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滿洲身體:《紅樓夢》與滿族文化



海上真真:2013紅樓夢暨明清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





20131018,中央大學召開「海上真真:2013紅樓夢暨明清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為期三天。大陸滿族學者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所趙阿平教授及中央民族大學趙志忠教授應邀參加,前者由莊吉發教授擔任與談人,後者則由我負責。

趙志忠教授發表文章的題目是〈紅樓夢與滿族文化〉。眾所周知,《紅樓夢》一書除了傳統中國文學的詩、詞外,更有大量的滿洲文化鑲嵌於其中,因此,如果說《紅樓夢》是滿族文化的百科全書也不為過。從書中可以看到曹雪芹對滿洲「身體」的種種描述。如滿族男性的留辮、放鷹、打圍,二人見面時行打韆禮,以及作為「身體」外延的衣飾如馬褂、箭袖、馬蹄袖waxan等;女性的旗袍、天足、「落草」(即生孩子)(身體實踐),和地位較漢人高。書中的用語很多更是東北方言,如「老了」等等。


趙志強教授(左一)柯慶明教授 (正中)童元方教授(右二) 謝志偉教授(右一)

《紅樓夢》一書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滿族文化滲透於其中,是因為作者曹雪芹是滿洲正白旗包衣出身。曹家入關前已編旗,到曹雪芹這代,和滿族共同生活了100多年,滿洲文化早已完全「身體化」。正因為曹雪芹感情上自覺是滿人,所以才能寫出如此一本頗具滿族特色的書。《紅樓夢》是研究漢人滿化的有用材料。

這次會議見到了很多多年未見的朋友。趙志忠教授是20多年前的舊識,當年他把我從北京帶到依通的情形,至今印象猶新。同場的童元方教授也是20多年未見的老同學,離美後,她成了名作家陳之藩夫人,最近又回到台灣,當了東海文學院院長。另一也是20多年未見的舊識是趙阿平教授,她特別指定會後要到本校看看我們的滿文教學,觀課後她又匆匆趕回北部,由清華大學黃一農院士接待,準備翌日回哈爾濱。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Studies in Honor of Jerry Norman


《羅杰瑞先生七秩晉三壽慶論文集》

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2010




本書收錄了二十四篇文章,作者都是著名語言學家羅杰瑞先生的同行、摯友以及學生,在學術界各有建樹。

書中收入有關阿爾泰語言的文章共四篇,包括:
1. Nicolas E. Poppe  繁佩的遺作 "Buriat soi"
2. James E. Bosson 包森,"Sa skya Pandita's Subhāsitaratnanidhi in Manchu"
3. Stephen A. Wadley 威哲揚,"Are you nuts? Questions on identification  of terms in the tubihe (“fruit”) section of the Manchu Mirror"
4. Litip Tohti 托乎提, "On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usage of Manchu se- “to say” and Uyghur da - “to say”"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






時間: 2013年10月8日至2014年1月7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103、105、107、202、208、210、212陳列室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簡介
乾隆Abqai Wehiyehe,滿文的字義是「天所佑者」,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確是受到上天特別眷顧的天子。他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幾乎貫穿十八世紀。在位六十年間(1736-1795),文治武功俱臻高峰,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最有福、親見七代、享有「五福五代堂」,可謂洪福齊天的皇帝。他一生追求「十全」,自號「十全老人」。嘉慶元年(1796),高齡八十五歲的乾隆皇帝禪位予皇十五子顒琰,在御製文中,宣誓「十全」是成為全方位君主的理想;既彰顯了康乾盛世,也期勉後世子孫繼往開來。


Abqai Wehiyehe


乾隆皇帝天資聰穎,好古敏求,自幼學習滿、漢、藏、蒙多元文化,且得天獨厚坐擁豐富的皇室收藏,培養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影響及於他對藝術愛好,讓他同時成為詩人、作家、收藏家、鑑賞家、創作及園林設計主導者等多重角色,格局恢宏。特展以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為展覽主軸,藉由他的文物收藏、品評鑑賞、整理編目,以及創製監造,具體而有系統的呈現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為了能完整詮釋展覽,除了精選本院典藏外,也特別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商借四十五件乾隆皇帝收藏及當朝文物共襄盛舉。






展覽分三單元,第一單元「品味養成」,旨在探究皇祖、皇父、帝師對乾隆皇帝的啟迪,以及詞臣、畫師、能工巧匠與豐富典藏的環境對他藝術品味的影響。第二單元「鑑藏製作」,主要呈現乾隆皇帝大規模且有系統的整理清宮典藏,編輯各種圖錄,並對文物進行品評,將宮中典藏文物分為「上等、次等」、「神、妙、能、逸」或「甲、乙、丙」等級別,直接指導當朝製造式樣,影響及於清宮內外藝術風格。第三單元「生活藝術」,主要呈現清高宗長達一甲子主宰天下,他六次南巡,深入江南;十全武功,開疆拓土;西風東漸,萬國來朝;再再地豐富了他人生閱歷,開拓了他的丘壑與視野,轉化為獨特豐富而多元的藝術品味,並實踐於幾暇怡情樂志的生活情趣中。 






乾隆皇帝遍覽宮中典藏,留下鑑賞印記;他經常吟哦歌頌,寫下賞析詩篇;他引經據典,考證校異,修正己見;他博覽古今,兼容異域,引領清宮製作;他情不自禁,進入畫境,悠遊於所嚮往的文人生活;他的博學、他的多元、他的好奇、他的時代、他的喜惡、他的帝王思想,形塑出他以古為貴、仰慕文人、勇於創新、追求奇趣等多元集錦式的藝術品味;他雄視古今、卓爾不群,成就了乾隆時代的藝術風格,迄今仍令世人嚮往。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モンゴル覇権下の高麗:帝国秩序と王国の対応






作者 :森平雅彦 著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出版時間 :2013年11月

內容簡介 
序章 高麗・元関係史研究の意義と課題
第1章 駙馬高麗国王の誕生——元における高麗王の地位についての予備的考察
第2章 高麗王位下とその権益——大元ウルスの一分権勢力としての高麗王家
第3章 高麗王家とモンゴル皇族の通婚関係に関する覚書
第4章 元朝ケシク制度と高麗王家——高麗・元関係における禿魯花の意義に関連して
第5章 高麗王とモンゴル官府・官人の往復文書
第6章 大元ウルスと高麗仏教——韓国・松広寺所蔵の元代チベット文法旨をめぐって
第7章 高麗における元の站赤——ルートの比定を中心に
第8章 『賓王録』にみる至元10年の遣元高麗使
第9章 事元期高麗における在来王朝体制の保全問題
終章 元における高麗の機能的位置——“帝国東方辺境の守り手”として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大清帝國時期蒙古的政治與社會——以阿拉善和碩特部研究為中心》





作者:齊光
出版社:復旦大學
出版日期:201310
定價: 30
ISBN 978-7-309-10052-5/K.444

內容簡介
本書利用滿、漢、蒙、藏多種語言文字史料,以衛拉特蒙古的一支阿拉善和碩特部為中心,闡明了大清帝國時期蒙古的政治和社會的具體存在、演變經緯,及與大清帝國間關係的實質。作為前提首先考察了1640年召開喀爾喀衛拉特會盟時期蒙古的內外形勢及與達賴喇嘛之間建立的關係。接著通過考察阿拉善和碩特部的活動,詳細論述了蒙古喀爾喀衛拉特大朝內的青海和碩特部、準噶爾部、達賴喇嘛地方政權的內部動向,以及基於這種動向推進的康熙、雍正年間的清朝西北邊疆政策。最後揭示了阿拉善和碩特部劄薩克旗內的社會組織、劄薩克王爺的族眾統治方式,及為了維持這種旗內統治而展開的與達賴喇嘛地方政權間的關係。以此較詳細、系統地論述了清朝時期外藩蒙古的政治與社會的具體面貌。

目錄
  
緒言
  
第一節 歷史背景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先行研究與本書的立場
  
第三節 本書所用史料
  
第四節 本書的章節構成
  
  
第一章 1640年前後的喀爾喀、衛拉特蒙古形勢與達賴喇嘛
  
第一節 1640年前後的喀爾喀、衛拉特蒙古形勢與達賴喇嘛
  
第二節 達賴喇嘛的可汗權力在蒙古社會中的實行情況
  
第三節 達賴喇嘛權力對喀爾喀、衛拉特蒙古社會的介入方式
  
第四節 入關初期的清朝對蒙古方針政策
  
小結
  
  
第二章 康熙朝前半期的內陸亞洲形勢與阿拉善和碩特部的服屬
  
第一節 衛拉特蒙古集團對清朝西北邊境的侵擾
  
第二節 清朝處理侵擾事件及與“喀爾喀—衛拉特大朝”的交涉
  
第三節 阿拉善和碩特部的服屬清朝與劄薩克旗的編立
  
小結
  
  
第三章 康熙朝後半期清朝的進軍西藏與阿拉善和碩特部
  
第一節 康熙朝後半期的內陸亞洲形勢
  
第二節 康熙朝後半期的清朝與阿拉善和碩特部的關係
  
第三節 清朝進軍西藏時的內陸亞洲形勢與阿拉善和碩特部
  
小結
  
  
第四章 清朝進軍西藏後的內陸亞洲形勢與阿拉善和碩特部
  
第一節 清朝推選“持教法王”繼承人候補與阿拉善和碩特部
  
第二節 康熙帝的善後處置問題
  
第三節 駐紮西藏時的阿拉善和碩特部
  
小結
  
  
第五章 “羅卜藏丹津之亂”前後的內陸亞洲形勢與青海和碩特部的內部動向
  
第一節 駐留西藏時期的羅卜藏丹津動向
  
第二節 “羅卜藏丹津之亂”時期青海和碩特部的內部情況
  
第三節 “羅卜藏丹津之亂”後的羅卜藏丹津志向與西藏形勢
  
小結
  
  
第六章 清朝鎮壓“羅卜藏丹津之亂”及其前後的阿拉善和碩特部
  
第一節 雍正帝剛即位時清朝的青海和碩特部方針
  
第二節 清朝鎮壓“羅卜藏丹津之亂”與阿拉善和碩特部
  
第三節 “羅卜藏丹津之亂”後的內陸亞洲形勢與阿拉善和碩特部
  
小結
  
  
第七章 清朝時期阿拉善和碩特部的社會行政組織
  
第一節 清朝時期阿拉善和碩特部巴格的由來及其社會機能
  
第二節 清朝時期阿拉善和碩特部巴格(紮哈)的細分化及其居民人口變遷
  
第三節 “巴格(紮哈)組織”與“旗—佐領制度”間的關係
  
小結
  
  
第八章 清朝時期阿拉善和碩特部劄薩克王爺的族眾統治
  
第一節 封號的授予與劄薩克王爺的族眾支配
  
第二節 公用印章 與劄薩克王爺的族眾支配
  
第三節 清朝的態度及其他蒙古旗的情況
  
小結
  
  
第九章 清朝時期的阿拉善和碩特部與達賴喇嘛地方政權間的關係
  
第一節 雍正朝時期阿拉善和碩特部與達賴喇嘛地方政權間的關係
  
第二節 關於道光年間阿拉善和碩特部與達賴喇嘛地方政權之間往來的書信
  
第三節 道光年間的阿拉善和碩特部與達賴喇嘛地方政權間關係
  
小結
  
  
第十章 現代阿拉善蒙古人對清朝時期歷史的記憶
  
第一節 對一位當地幹部的採訪
  
第二節 對一位曾經是黃教僧人的採訪
  
第三節 對訪問記錄的分析
  
小結
  
  
結語
  
  
附錄
  
一、史料
  
二、參考書目及論文
  
三、世系簡表
  
四、大事記表
  
  
後記

作者簡介
齊光(ulaanbars),蒙古貞部齊默德氏,1931年出生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2000年入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學習,2004年自費赴日本國立築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系留學深造,2011年獲該校文學博士稱號。2012年入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專攻內陸亞洲歷史地理。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御製五體清文鑑》全新校訂羅馬字轉寫足本──附註釋、德文解說、索引

Auf kaiserlichen Befehl erstelltes Wörterbuch des Manjurischen in fünf Sprachen: "Fünfsprachenspiegel" : systematisch angeordneter Wortschatz auf Manjurisch, Tibetisch, Mongolisch, Turki und Chinesisch: vollständig romanisierte und revidierte Ausgabe mit textkritischen Anmerkungen, deutschen Erläuterungen und Indizes

Oliver Corff (Herausgeber), Kyoko Maezono (Herausgeber), Wolfgang Lipp (Herausgeber), Dorjpalam Dorg (Herausgeber), Görööchin (Herausgeber), Gerelmaa (Herausgeber), Aysima Mirsultan (Herausgeber), Réka Stüber (Herausgeber), Byambajav Töwshintögs (Herausgeber), Xieyan Li (Herausgeber)



Produktinformation

  • Gebundede Ausgabe: 1110 Seiten
  • Verlag: Harrassowitz, O; Auflage: Mul (August 2013)
  • ISBN-10: 3447069708
  • ISBN-13: 978-3447069700 
  • EUR 198,00

Der fünfsprachige Wörterspiegel ist das umfangreichste mehrsprachige Wörterbuch der Qing-Zeit (1644–1911) und wurde vermutlich zwischen 1790 und 1794 erarbeitet. Nach Sachgebieten geordnet umfasst es 18671 Lexeme in den Sprachen Manjurisch, Tibetisch, Mongolisch, Turki und Chinesisch. Tibetisch und Turki werden zusätzlich durch manjurische Transkriptionen ergänzt, deren Variantenreichtum Rückschlüsse auf einzelne Schreiber und Dialekteinflüsse des ausgehenden 18. Jahrhunderts zulässt. Das Wörterbuch eröffnet umfassende Einblicke in die materielle, geistige, administrative und sprachliche Welt des Qing-Reiches, ist eines der größten bekannten Transkriptionsmonumente für Tibetisch und Turki und darf nach Umfang und historischer Bedeutung als Standardwerk der multilingualen Lexikographie der Qing-Zeit schlechthin bezeichnet werden. Der Text liegt nun erstmals vollständig revidiert und romanisiert vor. Neben textkritischen Anmerkungen sowie deutschen Übersetzungen und Erläuterungen enthält der Band umfangreiche Hinweise zu Textquellen des Wortschatzes (e.g. der älteren chinesischen Literatur) sowie zur Etymologie des Turki-Materials, für welches zahlreiche Wortwurzeln persischen und arabischen Ursprungs nachgewiesen werden. Zudem werden in der Wiedergabe sämtlicher Schriften einschließlich der chinesischen Zeichen individuelle Schreibvarianten berücksichtigt. Indexbände für alle fünf Sprachen sind in Vorbereitung.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穆麟德拼寫法的受害者:J. Norman


滿文的<k>、<g>、<h>與<q>、<γ>、<x




自從本網站將德國學者von Möllendorff之漢譯「穆麟多夫」更正為「穆麟德」後,現已漸為方家學者所採用。不過,穆麟德拼寫法的缺失仍不大為人所關注。

美國研究滿文的著名學者羅杰瑞Jerry Norman的遺著《綜合滿英辭典》A Comprehensive  Manchu-English Dictionary即為一例。為了與舊著作一區隔,羅氏的新字典特別於每一字頭另加滿文字母樣式,以醒眉目,其中的kgh詞條只列出陽性字母的樣式,陰性字母樣式則均付闕如(pp.129,158,224)。這明顯是受穆麟德拼寫法的kgh字母不分陰陽所致。

滿文字母kghqγx並非不同的音位phoneme,而是「音位變體」allophone,處於互補分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的狀態,前者用在舌根子音velar consonants, 後者則用在小舌子音uvular consonants,即/k/[k], [q]; /g/: [g].[γ],/h/:[h], [x]。 在滿文的正書法上,為了反映兩者的 不同,分別用了兩組不一樣的符號表示,即<k>、<g>、<h>及與其相對應的<q>、<γ>、<x>。這兩組的字符為互補分布的「字位變體allograph)。

穆麟德的kgh轉寫其實指的是音位/k/ , /g/, /h/,而不是字位。滿文的k>、<g>、<h>及<q>、<γ>、<x ,很多時因受老滿文書法的影響,不作互補分布,故亦不受元音和諧律的規限穆麟德用一個符號代表兩個不同形狀的字符是造成兩者混亂及有時不能還原的主因

作為資深滿文學者,羅杰瑞當然不會不知到 /k/, /g/, /h/有兩種「音位變體」, 因此有陰陽兩種不同字位,但由於受穆麟德之影響,在下意識下不經意地忽略了滿文的「音位變體」得用兩個不同的字位來表示的事實。換句話說,穆麟德基本上錯用了音寫法transcription而不是轉寫法transliteration─來拼寫滿文字母

不過,一符二用並不始自穆麟德(A Manchu Grammar, 1892)。在他之前,歐洲學者如F. Kaulen (Linguae mandshuricae institutiones : quas conscripsit, indicibus ornavit chrestomathia et vocabulario, 1856): k, g, kh, Ив. Зaxapoвъ (Грамматика маньҹҗурскаго язьика, 1879): k, г, x; C. de Harlez(Manuel de la langue mandchoue, 1892): k, g, kh (h) 都如此,這和當時的語言研究不如現在語言學的精細有關。穆麟德的文法書由於用英文寫成,所以20世紀後期,其說流傳較廣。

從羅杰瑞字典中kgh字母樣式只列出陽性字位,而不列陰性字位,可見穆麟德不分陰陽的錯誤拼寫法影響之深。


延伸閱讀
 參看  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頁54.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滿語拾零:讀《滿洲實錄》


讀《滿洲實錄》Manju-i yargiyan qooli: 
fulingγa banjixa emu xaxa jui / ǰayaγabar törögsan uqun köbegün



今(20日)與諸生讀《滿洲實錄》。讀至卷一之dembei ferguwecuke fulingγa banjixa emu xaxa jui jifi tehebi seme alaxa manggi處(北京:中華書局,1980, 頁6),其中的fulingγa banjixa二字間,似另加工具格助詞-i為佳,否則難以順暢翻譯。河內良弘師譯之曰:「不思議な,天命が生んだ一人の男の子」似仍難脫原來句式之羈絆(《滿洲語文語文典》,頁175)。

課後複查二體《滿洲實錄》,其文亦同(頁015)。再複檢三體本之蒙語部分,同段作asuru qayiγamsiγ-tu ǰayaγabar törögsan uqun köbegün ireǰü saγumu keme ügüleküi-dür.( 頁6 );蒙文《清實錄》之文,雖與之略異,但其中的ǰayaγabar törögsan(以天命所生)二字相同(Dayičing ulus-un maγad qaoli,頁25下,行15),此二字即滿文的fulingγa banjixa的對譯,但蒙文 ǰayaγabar一字,其後另加工具格-bar (ǰayaγa(n)-bar),以示二詞之關係。

二體本為入關前舊籍的重鈔本,遣詞用字較為古雅,不書格助詞即其因乎?抑此為鈔錄者無心之失乎?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三家子滿語語音研究》






作者: 戴光宇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0 
頁數: 317
定價: 48.00
ISBN: 9787301212684


內容簡介:
《三家子滿語語音研究》是以歷史語言學和語言地理類型學方法深入探討滿語口語現狀及滿族文化歷史層次形成過程的理論著作。作者在認真梳理前人關於滿語支諸語言的各種重要著述,並在三家子滿語和相關語言進行認真細緻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闡明滿語與多種阿爾泰及非阿爾泰語言的聯繫。作者認為,滿語口語的音位系統並非清末以來受漢語的影響形成,而是有自己的發展演變的規律。書中的大量語料說明,黑龍江省現存的滿語口語,對滿語研究具有珍貴的價值。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滿族及其語言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滿族的形成及發展史概述
第二節 滿族先世的語言文字
第三節 三家子滿族歷史文化概況

第三章 三家子滿語的音位系統
第一節 三家子滿語的輕重音
第二節 三家子口語的元輔音音位

第四章 三家子口語輔音和滿文的對應關係
第一節 三家子口語輔音音位分析及詞例
第二節 三家子口語輔音表

第五章 三家子滿語的輔音音變
第一節 非第一音節的輔音音變規律
第二節 詞首輔音的音變規律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滿文音節的三類收尾字母
第一節 母音和濁輔音收尾
第二節 輔音字母bkr收尾
第三節 輔音字母st收尾
第四節 南西伯利亞突厥語的類似輔音音變規律
第五節 日本海沿岸的發音習慣
第六節 滿語和亞美環太平洋地區諸語語流音變比較

第七章 論滿一通古斯語音節的鈍音收尾
第一節 滿語支口語裏鈍音收尾的讀法
第二節 達斡爾、鄂溫克語音節鈍音收尾的讀法
第三節 鈍音收尾形成原因分析
第四節 赫哲語及通古斯語部分名詞的帶鈍音詞尾
第五節 金代女真語漢字標音的韻尾問題

第八章 錫伯語、達斡爾語和三家子滿語語音的異同
第一節 錫伯族姓氏和三江地區的古代部落
第二節 語流音變的風格異同
第三節 非語流音變的讀音異同
第四節 非音質音位的差異
第五節 達斡爾語音的特色

第九章 滿語支輔音音變初探
第一節 雙唇、唇齒一舌根、小舌音交替
第二節 其他輔音音變

第十章 滿語支音節收尾輔音設定
第一節 滿文音節收尾輔音統計
第二節 濁輔音收尾設定
第三節 “送氣”的設定
第四節 兀狄哈諸部落及其分佈
第五節 《烏布西奔媽媽》滿語口語語音特色

第十一章 結語:三家子滿語及滿語支語言語音特點

附錄
一 三家子村口語材料寬式音標轉寫
二 錫伯語口語語料國際音標轉寫
三 四季屯何世環老人講述滿語口語《音薑薩滿》
四 吉林九台莽卡滿族鄉尼瑪察氏家藏祖傳家祭神本
五 烏拉納喇氏神本節選
六 《烏布西奔媽媽》滿語漢字記音稿轉寫
七 布裏亞特、衛拉特蒙古語話語材料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戴光宇,1977年生,遼寧省錦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方向為歷史語言學。現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滿-通古斯歷史比較語言學,2010年獲「首都學習之星」的稱號。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滿文檔案研究》





作者:趙彥昌 著
出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2-12-01
書號:9787510054297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針對目前對滿文檔案研究的不足,利用現有滿文文獻、明清檔案,對滿文檔案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全書共分十章如下:

目錄:
  第一章 滿文檔案概況
  第一節 滿文的創制和改革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產生與形成
  第三節 滿文檔案研究綜述
  第四節 滿文檔案研究成果

  第二章 滿文檔案的性質及特點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性質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特點

  第三章 滿文檔案的種類
  第一節 現存典型的滿文檔案
  第二節 特殊載體滿文檔案

  第四章 滿文檔案的價值及作用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價值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作用

  第五章 滿文檔案的內容及其分佈
  第一節 國內保存的滿文檔案的內容及其分佈
  第二節 流失海外的滿文檔案的內容及其分佈

  第六章 滿文檔案的管理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徵集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整理
  第三節 滿文檔案的鑒定
  第四節 滿文檔案的保護

  第七章 滿文檔案的編纂
  第一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編纂機構與編纂人員
  第三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類型
  第四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體例與加工方法
  第五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特點與規律

  第八章 滿文檔案的開發利用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利用方式
  第二節 滿文檔案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加強滿文檔案開發與利用的措施

        第九章 滿文檔案的數位化
  第一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含義
  第二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意義
  第三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主要原則
  第四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措施及其方法
  
         第十章 滿文檔案研究的前景展望和建議
  第一節 滿文檔案研究的前景展望
  第二節 加強滿文檔案研究的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滿語拾零:讀《清語老乞大》


Sibiya tatafi bithe šejilere. guwebure bithe burengge adarame?

  

古本《老乞大》
 
《老乞大》始修於元代,原只有漢文本,滿、蒙文本乃後來續作。元朝漢文古本,1998年在韓國大邱發現,此即「諺解」本中所說的「舊本」,一般稱之為舊本《老乞大》、原刊本《老乞大》、古本《老乞大》、元代漢語《老乞大》。

最近與諸生讀《清語老乞大》,用的版本是莊吉發先生漢譯,胡格金台先生審定的本子,譯筆暢順易懂。該書1976年由台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卷一第25句「sibiya tatafi bithe šejilere guwebure bithe burengge adarame?」旁的漢譯作「抽籤背書,怎麽給免帖?」(頁8)。不過,細看原文,似非此意。在課堂上,即告知諸生應注意句中的並排結構,其緊要處在句後的-ngge。

課後即翻查大邱發現的元朝珍本。本中該句作「怎生是撤簽背書?怎生是免帖?」;後出的諺解本亦作「怎的是撤簽背書?怎的是免帖?」。再複查《蒙語老乞大》,該句譯作yakiǰi sibaγ-a suγulǰü bičig čaǰilamu yaγun-i keltürikülkü bičig aǰi。句中的怎生、怎的、yakiǰi 與yaγun-i即滿文本adarame的對譯,由此可見余言之不誤也。下一句(第26句)即是此二問句的回應,可以為証:

25 Sibiya tatafi bithe šejilere. guwebure bithe burengge adarame?
怎生是撤簽背念書?怎生是免帖?(古1左)/怎的是撤簽背念書?怎的是免帖?

26 Niyalma tome emte cuse mooi susihe weiilefi, meimeni xala gebu-be arafi emu sibiyai dobton-de tebumbi. Qadalara šusai sibiyai dobton γajifi acinggiyame. terei dorgi-ci emke-be tatambi. Tataxangge we oci utxai šejilebumbi. Šejilehengge saiin oci sefu guwebure bithe emke-be bumbi. Tere guwebure bithe-de ilan moo tantara-be guwebu seme arambi. Geli terei ninggude temgetu hergen arambi. Aiiqabade šejileme muterakô ohode. guwebure bithe tucibufi tatame waliyafi. nenehe šangnan-be weiile-de fangqabume tantabure-be guwebumbi. Aiiqabade guwebure bithe aqô oci, urunaqô ilan moo tantabure-be alimbi.
每一個竹簽上寫著一個學生的姓名,眾學生的姓名都這般寫著,一個籤筒兒裏盛著。教當直學生將籤筒來搖撼動,內中撤一個。撤著[誰][的],便著那人背書。背念過的,師傅與免帖一個。那免帖[上]寫著免決三下,師傅上頭畫著押字。若再撤簽試不過,將出免帖來毀了,便將功折過免了打。若無免帖,定然吃三下。(古1左─2右)/每一個竹簽上寫著一個學生的姓名。眾學生的姓名都這般寫著,一個籤筒兒裏盛著。教當直的學生將籤筒來搖動,內中撤一個,撤著誰的,便著那人背書。背念過的,師傅與免帖一個。那免帖上寫著免打三下,師傅上頭書著畫押。若再撤簽試不過,將出免帖來毀了,便將功折過免了打。若無免帖,定然吃打三下。


延伸閱讀
高麗大學校的滿洲研究:노걸대
http://ccumanchustudies.blogspot.tw/2013/03/blog-post.html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