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編譯



20個人,誓要喚醒283冊滿文檔案


滿語,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極度瀕臨滅絕的語言。

生活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錫伯族,系從東北西遷而來,是世界上唯一使用「活」的滿語的族群。他們不僅繼承了滿語言及文字,而且始終保存和發展著滿語言文化。

283冊深藍色封面,厚得像磚頭一樣的《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自從編輯出版後,就一直靜靜地放在不為人知的一角,少有人看得懂它,也少有人關注它。

2014年7月,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20位平均年齡70歲的翻譯者擔負起喚醒這些檔案的重任。

2014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與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簽訂全方位合作協議,共同對錫伯族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深入的發揚、整理和研究,全方位對錫伯語(滿語)翻譯進行規範與推廣。

4張拼在一起的深棕色辦公桌,將這間位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室擠得滿滿當當。沿桌而坐的十幾人很少有人起身,偶有交談,也是低聲細語。

這像是一節安靜的自習課,只是坐在教室里的人已不再年輕。包括退休教師、退休編輯、退休幹部20人,他們所要完成的「作業」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滿文版《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



翻譯工作難上加難

《彙編》主要是一些奏摺、公文,與現代語言差別極大。「沒接觸過的人,光是各種官職就能讓你暈頭轉向。」負責此事的富爾和春說道。

65歲的富爾和春是察布查爾縣愛新舍里鎮中學的退休教師,從事錫伯文研究幾十年。在這些翻譯者中,他也是唯一一位在此之前翻譯過滿文檔案的專家。「這些檔案,一半文言文,一半白話文,詞彙量非常大,而且這些詞語基本上是我們現在不用的,翻譯起來十分困難。」富爾和春說。

由於檔案中涉及許多機密,翻譯工作只能手寫。要先打草稿,經過核對,基本確認無誤後,再謄寫一遍。參與這次翻譯工作的大多數人是第一次接觸滿文檔案,這讓翻譯工作在最初的兩個月進展十分緩慢。

72歲的孔淑瑞退休前一直擔任高中語文教師,對於文言文相對比較熟悉,在這些譯者中,她的翻譯速度也屬於比較快的。即便如此,一天下來,她也只能翻譯出三四個比較短的奏摺。

儘管翻譯工作困難重重,但在這些譯者眼中,能夠從事這項工作是一生的榮耀。

57歲的趙春芳和55歲的趙春英是姐妹倆。退休前,趙春芳是縣電視台的錫伯語編輯。「才退下來沒幾天,就過來報到了。」趙春芳調侃道。趙春英是年齡最小的一個,這個曾經是小學的教師發現,自己竟是這裡最差的「學生」:「剛開始時,手稿上一片改過的紅字,現在就好多了。」

然而,富爾和春心裡一直認為,這些「學生」已經在創造著奇蹟。「5年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個滿文專業的大學生,而這些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的老人只用了短短兩個月就能熟練地翻譯滿文,並且,他們中的12個人差不多已經達到了專家的水平。」


那些沉睡在書籍中的歷史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編輯,共283冊。收錄所有軍機處滿文月折包內涉及新疆事宜的錄副奏摺、上諭、寄信、札付、咨文、呈文以及隨奏摺呈進的履歷、口供、清冊、清單等72812件,起自雍正八年(1730年),止於宣統三年(1911年),時間跨度長達181年。主要反映清代新疆職官、軍事、地理和外交等多個方面的情況。

《彙編》每冊有500多頁,如果將這些檔案一冊冊摞在一起,足有10米高。「別說是翻譯這些檔案,僅列印這些漢文目錄,就用了5000張紙。」錫伯(滿)語翻譯研究中心負責人吳永光說。

在枯燥的翻譯過程中,專家們發現檔案中也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富爾和春正在審稿

《彙編》中以乾隆時期的檔案最多,共200冊。這些檔案展示了一個不同於電視螢幕上的乾隆。「乾隆學識非常淵博,在他統治期間,許多書籍被翻譯成滿文,他甚至能指出大學士們的一些翻譯錯誤。」富爾和春說。

檔案中還可以看到清代新疆官員的退休制度。「清代官員的退休年齡一般在60歲,退休後能領到多少退休金,和你立下多少戰功有著緊密的聯繫。」富爾和春介紹道。


一件意義深遠的工作

翻譯工作緊張進行的同時,培養接班人的工作也同步開展。「深入發掘這些彌足珍貴的檔案,可以為決策者提供可靠的歷史依據。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為系統地研究和發展滿文、錫伯文,以及現實市場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採訪中,察布查爾縣副縣長佟金玉說。

年輕的扎志清書桌上堆著各種學習書籍,《滿漢大辭典》、《新滿漢大詞典》,滿文版的《詩經》、《古文觀止》。「現在最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詞彙,為今後的翻譯打好基礎。」扎志清說。


 翻譯者在交流

富爾和春的二兒子郭智林是《察布查爾報》的一名編輯。有了父親的指點,他的進步很快。「經過一個星期左右的學習,已經開始讓他們嘗試著去翻譯。要能獨當一面,還需要經過半年至8個月左右的學習。」富爾和春說。

對於這批年輕的翻譯者,富爾和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滿文檔案文書數量之繁多,內容之豐富,為清朝以前歷代封建王朝所望塵莫及,《彙編》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年輕人不僅有一定的滿文基礎,而且對工作充滿熱情,他們才是今後的生力軍。



(《每日頭條》,2016─12─2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王冬芳教授來訪




12月4、5 二日,王冬芳教授專程由北京到嘉義中正大學訪問,並與研究所及大學部的同學座談。王冬芳教授,遼寧大學歷史系畢業,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是清入關前史專家。

參加座談除台灣本地同學外,尚有來自山東、武漢、澳門三地的同學。座談會中談到的題目包括:
1.新清史
2.建州衛之移動
3.孟哥鐵木兒
4.滿洲婦女史
5.乾嘉考證學



王教授此次赴台,將其著作《大清國的由來與去向:王冬芳文集》、《女真--滿族建國研究》、《明清史考異》、《滿族崛起中的女性》四種,先後送贈滿洲研究班及與會同學,特此鳴謝。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歐立德就李勤璞對《乾隆帝》一書滿文翻譯批評的回應



《御製十全記》


歐立德《乾隆帝》一書的滿文翻譯以《御製十全記》的問題較多,包括斷句錯誤、字詞的誤解誤讀等。原檔書影見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頁546-547。




2016年10月22日下午,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了一場題為「歷史中國的內與外」的學者對話。葛兆光、歐立德教授作了主題發言,汪榮祖、寶力格教授隨後作了評論。11月10日,歐立德教授接受了《上海書評》的專訪(澎湃新聞記者 鄭詩亮, 2016-11-27),其中就李勤璞教授對《乾隆帝》一書滿文翻譯的批評作出了回應,茲轉錄如下:


澎湃新聞:此前《上海書評》刊發了一篇李勤璞先生對《乾隆帝》的批判性書評《歐立德的滿文水準有多高?》,不知您看過此文嗎,對此有何回應呢?

歐立德:我當然看了。這篇書評的作者是不是看了英文原文,或者只看了中文譯本,我並不清楚。這篇書評主要在批評中譯本的一些翻譯問題,我想這是難免的,任何翻譯都會有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是致命性的,那當然很嚴重,但如果是把“鈕祜祿氏”寫成“鈕鈷祿氏”這樣的問題,我覺得這就叫吹毛求疵了吧,這樣的問題影響到《乾隆帝》的主要意思了嗎?我想沒有吧。作為書的作者,我當然有自己的立場和偏見,但如果一篇書評僅僅是在說,這兒有一個錯字,那兒有一個錯字,任何一本書要找的話,都會找到錯字的。這篇書評裏面還對我的滿文譯文提出了批評,我覺得,一種譯文翻譯成什麼樣,這裏面還有很多討論的餘地,不是說只能翻譯成書評作者認為的那樣,不能翻譯成別的樣子。


澎湃新聞:甘德星教授說,他“將《乾隆帝》一書的英文原著拿來與李勤璞對歐立德的批評作一比對,發現其中的問題,除了一小部分是與譯者有關外,李勤璞的指摘大部分是對的”。不知道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歐立德:甘德星教授也是哈佛的畢業生,他在哈佛學的滿文,我知道他的語言能力很強,我完全願意回覆他的批評意見。但是,我個人覺得,不少中國學者對新清史的批評,總是說這裏寫錯了字,那裏有個小問題,好像意思是說:這些老外的語言能力真是不行,看起來好像在搞中國研究,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可以不理他們。外國學者讀的中文文獻的確往往比中國學者要少,如果你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的確覺得沒有價值,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閱讀新清史著作的過程當中,就是為了找錯誤,想要挑毛病,這樣的學者也是有的。當然,我知道,不是每一個學者都是這樣,還是有許多學者能夠公正地看待新清史研究的,他們也承認,雖然新清史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總體來看,還是有值得參考的意見和結論的。


延伸閱讀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所用滿文資料的對錯




(中正大學滿文研究班甘德星)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第五屆「漢化·胡化·洋化」 傳統社會的挑戰與回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6年11月4日至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在綿長的中國歷史裡,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互動交流,往往被簡化為「漢化」,事
實上,中國自上古到現代,經過多次種族與文化的融合,不僅異民族不斷的「漢化」,
漢人亦在生活與飲食中被「胡化」、「洋化」,以致於近現代的中華文化,已經是較原
有的華夏文化內容更為豐富,性格更加多元,與現代民族主義以及國家建構都有密切
的關係,值得我們作深入的探討與論辯。本次會議預計兩天,包含一場專題演講以及七
場研討會,共計宣讀24篇學術論文,內容包括四個主要課題,分別是「民族與國家形
成」、「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民族及文化的挑戰」、「民族及文化的回應」。
學界長期以來對於相關議題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承襲過去已經辦理了四屆的「漢化‧
胡化‧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92、99、101、103年),今年本校歷史系將於105年11
月4-5日(週五、六),假本校文學院國際會議廳,召開第五屆「漢化‧胡化‧洋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希望透過此一論題的開展,對於各族群之間的衝突與融合、民族與文
化之間的形成與交融,台灣社會面對外來觀念之間的挑戰與回應,有著更加多元化的探
索與思考。此次會議很榮幸邀請到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的榮譽教授汪榮祖先生(曾任本校文學院院長.歷史系講座教授),發表「中國傳統史學的挑戰與回應」的演講。此外,在今年初曾來台至中研院演講的菊池秀明先生,現任教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 ,為國際知名中國近代史專家。再度應邀來台與會,發表〈汝能否寬恕汝之敵?-太平天國對待讀書人、旗人的歷史〉專文。此外,亦邀請到日本、新加坡、香港及兩岸多達50多位相關領域的學者,蒞會擔任評論人與主持人。文章議題從上古至近現在,跨度兩千多年的歷史,相信本次會議將可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會議議程表

11月4日


9:30-10:30【專題演講】
汪榮祖(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中國傳統史學的挑戰與回應

10:40-11:50第一場研討會
主持人:王明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董立河(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求真」問題──以劉家和先生的相關思考為主線
評論人:雷家驥(國立中正大學教授)

李淵(北京師範大學講師):
楚莊王事蹟與楚人的族群意識
評論人:戴晉新(輔仁大學教授)


13:00-15:10 第二場研討會
主持人:汪高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劉文鎖(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人類學系副系主任):
于闐的佛教遺存與中國早期佛教史若干問題
評論人:郝春文(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兼歷史學院院長)

王貞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唐代賓禮研究──亞洲視域中的外交資訊傳遞
評論人:耿慧玲(朝陽科技大學教授)

趙貞(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歸義軍歷史上的張承奉時代
評論人:李軍(西北大學教授兼歷史學院副院長)

李華瑞(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兼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11至13世紀西夏對河隴地區漢文明的重建
評論人:王明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5:30-17:40第三場
主持人:黃兆強(東吳大學教授)
甘德星(國立中正大學副教授):
The Term Mongγol Revisited
評論人:洪金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楊宇勛(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兼總務長):
羈縻或直轄:從《可齋雜稿》來看晚宋對廣西邕、宜、融州的掌控
評論人:黃繁光(淡江大學兼任教授)

張秀蓉(國立中正大學副教授):
清初雲南義學的開展
評論人:顧盼(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姜海軍(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兼歷史學院副院長):
清中期南北學術的分立、一統與《四庫全書》的編纂
評論人:黃兆強(東吳大學教授)



11月5日

8:30-10:40 第四場研討會
主持人:郝春文(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兼歷史學院院長)
陳濤(北京師範大學講師):
唐代後期蘇州鄉村經濟的商品化──以甫里為例
評論人:蔡宗憲(國立中興大學助理教授)

王銘(首都師範大學講師):
北魏獻文帝「顯祖」廟號考議
評論人:汪高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平田陽一郎(日本国立沼津工業高等專門学校准教授):
北朝隋唐政権下の鮮卑系側近官
評論人:李明仁(國立嘉義大學教授兼臺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松下憲一(日本愛知學院大學准教授)
北朝後宮制度考
評論人:蔡幸娟(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10:50-12:30 第五場研討會
主持人:菊池秀明(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
郭立新(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漢表壯裡:晚清以降廣西龍脊壯人的父系制與兩可制
評論人: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

張建俅(國立中正大學副教授):
晚清杭州開埠與租地交涉
評論人:林桶法(輔仁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

周文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曾同為「黃門侍郎」——傅斯年、范文瀾、金毓黻學術人生論析
評論人:王震邦(朝陽科技大學副教授)


13:30-15:10 第六場研討會
主持人:林冠群(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菊池秀明(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
汝能否寬恕汝之敵?──太平天國對待讀書人、旗人的歴史
評論人: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

陳永明(香港大學助理教授):
晩清排滿革命中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
評論人:張建俅(國立中正大學副教授)

吉澤誠一郎(日本東京大學准教授):
武士道的近代命運
評論人:李若文(國立中正大學教授)


15:30-17:40 第七場研討會
主持人:克思明(輔仁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歷史學院副院長):
淺析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中的「國恥」與「亡國」話語
評論人:吳昆財(國立嘉義大學教授兼應用歷史學系主任)

湛曉白(北京師範大學講師):
文化認同與恪守漢字本位──以近代中國維護漢字言論為中心的考察
評論人: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吳義雄(,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
十九世紀西人關於中國古史問題的論爭及其文化意義
評論人:孫隆基(國立中正大學兼任教授)

方志強(國立中正大學教授):
「歐洲的孔子」──威爾森對於卡萊爾形象的塑造
評論人:楊肅獻(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


17:40-18:10【綜合座談】
主持人:毛漢光(國立中正大學榮譽教授)
與談人:
雷家驥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教授)
李帆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郝春文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吳義雄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