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滿洲檔案與「新」清史

12月14日,甘德星教授 到佛光大學歷史系作專題演講。題目是:滿洲檔案與「新」清史〉。這裡的「滿洲」指的是清朝,因為滿洲是清朝的統治者,所以用「滿洲」取代「清朝」一詞,以彰顯清代的獨特性,並回應晚近流行的所謂「新」清史所提出滿文檔案運用的重要性。滿洲檔案,除滿文檔外,尚有大量的漢文檔,不宜忽略。本講演擬從「新」清史的角度切入,以見滿、漢文檔案(無圈點檔、加圈點檔、宮中檔、軍機檔、上諭檔等等)兩者的優劣,並舉實例說明滿洲檔案的實際運用。

講演翌日,甘教授順道至宜蘭市考察清代噶瑪蘭的歷史和滿文在當地的使用情形,收穫頗豐。蒐集所得的資料,將另撰專文發表。這次到宜蘭市的考察,得「滿洲研究班」成員林書寧的悉心安排,過程順利。林書寧,宜蘭人,對當地滿洲歷史遺跡、文獻檔案, 知之甚詳,是宜蘭當地少有精通滿文的學人。

甘教授距上次到佛光大學演講已有三年。200819,甘教授應該大學佛教學院之請,擔任佛教學系專題講座」, 講題是滿文佛經之翻譯〉。相關文章可參看本站以下網頁:阿禮嘎禮字: 穆麟多夫所不知道的滿文滿文梵音(五)之(一)g’š”a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國家治理與民族認同」學術研討會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之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於今年12/17舉辦「國家治理與民族認同」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中與滿洲研究關係較密切的論文共三篇,包括臺大 歷史所博士生 黃麗君發表〈清入關前包衣booi的幾種指稱與身份性質〉 中正大學 歷史所博士生蔡名哲 發表〈從「滿洲淳樸之風」論滿洲人漢化問題〉、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生許富翔 發表清代熱河駐防八旗的建置沿革及其職掌變化(1703-1820)〉。會中其他論文可參考下面議程。


「國家治理與民族認同」學術研討會

會議時間:民國100年12月17日(星期六)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三樓330309中文系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
-------------------------------------------------------------------------------------------------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遼寧省檔案館三體《滿洲實錄》圖冊



Manju-i Yargiyan Qooli 



《滿洲實錄》圖冊封面


12月7日,甘德星教授出席台灣滿族協會翁福祥先生贈書遼寧省檔案館儀式,獲該館館長孫成德先生贈送館藏三體《滿洲實錄》圖冊(2007)乙本。該圖冊仿原書大小複製,印刷精美。書中插圖與北京本《滿洲實錄》略異。館藏滿漢合璧的《滿洲實錄》亦即將出版。二書的刊行,與先前出版的《內閣藏本滿文老檔》(2010)相輔相成,對清入關前史的研究有極大的助益。


《滿洲實錄》圖冊插頁


《滿洲實錄》圖冊插頁細部

有關《滿洲實錄》圖的最新研究, 可參看陳捷先:〈略述《滿洲實錄》的附圖〉,《滿洲之晨》(2012), 111-48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


宮博物院於2011年10月3日至2012年1月3日舉行「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展品包含兩岸故宮與法國多間博物館之展品,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命法國傳教士撰寫的《欽定格體全錄》一書。此書為人體解剖圖, 以滿文撰寫, 圖片部分收錄於《康熙硃批臟腑圖考釋》一書,滿文解說部分則尚未刊行。

《欽定格體全錄》之圖片
(摘自《康熙硃批臟腑圖考釋》)

故宮博物院同時舉辦「精采一百:國寶總動員」展覽,展品包含《滿文大藏經》與《無圈點老檔》(即《滿文原檔》)等展品,後者已列為「國寶」,除特別申請外,一般不供調閱 。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

2011年11月15日 ~ 17日,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假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行。議程共三天,分為:康熙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的藝術品味、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中西科學交流等幾個子題,全面探討十七、十八世紀的中西交流。

論文題目如下:
1 法國路易十四時期中國風尚的興起與發展 周功鑫
2 白晉與昂菲特利特號的第一次旅程 戴浩石
3 康熙皇帝與中西文化交流 陳捷先

1-1-1 康熙:千年一帝 閻崇年
1-1-2 康熙萬壽盛典獻物中與書畫相關問題之研究 陳葆真
1-1-3 康熙帝、路易十四、彼得大帝與中歐宮廷文化的交流 趙中男

1-2-1 康熙時期宮廷內歐洲裝飾藝術的引進、複製和改變 畢梅雪
1-2-2 法國傳教士所記載的康熙帝玻璃工作坊 庫爾提斯
1-2-3 康熙帝時法國使節帶來的里摩居畫琺瑯 薇若妮卡‧諾當

1-3-1 康熙朝宮廷繪畫三題:舉臺北故宮藏畫為例 王耀庭
1-3-2 社會功能與製作機制:康熙皇帝與路易十四「御容」之比較 劉 輝
1-3-3 路易十四之子:梅恩公爵對中國的熱愛 蒙 曦

2-1-1 互動與對話:從康熙年間的滿文史料探討中西文化交流 莊吉發
2-1-2 郎世寧與瓷器 余佩瑾
2-1-3 康熙與路易十四時代的工藝美術交流互動:以清宮畫琺瑯為例 施靜菲

2-2-1 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禮儀之爭」事件中的一位內務府人物 陳國棟
2-2-2 從南懷仁到馬國賢:關於康熙宮廷西洋版畫之演變 劉 潞
2-2-3 南巡、傳教士和外交:兼論康熙對禮儀之爭和教廷特使多羅來華的反應 韓 琦

2-3-1 白晉、萊布尼茲以及東西方巴黎、北京與柏林之間的學院 柯蘭霓
2-3-2 傳教士在法國流傳的康熙皇帝相關訊息(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 藍 莉

3-1-1 折射光:笛卡爾與惠更斯光學元素在康熙宮廷內的引介 安國風
3-1-2 論清代滿漢蒙文《時憲書》的編纂始末 春 花
3-1-3 神威四域:康熙朝歐式火砲的鑄造與應用 周維強

3-2-1 乾隆朝「萬壽慶典圖」卷上的西洋建築 任萬平
3-2-2 清初湯若望案始末 郭美蘭
3-2-3 康熙時期西洋醫學在清宮中傳播問題的再考察 關雪玲

3-3-1 跨越時空的傳遞:記康熙時期傳教士與全國總圖的測繪 李孝聰
3-3-2 知識、想像與交流-南懷仁《坤輿全圖》之動物圖像研究 賴毓芝
3-3-3 康熙帝、傳教士、經緯度測量和地圖測繪 章宏偉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儒化滿人:愛新覺羅.毓鋆


愛新覺羅.毓鋆 (圖片來源:毓老紀念網頁) 


愛新覺羅.毓鋆 (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外界都敬稱「毓老」而不稱其名。他說:「鋆,音ㄩㄣˊ,《五音集韻》說:『鋆,金也』。《清史稿.文宗本紀》有文宗賜章鋆等二百三十九人進士及弟記載。我一生下來,按生辰年月日排五行,缺金,所以御賜『鋆』的嘉名。」

毓老乃清朝皇族後裔,源出於禮親王代善一脈,據云是和碩禮親王世鐸之孫,和碩禮親王誠厚之子。但毓老生前曾當面向弟子提及其父並非誠厚(張輝誠:《毓老真精神》,頁33, 46)。毓老四歲由母親親授四書,六歲開始進宮陪溥儀讀書,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鄭孝胥、康有為、梁啟超等名儒,另有溥儀的外籍帝師莊士敦先生授以西洋學。


毓老重修永陵時,於赫圖阿拉創立啟運書院,圖為毓老親筆提字之門匾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林書寧攝)

1971年愛新覺羅.毓鋆在台北開設「天德黌舍」(後改為「奉元書院」),從事私人講學,其門生有上萬人之多。毓老特別重視儒家思想教育,從《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著手,冀望其授業的學生從外在的道德實踐,進而達到內心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美國著名學者魏斐德 (Frederic Wakeman, Jr.)、包弼德 (Peter K. Bol)都曾授業其門下。毓老強調:「將來我們這個孔學,是要怎麼用這個孔學,不是怎麼講這個孔學,要懂得怎麼能用,就是證明看懂了。」毓老的一席話為傳統的中國儒學注入新的生命力。

然而,毓老是清朝皇族後裔,其滿洲人的身體所展現的卻是漢人的儒學文化。毓老的身體猶如一個認同協商的複雜場域,其中仍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說。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吳冠倫撰稿,2012/9/29增補)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Denis Sinor與滿語研究

席諾教授,匈牙利人,授業於伯希和,內陸歐亞史專家,雖專精草原游牧帝國史,但50-60年代,對滿洲語言研究亦多有涉獵, 其業績如下:

1. "Introduction aux études mandjoues", T'oung Pao, 42 (1954), 70-100

2. "La langue mandjoue", 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5. Band: Altaistik, 3. Abschnitt: Tungusologie. Leiden-Köln, 1968, 267-280 [Asian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Reprint Series, no. 9]

3. "La transcription du mandjou," Journal Asiatique, 237 (1949), 261-272

4. "Le verbe mandjou,"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45 (1949), 146-155

5. "La letteratura mancese," in O. Botto ed., Le letterature del mondo, vol. IV, Milano, 1969, 383-411

6. "Some Remaks on Manchu Poetry," Studies in South, East and Central Asia, Memorial Volume to the Late Professor Raghu Vira (Śata-Pitaka Series, vol. 74), New Delhi, 1968, 105-114

論文編號3,4,6 轉載於Essays in Comparative Altaic Linguistics (Indiana University Uralic and Altaic Series, 143), Bloomington, 1990.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
下面是PIAC有關席諾教授生平的記錄:

Denis Sinor, 1916 – 2011
Professor Denis Sinor,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 (PIAC) and serving to the PIAC as Secretary General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was born in Hungary on April 17, 1916 and educated in Hungary, Switzerland, and France. Between 1939 and 1948, he held variou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signments in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he rendered modest services to the French Resistance, and he joined the Free French Forces.

From 1948 to 1962 he taught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the U.K. In 1962 he moved to Indiana University where he created the Department of Uralic and Altaic Studies, now Department 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of which he was Chairman from 1963 to1981. In 1967 he founde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which was renamed in 2006 The Denis Sinor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From 1963 to 1988 he was Director of the Inner Asian and Uralic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A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Denis Sinor was active in variou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societies in which he held positions of high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He received two Guggenheim Fellowships as well as a number of prestigious grants. He was a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French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Honors received include an Honorary Membership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 Honorary Professorship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 doctorate honoris causa of the University of Szeged, Honorary Memberships of the Société Asiatique in Paris and the Societas Uralo-Altaica in Göttingen. He was awarded the Order of the Star of Hungary and the Commander’s Cross Order of Merit of the Republic of Hungary. He received the UNESCO 60th Anniversary Medal.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created in his honor the Denis Sinor Medal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Denis Sinor authored 8 books and more than 160 articles in Hungarian, French, English and German, and edited 14 books, many of these were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 He contributed to various encyclopedias, including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e served as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67, and also for the Indiana University Uralic and Altaic Series (over 174 volumes) and the Indiana University Oriental Series.
Denis Sinor is survived by a sister, a daughter, three grandchildren and four great-grandchildren.

[From Altaist.org:submitted on Wed, 2011-01-19]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不是豬狗:「阿其那、塞思黑的史語解讀」論文評述


中國歷史學會第46屆年會暨第九屆研究生論文討論會於11月5日(週六),假松山火車站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行。大會邀請甘德星教授擔任文化大學博士生張華克論文的評論人,論文題目是:「阿其那、塞思黑的史語解讀」。

文中,張華克論證阿其那、塞思黑二詞即瘋癲之意。張華克所論故可成一家之言,不過,甘教授認為用滿謎來解讀阿其那、塞思黑二人的名字過於繁複曲折。雍正乃一極權君主,無掩飾顧忌之必要,故宜從宗人府檔案直接切入,較有可能求得阿其那、塞思黑二詞的原義。

阿其那,滿文作Akina;塞思黑,滿文作Seshe (滿文上諭檔)。塞思黑(seshe < seshembi),為厭惡之意,此與允禟八子皆得惡名曰下賤Fusixôn、醜陋Fecuhun、討厭Ubiyade、厭惡Eiimede、可惜Xaiiraqan、愚笨Dungki、糊塗Dusihiyen、愚昧Eiihun一致(滿文黑圖檔)。阿其那,其意不明,新名乃允禩聽命自改,且其子易名曰菩薩保,故縱是惡名,其惡應不若允禟者。雍正之所以要二人改名,目的在使其削籍離宗,而所改之名必惡,蓋元凶有必加惡名之先例故也(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Mongγol~蒙古」一詞的來源與意義:「望建」河




甘德星教授於10/27-28日參加臺灣大學文學院與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合辦之「元代以來漢蒙的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宣讀The Term “Mongγol” Revisited一文。文章擬就歷史文獻和蒙漢對音兩方面切入,以說明「蒙古」一詞乃源自蒙古的發源地「望建」河。

同場並有何啟龍博士發表的論文「元代蒙古文授時曆及其對蒙古記月的影響」。何博士曾隨甘教授習內陸歐亞史,復從蒙古史大家劉迎勝教授學,專攻蒙元史,是國人治蒙古學的後起之秀。



Key words: Mongol, Meng-wu, Ergüne River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研究書訊:《清代典章制度辭典》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叢書名: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工具書叢刊
精裝: 880頁

本書包括清代典制的所有門類,諸如政制、機構、職官、銓選、任用、考核、獎懲、世職、土職、幕友、吏役、行政區劃、戶口、土地、賦役、稅課、財政、商貿、屯墾、荒政、鹽茶、銅政、幣制、漕運、兵制、兵器、軍備、八旗、郵驛、刑律、司法、建築、工程、作坊、陵寢、採捕、進貢、學校、科舉、禮樂、民族、部落、盟旗、宮庭、宗室、封爵、皇莊、官莊、內府、外務、海關、文書檔案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各方面的制度。有些雖不屬典章制度,但與典制有關的公文用語、專業用語、官場稱謂、皇家園囿、寺廟、節令風俗等名詞也適量輯入書內。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研究書訊-清代滿漢關係研究






2010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清代滿漢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現已出版,凡670頁,含序言(劉小萌)及(一)清初滿漢關係、(二)八旗制度與滿漢關係、(三)邊疆治理與滿漢關係、(四)晚清滿漢關係、(五)檔案與文獻五大部分。(待續......)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蔡名哲:《西洋藥書》〈祛毒藥油〉譯註

《西洋藥書》(Ma.Si yang-ni oqto-i bithe),現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此書為康熙皇帝令法國傳教士白晉與張誠編纂,系統介紹當時醫藥學成果的專著。

此文為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對該書首篇的譯註成果。文章原載於《中國邊政》187期(2011年9月),頁69-78,可惜該刊將作者的名字誤植為「編輯部」,現於此作出修正;文章的滿漢對譯亦未對齊,造成讀者閱讀上的不便,尚祈見諒。

文章載點:請點此預覽與下載

本網站相關說明可見:《西洋藥書•祛毒藥油》(八)之(一)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王明珂教授演講「當代民族與人類族群現象」。

10月6日,甘德星教授邀請中研院史語所王明珂教授蒞臨本系演講,講題為:「當代民族與人類族群現象」。

王明珂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專長民族研究,時段貫穿石器時代至現代,歷史學與人類學並重,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遊牧者的抉擇》等專書。作品膾炙人口,頗具啟發性。

王教授於演講中,提出了「什麼過程造成了今日的中國民族」這一問題讓大家思考,並說明過往研究此問題上「歷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的兩大取向。他指出民族是在近代的演變中一個很大的改變,但卻不是近代的憑空創造,其背後有一歷史積累過程。王教授又談及中國四至的邊緣,並以長程歷史觀點與人類生態觀點,將之中的文本作為表徵分析,找出其背後的社會本相。最後,王教授說明進入近代之後,如何在學者與各地人群的互動與協商之下,產生了今天的少數民族。


王明珂教授演講「當代民族與人類族群現象」(林書寧攝影)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Of Body & Brush 簡介



書名:Of Body & Brush: Grand Sacrifice as Text/ Performa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Angela Zito
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出版年:1997


Angela Zito藉由田野調查與人類學研究方法,長期致力於中國宗教與儀式的研究,本書是作者將博士論文改寫後的作品。

儀式,長久以來是人類學家關注的研究焦點。Of Body & Brush正是藉助人類學理論分析清代祭祀儀式的研究書籍,全書環繞著「大祀(Grand Sacrifice)如何作為清帝國的統治技巧」的提問展開研究。

外來的滿洲政權如何成功地長期統治中國是許多學者試圖解答的問題,本書擬藉助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祭宗廟、祭社稷壇等「大祀」來分析三個問題:(一)十八世紀的官方學者是怎麽透過禮儀研究與流程設計為清朝的統治背書;(二)天子的特殊地位,是怎麽從身體在儀式中被擺放的位置、被決定的舉止中顯現出來;(三)皇權的崇高及其與傳統文化、地方社會的連結,是怎麽從繁瑣的器皿、祭品,以及不同祭典所在的不同方位中透露出來。

因此,皇權與學術文化的互動成為本書討論上述問題的軸心。官方學者編纂禮儀方面的書籍,成為帝王統治話語的文本;皇帝則透過祭祀,展演他是諸多德行的化身,故權威其來有自;而合法的皇權恰又保障了學者的利益。正如本書書名Of Body & Brush所展示的:統治權力所倚賴的禮儀透過「筆」(不論是畫筆或毛筆)而產生,身體則肩負演繹禮儀文本的重任,使抽象的權力得以具象地展現於子民眼前。

本書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切入,為西方的清史研究開闢一條蹊徑,這種新的觀察視角與研究方法,也使本書被視為「新」清史著作之一。但是此書之「新」,在於史料與理論的巧妙結合,以及跨學科的方法運用;而非有意以「滿洲」為中心考察清代歷史,或重新檢視「漢化」在清朝發揮的作用,否則利用各類大型國家祭祀活動確立統治地位、宣示正統,歷代中國王朝皆然,甚至從入關前開始,清朝統治者便開始移植明朝的祭祀制度。以此觀之,清朝與其他中國王朝有什麼不同?以滿洲身分統治中國的清朝,其特殊性又在哪裡呢?



(中正大學 滿洲研究班 林書寧撰)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八)

七月十日上午:近百年來滿文檔案編譯出版綜述-以中國大陸為中心
主講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吳元豐教授
主持人:南開大學博士生張建

  吳元豐教授於演講中,系統性地為同學們介紹大陸地區滿文檔案的收藏狀況,以及出版狀況,讓同學未來查找滿文檔案時,能有所依據。吳老師首先為同學介紹清代中央機關與地方機關滿文檔案的類型與內容,接著為同學介紹滿文檔案的六大類型。最後,吳老師系統地為同學介紹目前大陸地區滿文檔案的出版與翻譯狀況。

  演講後,劉小萌老師為同學說明了吳老師的研究狀況。南開大學張建等同學分別針對自己所遇到之滿文檔案問題,就教於吳老師。甘德星教授則與吳老師討論了清代滿文檔案中的年號書寫錯誤問題。


吳元豐老師演講「近百年來滿文檔案編譯出版綜述-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日晚間 學員討論

  本日發言小組聚焦於認同問題,分別針對自己所研究之人物之認同問題發言。



臺灣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蔡名哲:松筠、富俊與《百二老人語錄》

  蔡名哲同學之碩士論文研究滿文書《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認同與記憶問題,發言內容主要針對《百二老人語錄》的著者蒙古旗人松筠、譯者蒙古旗人富俊之認同問題。蔡同學認為從此個案,除了可以知道村上信明先生等前輩學者所言蒙古旗人兼具蒙古人與旗人的認同外,在顯性認同上,旗人認同可能較蒙古人認同更加明顯。之後,中國社科院關笑晶說明了自己在滿蒙文辭書研究中的相關現象;政治大學呂柏良說明了民國時期旗人的相關狀況;中國人民大學陳力說明了自己在研究八旗蒙古翻譯科舉的相關現象;政治大學許富翔說明了自己在研究旗人駐防中的類似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與孟修則與蔡同學討論了論文的延伸性,韓國高麗大學李善愛與蔡同學討論了相關西方理論。最後,中央民族大學趙令志教授提醒蔡同學可注意不同層面的蒙古旗人;並應注意理藩院相關考試對於他們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碩士生辛格非:一個現代滿人的身分認同

  辛格非為鄭親王端華之後,於發言中說明了鄭親王一系的發展脈絡,以及辛酉政變後家族至今的發展。辛同學透過長輩的口述,以及相關文獻互為比對,為同學們重構了家族的狀況,並糾正先輩口述的失傳。最後說明了自己與長輩的認同狀況,進而對相關的族群理論做出回應。之後,中國人民大學楊原說明了自己身邊滿族朋友的狀況;定宜莊老師提出自己在口訪辛同學長輩時發現的有趣問題,並提醒辛同學族群理論之複雜;政治大學許富翔提醒辛同學未來研究家族史時應小心的盲點;中正大學林書寧與辛同學討論了發言中涉及的史事;劉小萌老師提醒辛同學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並說明進一步可以使用的文獻材料;台灣大學黃麗君詢問了辛同學家族姓氏的問題;甘德星教授則分享了自己在族群認同問題研究上的經驗,並進一步說明了相關族群理論,並介紹德希達跟巴赫汀的理論供辛同學參考,以及說明辛同學發言中可能出現的原生論問題。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七)

七月九日上午:老滿文研究概述
主講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趙志強教授
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博士生楊原

  滿文初創之時,並未施以圈點,故被稱為「無圈點字」,也就是所謂「老滿文」。趙志強教授在演講中,首先說明了老滿文的創制與改革,並為同學們分析了改革的原因,而對於老滿文改革的時間,趙教授認為是漸進完成的。接著趙教授為同學們說明老滿文的研究概況,並提出自己的的看法。趙教授認為,面對老滿文不規則的字型,必須將口語與方言的要素考慮進去。當天趙志強教授身體不適,仍堅持為同學們講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演講後,中正大學蔡名哲以「無圈點字檔」的題籤問題,以及其在「加圈點字檔」中發現的歷史上並不存在的時間等兩問題,向趙教授請教。趙志強教授與趙令志教授均發表了自己看法。南開大學張建則向趙教授詢問了滿文中東三省一辭的出現時間。


趙志強教授演講「老滿文研究概述」(政治大學許富翔攝影)

七月九日晚間 學員討論

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生盧正恆:先清時期國號再考

  盧正恆同學首先整理了對於先清時期的國號問題的各家之言,接著爬梳大量史料與檔案,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興趣者可期待盧同學之大作。

  之後,中國人民大學陳力提出滿洲國一辭的使用頻率問題;清華大學譚紅豔則提醒國號與他人對政權稱呼的差別;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也提出對於明朝稱呼的看法;中正大學林書寧則說明自己閱讀無圈點老檔所見之明朝國號問題;劉小萌教授也對於前人之研究發表自己的看法;甘德星教授也提醒朝鮮史料與相關工具書之問題,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中正大學蔡名哲則說明自己看到的從「無圈點老檔」到「加圈點字檔」的史料的修改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楊原:陳廚營田調心得

  楊原為各位說明了其組別的田調成果與分析,接著各組分別派代表說明自己的田調成果與心得。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六)

七月八日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霸州市後營村

霸州市位於河北省冀中平原東部,宋代時為宋遼對峙的邊境地帶。後營村又名陳廚營村,清代時此處曾為旗地。在訪問過程中,部份年長者仍保有祖上需上京交租的印象。相對於旗地、旗人等記憶,當地流傳更廣的是「燕王掃北」的故事,村中老人多自述先祖原居南京地區,因燕王朱棣發動靖難,遂北上定居霸州。


研習營學員於張老先生家中進行口述訪問(林書寧攝影)


金老先生向研習席師生展示家傳祖譜(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一日上午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永清縣龐各莊

永清縣位於北京南方,霸州市之北。田野調查的目的地龐各莊分為東龐各莊與西龐各莊,西龐各莊有鑲藍旗漢軍後人,且該莊有一武舉人家族,當地居民或多或少都能說出該家族的事蹟,有些還記得自己的祖先是旗人,能略述過去交租的情況,並提及村中過去有會滿文的人。


研習營師生於金老先生家中訪問(林書寧攝影)


村委會中的訪問情況(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一日下午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永清縣千人目村

千人目村本名「千人墓」,以永清、霸州一帶為宋遼邊境,時有戰事,該村曾埋葬宋軍陣亡者故也。村民表示該村過去為民族村,據1980年代編成的《永清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載,當時登記的滿族人口185人。在訪問過程中,受訪者指出村中有鑲紅旗與正藍旗後人,也向採訪者說明滿人的年節風俗、生活習慣與漢人的不同之處。


研習營師生於黃老先生家中訪問(蔣俠攝影)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五)

七月七日上午:清朝的多元統治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賴惠敏研究員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

現今探討清朝的統治方式似乎陷入漢化與滿洲本位的攻防中,賴老師此講則是透過社會經濟的角度,帶領學員重新檢視清朝皇帝治術的多面性,例如:透過內務府掌管的貿易、熱河皇家寺廟的管理模式,從這些經濟與宗教活動中,瞭解皇帝的統治、維繫西藏、蒙古的方法是多樣性的;蒙古王公、藏傳佛教喇嘛和清政府互動密切,也非僅僅顯示清朝的治術高明或政治性,蒙古、西藏往來北京或熱河的路途其實蘊含了豐厚的貿易利潤,這些也是我們檢視這段歷史時不可忽略的部份。

賴老師言談風趣,且熟知可資運用的檔案材料,課後討論集中於滿洲人信仰問題的探討、中俄貿易、稅關、華北農村經濟問題以及俄國人重視的大黃貿易等課題,討論面相多元,激發學員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關注。

賴惠敏老師講課中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七日下午:莊頭戶口冊與田野調查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邱源媛助理研究員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

邱老師此講首先為學員講解研究內務府莊園時涉及的專有名詞,如皇莊、王莊、八旗官莊、老圈莊頭、投充莊頭與莊頭戶口冊等。「莊頭」是旗地的基層管理單位,是內務府研究中較被忽略的一塊,但由於清朝嚴格的人口登記制度,保存至今的莊頭戶口冊乃成為研究當時生產、八旗人口管理等行為重要依據,能從中解讀出許多不為官書所載的實況;也由於旗地延續至民國,現今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問,仍可探知清代制度的蛛絲馬跡,而文獻記載亦可與田野訪查相互佐證。

此次學員田野調查的目的地過去皆為旗地,邱老師乃透過此講分述各田野目的地的現況,並實際分析一份戶口冊之記錄,說明從記載中可以判讀出哪些訊息,又有哪些訊息或許能透過田野的調查訪問填補空白,以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向同學簡介文獻的解讀方法與田野調查的注意事項。

邱源媛老師講課中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七日下午:學員討論(因議題之相關性,大會安排與邱源媛助理研究員共同發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清代的宗室王莊
此議題為發表人的博士論文所探討者,邢博士首先解釋「莊」與「園」是不同的概念,過去常有旗地、莊頭皆相似的誤解,事實上宗室王公領有的庄園與內務府莊園在等級、管理制度上均有差異性,不可一概而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後研究員王立群:民國時期河北旗地庄頭考察
此課題主要探討旗地進入民國之後的景況,王研究員透過眾多檔案資料分析後,還原莊頭與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官員的互動,以及社會變遷、軍閥更迭中,旗人或因生活不濟、或因染上惡習,或因受制度陋規的剝削,導致旗地流失的景況。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四)

七月六日上午:滿族史研究中的田野作業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定宜莊教授
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博士生楊原

  演講開始,定宜莊老師先說明了人類學與田野方法的淵源,說明史學研究確實可以從田野中得到不少收益,接著說明了歷史學的田野作業與人類學的田野作業仍有其不同之處,提醒同學們歷史學的田野不能離開歷史文獻,也必須防止走上破碎化的問題,同時,歷史學可以採用人類學的田野方法,但不一定要完全依照人類學的路子。定教授接著舉出自己做田野的實例,說明文獻如何成為田野的嚮導,又如何從田野中發現官方所無的文獻、事件與人群,如何尋找問題,如何解答問題等等。讓同學們對於田野作業的方法有所理解。

  演講後,劉小萌教授為同學們說明了定教授研究的獨到之處,也提出自己的口訪經驗;中國社科院王立群也發表了自己對於田野作業的看法;北京清華大學譚紅豔則從自己閱讀的傳教士文獻,與定老師討論關於婦女裹腳的問題;中正大學蔡名哲則向定老師請教農村中對於殘疾人的傳說,以及定老師口訪蒙古旗人後裔的經驗;台灣大學黃麗君詢問了未來田野作野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希望了解應如何應對與分析;政治大學呂柏良詢問了旗人生計的問題。


定宜莊老師演講「滿族史研究中的田野作業」(林書寧攝影)

七月六日上午:滿學研究與朝鮮史料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楊海英教授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關笑晶

  演講一開始,楊教授便向同學們說明朝鮮史料可說是漢文與滿文材料外的另一個基準點,讓同學們理解朝鮮史料時間之連貫與內容之豐富。楊教授舉出自己的研究,向同學們說明自己如何利用朝鮮史料,還原了幾個在漢滿文材料中紀錄寥寥的小人物之重要性,以及透過朝鮮材料,還原了滿漢文材料中被竄改的事實。楊教授另外舉出前輩學人的研究,讓同學們看見前輩學者面對種種材料的嚴謹,明白掌握材料後,如何閱讀、思考與使用。

  演講後,中央民族大學關康舉出幾條朝鮮史料中幾條滿漢文材料所無的孤證,詢問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材料;中國社科院刑新欣與楊老師討論了關於朝鮮家譜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則針對中朝關係的發展與朝鮮史料之關係與楊老師討論;賴惠敏教授則補充了相關檔案的信息;甘德星教授則詢問了幾份近期出版的朝鮮史料的版本問題;黃一農教授向同學們說明了自己親眼所見的朝鮮史料之浩瀚,提醒同學們對此應予以注意。


楊海英老師演講「滿學研究與朝鮮史料」(林書寧攝影)


七月六日晚間 學員討論

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生常修銘:清代鳥槍與九進十連環戰術

  常同學先舉出幾份史料中對於火器以及戰術的記載,接著說明了明代時火器傳入的過程,但同時指出明代與清代的火器樣是其實是不同的,常同學透過展示豐富的圖片,讓同學們見到其差異,最後透過展示中亞火器的相關圖片,推測火器可能是從中亞傳入,並說明其在世界史上的意義。

  之後,南開大學張建透過其對準噶爾的研究,以及對中亞文獻的理解,說明了火器傳入準噶爾的可能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則與常同學討論了天理教叛亂中的火器;中正大學蔡名哲詢問了發言中關於蒙古旗人松筠著作的版本,以及戰術的優劣。

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生許富翔:清朝對於避暑山莊與外八廟的經營與管理、清代熱河駐防八旗的建置沿革及其軍事功能(1703──1820)與《熱河內屬中國及行宮駐防始末記》校註

  許同學說明了自己的研究構想與研究成果,許同學說明自己過去的研究,接著說明自己在熱河研究中所會使用的材料,以及相關問題意識,並初步將清代對於熱河的管理細節恢復,進而明瞭其治理的特性,以及比如八旗生計等諸多相關問題。許同學同時說明了自己所發現的新材料,以及自己對其研究的成果。

  之後,中正大學蔡名哲針對之中的滿文問題與許同學討論;中國人民大學辛格非則針對熱河附近幾個地名的可能源流與許同學討論。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三)

七月五日上午:明代遼東的女真人
主講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奇文瑛教授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

有別於過去將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研究定位為清前史,奇老師本講係從明朝的角度解讀遼東的女真群體,既闡釋達官制度,也剖析該制度下,明廷對遼東地區的管理方式。奇老師首先概述日本與中國對明代女真的研究概況,接著說明《三萬衛選簿》的內容與史料價值。努爾哈赤興兵前可在李成梁帳下效力,其實與明代對遼東的羈縻措施,以及當地的達官制度創造的情境相關,明代以遼東都司轄全區,下設衛所以籍女真,達官便是此時產生的特殊群體,這些首領居住城中受朝廷節制,又遙撫城外部眾,官方以「聽其來去」的態度吸引女真內附,且准許保持本民族傳統,亦不禁止遼東內外女真互相聯繫,建州女真之得以興起,或許與這種「制其心」的羈縻政策有潛在關係。

滿學營學員過去的研究視野多集中於清朝,但明代遼東女真不僅僅屬於清前史,也是明朝的制度史與族群議題,奇老師的講題帶領學員從明代的時空背景探討該地的軍衛制度演變,以及牽涉其中的族群互動。課後討論熱烈,透過此講學員也體認到明清時代的制度脈絡在研究時需予以重視。

奇文瑛老師講課 (林書寧攝影)



七月五日下午:老滿文與滿文梵字:穆麟多夫拼寫法再議
主講人:臺灣中正大學歷史系甘德星教授
主持人:臺灣中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蔡名哲

現行滿文羅馬字多採用穆麟多夫(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的拼寫法,但這種音寫法於轉寫老滿文與滿文「阿里嘎禮」字時,實有不足之處,無法精確反映文字之原貌,故甘老師乃在儘量不更動穆氏符號的原則下,並參考李蓋提等多位學人之轉寫法,發展一套新的轉寫系統。於轉寫時力求反映文字原貌,除了在無法得見原件的情況下,儘可能向讀者展示史料之原貌外,更重要的是,文字是一種傳遞思考方式的工具,反映書寫實況的轉寫法,不僅是一套符號,也可藉此反映滿文創制時歷經的不穩定,這種不穩定也傳達了滿人對事物的思考過程的歷史意義。對清朝新創的「阿里嘎禮」字方面,甘老師並非隨意創造一套符號,而是深入研究乾隆朝創立字母的情境,力圖使轉寫法符合「阿里嘎禮」字創立時的邏輯。自1999年發表〈滿文羅馬字拼寫法芻議〉後,甘老師又積累近十二年的研究心得,乃於此講中補正舊作,分就標準字母、老滿文字母、藏文字母、梵文字母與標點符號等五方面講述。

課後討論時氣氛熱烈,學員除就滿文轉寫問題就教甘老師外,亦發問了滿文檔案的翻譯與藏傳佛教等相關問題,同時探討入關前的滿文史料,以及入關後對入關前史料、史事改寫反映的意義。

甘德星老師講課 (林書寧攝影)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二)

七月四日上午:清代契約文書-以北京旗契為中心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史所劉小萌教授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關笑晶

劉教授長期專研北京旗契,演講一開始劉教授先為同學們介紹契約文書的類型,接著帶領同學們透過契約文書,了解清代北京旗人生活的樣貌,以及旗人對不動產的認知、旗人如何看待土地等等問題,接著透過契約文書的內容,為同學說明清代旗民分治等等特點,再透過契約文書中的語言運用,分析旗人的文化變化。最後劉老師以自己的研究回應了晚近流行的新清史。

  演講後,政治大學許富翔針對八旗王公與旗地流失之問題,就教於劉教授,劉教授與中國社科院王立群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接著甘德星教授與中國社科院邱源媛分別提出自己對於新清史的看法,與劉教授進行了討論。


劉小萌教授演講「清代契約文書-以北京旗契為中心」(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攝影)

七月四日下午:滿文文獻翻譯與滿族史研究
主講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令志教授
主持人:南開大學博士生張建

趙老師首先說明了清代滿語的使用狀況,以及滿語文在了解相關語彙時的重要性。接著趙老師以幾份滿文檔案為例,說明這些檔案雖然有漢文本,卻包含了漢文本所沒有的信息。最後趙老師和同學們介紹了其近期對於滿文日記《閑窗錄夢》的研究。

  演講後,中正大學林書寧針對滿漢文實錄的纂修先後問題,就教於趙老師。中正大學蔡名哲認為《閑窗錄夢》序言可能先有漢文,以此向趙老師請教。中國社科院邱源媛與趙老師討論《閑窗錄夢》中所記載的戲曲,究竟所指為何。南開大學張建提出了自己在滿文翻譯上的問題。最後,黃一農教授以自己對天文學的研究,補充了《閑窗錄夢》中所記載的28星宿等問題。


趙令志教授演講「滿文文獻翻譯與滿族史研究」(政治大學許富翔攝影)


七月四日晚間 學員討論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成員,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黃麗君:清代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研究

台灣大學黃麗君發表其研究計畫「清代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研究」,黃同學指出了內務府完顏世家的特殊性,以及其與清政權幾乎相始終的連貫性,希望將此家族的研究,作為整個清代史的索引。之後,劉小萌老師則說明了內務府的研究概況,並提供可注意的研究方向;黃一農老師則指出內務府世家曹氏的代表性,認為與完顏世家可做比較;南開大學張建則提供了幾份相關的內務府檔案訊息。

臺灣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生林書寧:清初的國家與身體-以內國史院崇德三年檔為中心

  中正大學林書寧發表其碩士論文概要「清初的國家與身體-以內國史院崇德三年檔為中心」,林同學希望以滿文內國史院檔中的紀錄,以及國家與身體的理論,重構清政權在初始之時,所欲發展的政權性質與正當性問題,進而對新清史理論有所回應。之後,中國人民大學辛格非與孟修提出了清入關前正當性問題,與林同學進行討論。美國布朗大學黃書梅則針對將身體理論引述東方研究一事,與林同學討論。中國社科院邱源媛與甘德星教授則針對大黑天佛像在清入關前的重要性,提出個別的看法。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所碩士生關康:《閑窗錄夢》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關康發表其對於《閑窗錄夢》的研究,關同學說明了《閑窗錄夢》一書的重要性,並透過此書重構了道光朝旗人的生活樣貌。中國社科院關笑晶則說明了滿城中旗人生活樣貌的類似現象;中正大學蔡名哲則詢問了北京城中的水夫,以及《閑窗錄夢》人名記載是否規律等問題,中國社科院邱源媛與中國人民大學楊原則分別說明了自己研究中所見之水夫。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一)

2011年第一屆清史與滿學研習營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與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主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定宜莊研究員、臺灣清華大學歷史所黃一農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劉小萌研究員籌備主持。

研習營學員來自臺灣、中國大陸與韓國,皆為研究清史以及滿學的研究生與青年學者。十天的研習課程,在十一位學有專精的教授帶領下,使學員皆有所得,夜間的學員討論亦甚精采紛呈。以下將就日期先後一一介紹2011滿學營之課程概況。

七月三日上午:滿學與紅學的對話
主講人:臺灣清華大學歷史所黃一農教授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關笑晶

黃老師利用入關前的滿文檔案耙梳出有關曹家先祖曹振彥的新資料,據此發現曹振彥實為英王阿濟格下屬之包衣,並闡析曹家後人與英王後人的交往情誼,說明何以阿濟格之後會對《紅樓夢》有著濃厚興趣,也可知《紅樓夢》書中不經意流露的「有命無運」之嘆,和一些失意宗室讀罷對「英雄」的傷感之情從何而來。

課後討論熱烈,滿學與紅學研究之能夠搭上橋樑,黃老師注重材料的掌握與問題意識的提出,令所有學員印象深刻。

黃一農教授講課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三日下午:滿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定宜莊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劉小萌研究員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邱源媛助理研究員

近來美國學界有一股「新清史」的風潮,劉老師與定老師皆曾對「新清史」發表評論。透過本堂課,兩位老師除了對「新清史」有所評論外,也介紹日本學界與大陸學界對清史的研究概況,並提出現今滿學研究上值得關注的議題,諸如:民族認同、清代的多元統治、新清史中的漢化議題等,並旁及辛亥革命時的暴力問題。

兩位老師的講演深入淺出,引發學員的討論興趣,族群認同問題、「滿族」族稱的使用以及對新清史的回應都是學員相當關注的議題。

定宜庄教授與劉小萌教授講課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三日晚間 學員討論(依發表順序)
韓國高麗大學博士生李善愛:對清代理藩院研究概述及提出幾點問題
李善愛同學首先回顧理藩院的成立歷程,及前輩學者對理藩院的研究內容,而過去的研究概況又有哪些不足之處。之後提出理藩院在清史研究上的重要性,及其聯繫蒙古、西藏與新疆等地的政治意義。

美國布朗大學博士生黃書梅:藝中有史: 書畫作品中的歷史資料 ─以〈張純修小像〉為例
黃書梅同學利用著名肖像畫家禹之鼎的〈張純修小像〉為切入點,輔以諸多文獻,釐清畫像主人翁為誰,並借此解讀江寧曹家與江南士人之間的人際網絡。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關笑晶:直省駐防八旗地的旗人與民人
關笑晶同學利用諸多滿、漢文檔案及文獻資料,試圖釐清駐防八旗旗地中旗人與民人的社會地位,其初步研究揭示旗民地位未必一如過去的認知,其實存在地域差異,以及社群網絡的影響。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2011年「滿學與清史研究」研習營

2011年「滿學與清史研究」研習營,由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與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定宜莊教授、黃一農教授、劉小萌教授籌備主持。此次研習營甘德星教授受邀擔任授課老師,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黃麗君(現就讀臺灣大學)、林書寧與蔡名哲以學員身分參與研習。


滿學營師生合影於宋慶齡故居(滿學與清史研究研習營」大會提供)


研習營日程:

7/3
上午
演講人:黃一農教授(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歷史所教授)
講題:滿學與紅學的對話

下午
演講人:定宜莊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劉小萌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講題:滿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晚間
學員討論
韓國高麗大學博士生李善愛發表「對清代理藩院研究概述及提出幾點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關笑晶發表「直省駐防八旗地的旗人與民人」,美國布朗大學博士生黃書梅發表「藝中有史: 書畫作品中的歷史資料 ─以〈張純修小像〉為例」。

7/4
上午
演講人:劉小萌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講題:清代契約文書-以北京旗契為中心

下午
演講人:趙令志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講題:滿文文獻翻譯與滿族史研究

晚間
學員討論
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黃麗君發表其博士論文構想「清代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研究」,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生林書寧發表其碩士論文概要「清初的國家與身體-以內國史院崇德三年檔為中心」,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生關康發表其對滿文日記《閑窗錄夢》的研究。

7/5
上午
演講人:奇文瑛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講題:明代遼東的女真人

下午
演講人:甘德星教授(中正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講題:老滿文與滿文梵字:穆麟多夫拼寫法再議

7/6
上午
演講人:定宜莊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講題:滿族史研究中的田野作業

下午
演講人:楊海英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講題:滿學研究與朝鮮史料

晚間
學員討論
清華大學博士生常修銘發表其研究「清代鳥槍與九進十連環戰術」,政治大學博士生許富翔發表其研究構想「清朝對於避暑山莊與外八廟的經營與管理」、「清代熱河駐防八旗的建置沿革及其軍事功能(1703──1820)」與「《熱河內屬中國及行宮駐防始末記》校註」。

7/7
上午
演講人: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講題:清朝的多元統治

下午
演講人:邱源媛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
講題:莊頭戶口冊與田野調查

學員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刑新欣發表之研究主題為「清代的宗室王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後研究員王立群發表其對「民國時期河北旗地庄頭考察」之研究。


7/8 田野調查(河北省霸州市陳廚營)

7/9
上午
演講人:趙志強教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老滿文研究概述

下午
參觀雍和宮

晚間
學員討論
清華大學碩士生盧正恆發表「先清時期國號再考」,接著在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楊原引言下,各組總結7/8的田調成果。

7/10
上午
演講人:吳元豐教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
講題:近百年來滿文檔案編譯出版綜述-以中國大陸為中心

下午
參觀恭王府

晚間
學員討論
發言小組以認同為題,各自說明自己的研究。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蔡名哲發表「松筠、富俊與《百二老人語錄》」,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生辛格非發表「一個現代滿人的身分認同」。

7/11 田野調查(河北省永清縣龐各庄與千人目村)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清實錄》中所見的穆麟德(穆麟多夫)

穆麟德,1869年入中國海關。1874年辭海關職,入德國駐華使館,初為翻譯學生,後任德國駐天津領事。1883年,獲李鴻章之薦赴朝鮮,任總稅務司以及外衙門協辦。因策動朝鮮與俄國簽訂協定,並聘用俄國教官訓練朝鮮軍隊,為李鴻章所免職。返華後重回海關,在造冊處任代理稅務司和幫辦。1901年死于寧波稅務司任上。《清實錄》中涉及穆麟德的史料共四條,今摘錄如下:

1.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十六 光緒十一年九月, p. 1035
○又諭、電寄李鴻章等、覽奏均悉。穆麟德到津。有無播弄。俄韓換約。有無違礙條款。朝鮮請兵如何措詞。宜據所聞隨時電奏。電寄


2.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十九 光緒十一年十一月 , p. 1075
○諭軍機大臣等、李鴻章 連日電奏均悉。金玉均亂謀。既有信函確據。亟應切告井上馨等令其趕緊拘辦。以斷根株。但日本年來蓄留金匪。情本叵測。此次井上馨屢次答覆之語。亦多游移掩飾。殊難憑信。朝鮮自撤兵以後。閔穆詭謀通俄。該國上下。岌岌自危。累請駐兵保護。朝廷因有日本新約。又事機未露。遽爾派兵前往。更啟俄人之疑。是以遲遲未發。今該國禍魁亂黨。又復內外交訌。李載元韓士文等、如係同謀。即應按名拏辦。以該國目前恇怯惶惑情勢。除奸戡亂。安能游刃有餘。似不若乘此機會。即以防勦金匪為辭。明告日本。一面派兵即到漢城駐紮。轉屬師出有名。倭俄皆無從置喙。李鴻章於此事擘畫有年。務即按照現在時勢。通籌熟計。將應否及時派兵往紮之處。迅速奏聞。至現派往潮港四船。兵數若干。何員統帶。是否附近仁川。呼應便捷。亦著詳細附奏。又金匪致李載元等信函。既係祕謀。何以竟落該國王之手。高平寄倭之信。何以必託袁世凱轉寄。倭果不助金匪。何以有先帶千兵。續添三萬之眾。金匪果欲成事。理宜潛謀偷渡。又何如是之揚言恫喝。若惟恐人之不知。種種情節可疑。該督務飭袁世凱留心偵察。探詢確實。隨時電聞。不可稍涉大意。是為至要。再穆麟德何時到津。並著即日電覆。將此由六百里密諭知之。洋務

3.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二十 光緒十一年十一月 , p. 1077
○辛亥。諭軍機大臣等、李鴻章 十六日三次電奏均悉。金玉均在倭。播散訛言。句結亂黨。據袁世凱來電。又有倭人板陔退朝等同謀相約之信。若欲憑仗口舌。令倭拘禁金玉均。深恐徒有此說。李鴻章 務將擬派前赴朝鮮之兵。豫備齊全。如倭竟不執送金匪。或別有警信。即著迅速馳援。以赴戎機。毋稍遲誤。前月巴蘭德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言及有英人已退出巨文島之說。詢之歐格訥。則語多掩飾。是英退巨文島之信。不盡無因。德璀琳所稱中國不催還巨文島。俄亦奪據朝鮮口岸。及中國派兵俄亦派兵等語。該稅司與穆麟德同係德人。難保不句通煽惑。作此恫喝之詞。以阻我派兵之議。李鴻章 當詳加審察。勿墮詭謀。本日據鄧承修、張之洞等電奏。法使已抵諒山。索夫三百名。欲到龍州。現在鄧承修等已定十七日出關。著李鴻章告知戈可當速電浦使。即在諒山靜候會勘。不必再赴龍州。以免跋涉。將此由六百里密諭知之。洋務

4.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五百六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 , p. 691
○以辦事妥協。追贈甯關稅務司穆麟德三品銜。摺包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研究書訊:ヌルハチの都-満洲遺産のなりたちと変遷



作者:三宅理一
出版社:ランダムハウス講談社, 2009




満洲国はこうして造られた!満州国の時代、「奉天」と呼ばれた古都・瀋陽はヌルハチの都。瀋陽故宮のユネスコ文化遺産登録に大きく貢献した著者が、16年もの歳月をかけた緻密な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によって、都のなりたちと変遷をここに再現。紫禁城や江戸時代の日本と比較しながら、時空間を縦横無尽に、壮大な考察を繰り広げる。

第1章 ヌルハチとマンジュ国
第2章 フェアラ築城
第3章 ヘトアラ造営とアイシン国の開国
第4章 遷都の時代-サルフから東京城へ
第5章 瀋陽大改造
第6章 瀋陽の空間構造
第7章 故宮の建築
第8章 陪都・瀋陽と乾隆帝
第9章 皇帝の陵墓
第10章 満洲人のすまい
あとがき


三宅理一
日本大学芸術学研究科

非常勤

生年月日
昭和 23 年 12 月 23 日生

略歴
昭和 47 年 05 月 東京大学工学部建築学科卒業
昭和 49 年 03 月 東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修士課程修了
昭和 54 年 12 月 パリ・エコール・デ・ボザール卒業
昭和 56 年 03 月 東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工学博士)
平成 02 年 04 月 芝蒲工業大学工学部教授
平成 11 年 09 月 慶應義塾大学大学院政策メディア研究科教授

研究領域
建築史・地域計画・デザイン理論
建築デザインの美学を中心とした芸術理論が専門である。主に西洋の環境デザインが中心であるが、西洋から日本、そして中東と世界的な規模で、社会・環境・都市の中における芸術表現を研究している。

研究業績
「世紀末建築」(全 6 巻)講談社
「エピキュリアンたちの首都」学藝書林
「都市と建築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全 7 巻)講談社
「現代デザイン事典」(共著)平凡社
「次世代街区への提案」鹿島出版会


電羊齋之書評:請點此閱覽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研究書訊:《閑窗錄夢譯編》





書名:《閑窗錄夢譯編》
譯者:趙令志、關康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

《閑窗錄夢譯編》為趙令志與關康對《閒窓録夢》一書的翻譯成果,全書上下兩冊,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分是〈譯者前言〉,為譯者對此書的研究成果;第二部份是譯者對此書的翻譯;第三部份是《閒窓録夢》全書原件;第四部份是全書的索引。

《閒窓録夢》(Ma.Siyan Cuwang Lu Meng)現收藏於大阪外國語大學圖書館,過去被認為是清代名臣蒙古正藍旗人松筠晚年用滿文所寫的日記(因為封面上署名松筠)。但此次在整理過程中,發現日記作者並非蒙古正藍旗人松筠,而是另有其人(趙、關二先生推斷是穆齊賢,松筠可能是他的號)。

筆者的碩士論文主要研究松筠與其滿文著作《百二老人語錄》,在撰寫過程中也使用了關於《閒窓録夢》的二手研究,對於《閒窓録夢》並非松筠所作一事頗感好奇。今日見此書原件,認為趙、關二先生的推論應無誤。(有關松筠與《百二老人語錄》,可見本站《百二老人語錄》介紹)

〈譯者前言〉中指出《閒窓録夢》作者曾有如此記述:“Saiicungγa Fengšen-i orin ilaci aniya bi juwan jaqôn se-de. 磚塔 xôtung 路南 duqa-ci. utxai 板牆 xôtung-de gurime tehe bihe.”(筆者譯:嘉慶二十三年我十八歲時,從磚塔胡同路南門遷居板牆胡同;趙、關二先生翻譯為「嘉慶二十三年,余十八歲,自磚塔胡同路南遷至板牆胡同居住」)(句中的Fengšen多寫了一個牙。原件在《閑窗錄夢譯編》頁1381,趙、關二先生之翻譯在頁235,其分析可見頁1。)松筠生於乾隆十七年,在嘉慶二十三年實在不可能只有18歲,由此條例證看來,《閒窓録夢》作者應非松筠。

趙、關二先生另外舉出多條相關史料說明《閒窓録夢》作者並非松筠。筆者在閱讀過程中,也讀到了“emu xacin 安二大人-i booci 湘浦松筠-i araxa 虎 sere hergen-i 條山-be ilan afaxa γaiixa..”(筆者譯:一。從安二大人家取得了湘浦松筠所寫的「虎」字的條山三張;趙先生二人翻譯為「自安大人家得湘浦松筠所書『虎』字條山三張」)(原件在《閑窗錄夢譯編》頁1308,趙先生二人之翻譯在頁220。)「湘浦」即松筠的號,「湘浦松筠」指的即是松筠,如果《閒窓録夢》是松筠的日記,這樣的記載便顯得不合常理。

在〈譯者前言〉中, 趙、關二先生指出松筠在《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落款是“malat sungyun”,但在筆者所見過的《百二老人語錄》諸版本中,松筠的落款都是“marat xala sungyun”,趙、關二先生於此可能誤記。

〈譯者前言〉中同時指出了《閒窓録夢》的高度史料價值。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道光朝北京旗人的生活景況,書中甚至記載了作者科舉作弊一事,這種親身經歷是在其他史料中很難看到的,如同趙、關二先生所言:「作弊之人以第一人稱記載作弊過程的史料堪稱鳳毛麟角」。《閑窗錄夢譯編》的出版,對於清史與滿學的研究者而言,有甚大助益。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吳莉葦教授演講『十八世紀的清朝是否一個殖民帝國?——反思耶穌會士敘事與中國傳統』

六月八日上午十點,吳莉葦教授蒞臨本系演講,講題為:「十八世紀的清朝是否一個殖民帝國?——反思耶穌會士敘事與中國傳統」。

吳教授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治學專長為中西文化交流史。除與張國剛教授合著多本中西交流史專書外,吳教授之博士論文《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於200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吳教授亦曾發表多篇明清時期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認識的論文。

新清史為現今美國學界研究清朝歷史的新議題,界定清朝的國家性質為其關注焦點之一。在西方學者眼中,假若清朝係一「帝國」,而它對周邊地區的征服份屬「殖民」的話,那麼這些西方學者的殖民論述從何而來?吳教授透過《中華帝國全志》等耶穌會士之著作與他們所繪製的輿圖,說明清朝前期耶穌會士對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的描寫,以及地圖測繪中所隱含的清帝國征服話語,如何影響18世紀以降歐洲人的觀點。再藉由比較中國人與歐洲人對「征服」見解的不同,天下觀與帝國殖民的認知差異,指出中國與歐洲的認識傳統自有歧異。吳教授認為這是值得研究者多加留心之處。

演講會後迴響甚大,討論熱烈。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林書寧撰稿)


甘德星教授介紹吳莉葦教授(林書寧攝影)




吳教授演講『十八世紀的清朝是否一個殖民帝國』(林書寧攝影)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中正大學滿文教學(五) :《滿文講義》文法索引

中正大學的初階滿文課程,基本上以北京滿文書院編寫的《滿文講義》作為教材。

這本小書的內容包含字母、詞性、句型等的簡要說明,另有短文十餘篇,頗適合初學者之用。然而,該書的文法解說分散於各課課文之後,且毫無系統,查找十分不便,因此,另編一索引,以供大家參考,部分較瑣細之文法內容,由於易生蕪雜之感,故省略之。

文章載點:請點擊此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歷史所博士生曾名郁)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從gurun一字看穆麟多夫滿文拼寫法的缺失



        在《無圈點老檔》中,老滿文的書寫方法並不如新滿文來得規律。因此,用穆麟多夫的拼寫法來拼寫老滿文常會出現問題。

        譬如滿文gurun(部、國)一字,在《無圈點老檔》中,常寫成如圖一的樣子。按照穆麟多夫的拼寫法,該字的轉寫為 gūrun。不過,若如此拼寫,還原成滿文時便會如圖二所顯示一樣,不能還原為原來的樣式。
       在甘德星教授所提倡之滿文拼寫法中:g代表, γ代表, 因此依照甘教授之轉寫法來拼寫,圖一的老滿文應寫作“gôrun”。 如此一來,便可以還原為原來的滿洲字,如圖一。



圖一 擷取自《無圈點老檔》天聰十年檔冊


圖二 若依照穆鄰多夫的拼寫法,該字將無法還原如圖一。


關於滿文轉寫的問題,可見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見本網站)及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拚寫法芻議」補記》(Forthcoming)。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黃一農院士演講:「e-考據下的曹雪芹家族記憶」

2011年5月12日,甘德星教授邀請黃一農院士蒞臨中正大學演講。講題為「e-考據下的曹雪芹家族記憶」。

黃院士專長甚多,對科技史、中西交流史、明清史都有獨到的見解。著有《名家專題精講系列—社會天文學史十講》、《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以及論文多篇。關於黃一農院士,可見其個人網站

黃院士於演講中,說明了其近來所提倡「e-考據」的研究方法,並透過對曹雪芹家世的研究,說明自己如何從一年前對曹學一無所知,到了今天可以掌握大量的材料,進而在研究上有所突破。他告訴同學如何分析材料,又如何從材料中找到相關訊息,進而尋找更多的材料作為研究之用。演講中,黃院士與本系師生分享了他對曹寅、張純修、納蘭性德三者間關係的最新考證。最後,黃院士告訴同學,雖然在今天的時代,我們得以掌握比前人多更多的材料,但如果沒有一定的學養和能力,這反而可能變成負擔。

講題綱要:
自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於民國十年發表後,紅學研究進入一個新典範,許多學者致力於考證曹雪芹家族的相關事迹,期盼能因此理解《紅樓夢》的主題與情節,此一趨勢令原本屬於文學領域的「紅學」延伸出進入史學範疇的「曹學」。但大家對曹家何支、何代在何時遷至遼東,落脚何地,缺乏共識。惟因各有弱點,且又牽涉主觀的地方意識與龐大的觀光收益,以致各持己見。講者於是多次赴進賢、南昌、湖口、上海、南京、北京、豐潤等地,盡可能地綜覽相關的碑刻、家譜和字畫,希望能揭開曹雪芹家族謎樣的身世與生平。本演講將透過大量圖像述說一位史學工作者探索歷史真相的過程。



黃一農院士演講「e-考據下的曹雪芹家族記憶」(林書寧攝影)

本系師生認真聽講(林書寧攝影)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回憶、身體、語言:愛新覺羅.瀛生的滿族身分建構


五月十三日,甘教授應黃一農院士之邀到清華大學人社中心講演。 講題為「回憶、身體、語言:愛新覺羅.瀛生的滿族身分建構」(【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專題(33)】)。

講演以滿洲遺老愛新覺羅瀛生為例,探討種族、身份、語言三者之間的關係。瀛生先生一生致力於用滿文來滿洲化「身體」。不過,在強調自己是滿族的同時,他又自認是宋室趙氏之後。這種緊密的重疊身份,或可稱之為「包孕身份」。

這次到清大演講,甘教授與多年不見的臺大同屆同學賴瑞和教授及哈佛大學同窗祝平次教授重聚,賓主相談甚歡。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研究書訊:《清朝的國家與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

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與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鳳雲及副教授劉文鵬合編。全書收錄21篇論文,分為五大類別,第一類觸及清朝有否「漢化」的爭議;第二類為有關「種族」、「族群」、「民族」的討論;第三類探討「中國」與「中華民族」認同的問題;第四類將清史放在內陸亞細亞地域空間來考察;第五類則是「新清史」主要理論和觀點的彙整。

 



《清朝的國家與認同》目錄


編者認為「新清史」所關心的議題其實一直以來亦為中國學者所關注,只是由於諸多差異,雙方未產生實質性的對話,因此希望透過此論文集的出版,讓雙方學者可以看見彼此之間對於類似議題的觀點與解釋,進而能夠相互對話。因此,本文所收的各論文作者,並非全是所謂「新清史」學者,部份文章亦非針對新清史而發,但因為其研究題目涉及「新清史」關注的議題,所以亦一併收錄入書中。

本書末尾利用馬釗所編《1971-2006美國清史論著目錄》,整理出〈「新清史」英文論著索引(1987-2006)〉,但索引收錄標準似乎是按照議題,而非以文章作者是否為「新清史」學者為依歸。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滿字漢文:從鹿仔港到牛仔褲

台灣教育部打算在民國101(2012)年公布新版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表示,經修訂通過後,牛仔褲一詞,除了現在統一使用的牛ㄗˇ褲讀音外,也可以讀作牛ㄗㄞˇ褲。但此看法尚有待商榷之處。(見《中國時報》文化綜合版A16(民國100年4月7日)。

按《漢語大辭典》1卷1154頁:
1. 「仔」可讀作〔zǐㄗˇ〕〔《廣韻》即里切,上止,精〕,指幼小的牲畜家禽,如「仔雞」、「仔豬」或作細小,細密解,如「仔細」、「仔密」。
2. 「仔」也可讀作〔zī ㄗ〕〔《廣韻》子之切,平之,精〕,〔《廣韻》即里切,上止,精〕。
3. 「仔」讀作〔zǎi ㄗㄞˇ〕時,同「崽」,乃方言, 如「港仔」(香港人)、「仔仔」(台灣歌星)、「豬仔」(=標準語的「仔〔zǐㄗˇ〕豬」)。

事實上,「仔」字自清代以來,一直只唸作zi。鹿仔港(現稱鹿港)的滿文對音是Lu Zi’ Giyang,不作Lu Zai Giyang,可以為證(見台南乾隆五十三年滿文御碑)。

「仔」讀作〔zǎi ㄗㄞˇ〕不是正讀。今教育部以非為是,朱紫不分,應打五十大板。

請參看中正滿文教學(二):乾隆53年台灣御製滿文碑群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研究書訊:《內閣藏本滿文老檔》


書名:《內閣藏本滿文老檔》
出版社:遼寧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書影:




《無圈點老檔》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曾分別以《舊滿洲檔》、《滿文原檔》命名出版。

《無圈點老檔》為編年記事之檔案,起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迄於清崇德元年十二月(1636),從中除可見金國之行政概要,及其與明、朝鮮、蒙古征戰、往來等重大事件外,更可了解當時的社會制度、祭祀儀式、貿易往來、賞罰規制、常用物品等,是清入關前之重要史料。該檔又見證了滿文由兼雜蒙文的老滿文逐漸過渡至新滿文的過程。逮建元崇德後,內外文移俱由內國史院出,其記事功能遂由內國史院檔所取代。

該檔原本深藏大內,清高宗為加以保存,諭令重新抄錄。乾隆四十年(1775),先成草本,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全檔抄錄完成。重新抄錄之檔案因分別使用老滿文與新滿文抄寫,故名曰《無圈點字檔》及《加圈點字檔》。二十世紀初,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於盛京崇謨閣發現《加圈點字檔》,將之名為《滿文老檔》,日後學界遂多援用該名。因為乾隆年間將多套抄本分貯於盛京崇謨閣、內閣、上書房等處,故有崇謨閣藏本、內閣藏本、上書房藏本之分。內閣藏本現存於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崇謨閣藏本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上書房藏本下落不明。此次遼寧民族出版社影印出版者即為內閣藏本。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共20冊,1到16冊為原始檔案彩色套印,17冊至18冊為檔案之羅馬字轉寫,19至20冊為中文翻譯,書後並附有人名與地名等索引。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林書寧撰稿)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沈衛榮教授演講『尋找香格里拉-妖魔化與神話化西藏的背後』

3/17,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所所長沈衛榮教授蒞臨中正大學演講,講題為:尋找香格里拉-妖魔化與神話化西藏的背後。

沈衛榮教授為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德國波昂大學中亞語言文化學博士。專長於西藏歷史、文化研究,漢藏佛學比較研究,中亞研究和中西文明交流史。著有Leben und historische Bedeutung des ersten Dalai Lama dGe 'dun grub pa dpal bzang po (1391-1474)-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dGe lugs pa-Schule und der Institution der Dalai Lama、《〈聖入無分別總持經〉對勘及研究、《幻化網秘密藏續》、《幻化網秘密藏續釋:光明藏》、《一世達賴喇嘛傳》》、《尋找香格里拉》等著作。(關於沈衛榮教授所發表之論著篇目,可參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網站)

演講中,沈衛榮教授與同學分享今日西方西藏熱的文化根源,說明今日西方人所喜愛的並不是真實物質的西藏,接著講述了西藏一直以來被妖魔化與神話化的過程,最後討論西藏如何在西方變成立場問題,並形成話語霸權。(演講內容可參見北美漢藏佛學研究會所整理之演講稿,但講稿中並無沈教授於中正大學演講末尾所增補的話語霸權問題。)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沈衛榮教授演講『尋找香格里拉-妖魔化與神話化西藏的背後』 (林書寧攝影)


老師與同學們專注聆聽。(林書寧攝影)


方志強主任提問。(林書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