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21日,中研院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舉辦「核心與邊緣之間:清朝內亞邊疆青年學者工作坊」。工作坊由洪金富研究員主持,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青年學者十一人,齊聚一堂,各自就自己的研究,提出報告。國立中正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林書寧、王婷亦參與了此次活動。下面為三人當日發表論文之摘要:
1.《滿洲源流考》的祖源敘事
蔡名哲
《欽定滿洲源流考》為乾隆朝皇帝閱讀《金史》中「白山黑水」的記述後,下令編纂的著作。該書考訂東北史地與滿洲祖源,「重新整理」並「接合」滿洲的過去與現在。全書在皇帝的指導原則下,將滿洲的祖源,透過「考據方法」追溯到遙遠的肅慎,使得滿洲成為一個長久以來存在於東北,有自己美好風俗文化的實體。但鮮少人注意到,滿洲皇帝在使其子民成為肅慎子孫的同時,卻將金朝皇室的祖源攀附到新羅,本文稱之為「雙重祖源」。本文考察《欽定滿洲源流考》的滿漢文本,追尋呈現如此祖源敘事的原因。本文認為這樣的祖源選擇,可能是滿洲人身處漢地所必須做的調適。該書的編纂,可以說是入關後滿洲子孫的尋根,但或許更能說是入居中心之後,對於象徵性的遙遠故鄉的「雙向收編」。
2.滿洲的族名及其意涵的演變
林書寧
元末大亂後,原本定居在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漸次遷往圖們江流域,他們是建州三衛的祖先。當時,他們以女真自稱,到了十七世紀仍是如此,只是此時的漢文族名多作諸申。不過,從十二到十七世紀漫長的五百年中,滿洲究竟藏身於歷史舞台的何處?
經歷清朝官方累世的論述打造,「滿洲」成為綿亙一貫的群體,白山黑水之地則是滿洲人繁衍淵源的地體(geo-body),同質純粹,自古已然,當代中國的民族識別確定滿族的民族性質後,更強化上述概念的認識,若將視線拉回金/清政權在關外崛起的時代,所謂「滿洲」的概念是否一如今日?從清代至今,有關「滿洲」一詞之意涵仍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本文試圖探求「滿洲」原初的含意是什麼?其涵蓋哪些地方?泛指哪些人?詞彙的內涵曾歷經哪些變化?
本文認為滿洲之號應與地名蔓遮無關,而係努爾哈赤的美號「滿住」,該號淵源自文殊菩薩;入關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所謂滿洲其實是以建州女真的族群與地理空間為核心,現今廣為人知的白山黑水為滿洲故土的概念,實乃入關後透過軍事屯墾、文本撰寫、祭祀活動逐漸製造的意象。滿洲始為首領美號,繼為國名,再繼為統治族群的族名,最終成為含括中國東北大地的地名。
3.入關前後八旗漢軍的身分與旗制
王婷
作為八旗制度組成部分的漢軍旗,創始於太宗天聰朝,至崇德朝而完備,而隨著八旗漢軍的出現,部分的漢人逐步被納入其中,最後在清代被稱作或識別為漢軍旗人(ujen cooxai γôsai niyalma)。過去對於入關前的漢軍研究,多集中在漢軍旗制的編設,至於入關後則多強調漢軍旗人所具有的滿、漢身分特性。然而,這些研究對於整個明清易代之際,漢軍旗制的變化與漢軍旗人身分轉換等問題皆較少涉及。因此,本文試圖聚焦於太宗至順治朝漢軍旗制的編制情形,探討在這過程當中,漢軍旗人的身分是如何形成,並逐漸與多數的漢人產生區隔,而成為八旗國體的一份子。
(國立中正大學蔡名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