三(15:10-16:30)
主持兼評議:劉石吉 熊遠報
徐 泓 明朝國號大明的緣由及意義
陳秀芬 醫療、法術與性別——試析明代信巫不信醫現象
方志遠知行合一的陽明解讀
王躍生 清代中期不同生命階段夫婦居住方式分析——以乾隆朝刑科題本檔案為基礎
歐立德 大清論大明:《大明太祖高皇帝寶訓》滿譯考察
井上徹 圍繞傳統都市的討論
茶歇(16:30-16:50

閉幕式(16:50-18:00
主持人:余新忠(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
小組彙報(每組 10 分鐘)
第一組:趙樹國
第二組:張振國
第三組:周 健
第四組:羅曉翔
常建華(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致閉幕詞

9 12 日賦歸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