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滿文字典內沒有的詞:Amba Yeng Gurun


「英國」,滿文怎麼說?   

有關「英國」一詞,清代的滿文字典大都沒有紀錄。傳統的清代滿文字書,重要的《六部成語》、《清文彙書》、《五體清文鑑》[1]大部分都編於乾隆之前。那時,英國這個國家尚未進入滿洲人的視野之內,字書自然就不會有所記載。[2]乾隆時編的《皇清職貢圖》(1753),將英國譯音作Ing Gi Lii gurun,所據似乎是其漢文對音「英吉利」,可見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到華前40年,乾隆早已知道Ing Gi Lii gurun的存在,不過,其時卻誤以之為荷蘭的屬國[3]到了近代,中英交往日見頻繁,「英國」的滿文稱呼遂逐漸出現在滿文檔案文獻中。

在清代檔案中,英國稱為大英國,滿文直接譯作 Amba Yeng Gurun,如1905年的國書(見下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同年(1905)發給大英國紳士巴克斯從京師往蒙古的蒙文護照,上面的蒙文寫的也是Yeke Ing Ulus, 即大英國。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是蒙漢文,沒有滿文,[4]而上面鈐蓋的又是滿漢文順天府印/Šun Tiyan Fu-i doroni和外務部印 /Tulergi baiita-i jurγan-i doron[5]




漢文,直到清末是清朝最主要的官方通用語(lingua franca)。大清,是大清王朝,不是滿洲帝國。(2015年6月30日改寫)



------------------------------------------------------------------------------------------------
[1] 參看春花,《清代滿蒙文詞典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2] 康熙時圖麗琛Tulišen出使土爾扈特Turγôt,回國後於雍正元年(1723)出版的《異域錄》中稱英國為昂假爾斯奇,滿文作Anggiyalski。從名字的拼音可見,圖麗琛是從鄂羅斯人得知英國的存在,而且僅有一模糊印象,只知其為位於鄂羅斯西北的一國。見今西春秋,《 校注異域錄》(天理、1964)、頁281、353。
[3] 莊吉發,《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說校注》,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1989,頁81。
[4] 見《清代文書檔案圖鑒》,頁275,書中謂此乃滿漢文護照,誤。
[5] 外務部,蒙文作 γadaγdu kereg-ün yabudal-un yamun。滿文印文, 較為模糊,乃參照蒙文轉寫。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