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蔡名哲對《百二老人語錄》第三則故事的譯註。該故事講述一位老人的朋友回憶雍正皇帝的一道上諭。蔡名哲此次亦取該上諭之滿漢文本進行比較。透過比較,蔡名哲於文末提出《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老人部分可能是虛有其人的質疑。
文章載點:點此閱讀。
-------------------------
蔡名哲目前正透過史料比較,了解《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老人是否實有其人的問題。 請参看其撰寫的《百二老人語錄》與大黃迷思一文。有關《百二老人語錄》,可見本站之介紹。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赫圖阿拉、費阿拉、永陵記遊
2011年7月,第一屆清史與滿學研習營會後,臺灣大學黃麗君與中正大學林書寧順道往瀋陽、撫順一遊,歷覽赫圖阿拉、薩爾滸、瀋陽故宮等遺址古蹟。其中新賓縣的赫圖阿拉與撫順的薩爾滸兩地,因非主要觀光景點,遊人罕至,故為文略述記聞,聊備後至者一讀。本文以黃麗君所撰遊記為梗概,林書寧略作補述,可參考下列網址:http://blog.xuite.net/qligi/papago/58077828
滿洲人尚未入關之前,在東北營建了幾個都城,規模最完整的莫過於現在的瀋陽,不過最早的都城有兩個:費阿拉跟赫圖阿拉,既是努爾哈赤崛起的地方,也都位在現在的新賓縣。兩個都城位置接近,赫圖阿拉已被當地政府改造成觀光景點,前往尚稱容易,但費阿拉已是田原中一荒丘,據當地人說每年四月、八月,播種前或收割後,才有辦法穿過乾涸的水田前去故址。
此次赫圖阿拉之行自瀋陽出發,瀋陽車站左側是一公交車售票所,售有各種前往東北其他城市的客運車票,每天上午八點半、九點半分別有兩班車開往新賓,車資46元人民幣。
![]() |
瀋陽站旁購買客運票的車站(黃麗君攝影)
|
新賓的山光水色(林書寧攝影) |
因為我們的目的地是赫圖阿拉,故而過了永陵鎮後,便在蘇子河的橋邊下車,越橋步行而去,此時已是中午十二點了。約一公里後便見路旁立有努爾哈赤銅像,銅像所在為一叉路,兩條路都可以通向赫圖阿拉,惟大路通向北門,小路通往南門,而小路距離最近。當時我們人生地不熟,既恐小路幽閉也不知其為捷徑,便選擇大路進入赫圖阿拉景區。
![]() |
赫圖阿拉前的蘇子河(黃麗君攝影) |
![]() |
岔路上的努爾哈赤銅像(黃麗君攝影) |
![]() |
赫圖阿拉遊覽路線圖,圖片來源:http://www.lnhtal.com/images/map_ly_big.jpg |
現在所見的赫圖阿拉,已非當初努爾哈赤他們居住時的模樣,而是被大大地整修過了,進入宮殿區的大廣場,右邊是汗王寢宮,左邊是汗王大衙門,這兩座建築物前的廣場,就是為觀光客表演少數民族舞蹈的舞台。
![]() |
汗王殿廣場。八角殿後方的小幢建築為昭忠祠,文史學者沈永寶推測昭忠祠所在應為覺昌安故居,我們抵達時,昭忠祠內部陳設薩滿信仰的展覽,但是展區布置得甚是陰森。(黃麗君攝影) |
![]() |
汗王寢宮內部,除了陳設品外,也販賣紀念品與相關書籍(黃麗君攝影) |
![]() |
汗王大衙門近照,裡面出租服裝給大家穿皇帝服拍照(黃麗君攝影)
|
雖然赫圖阿拉多數的建築物都是近期內興建的,但還有些東西是真蹟,例如汗王井,據說是從大金時期就存在至今了,此井的解說牌上還有終年不涸、水質清洌等語云云。另有喜塔喇氏故居,據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說此地原是八旗中某一旗的衙門舊址。
![]() |
汗王井(黃麗君攝影) |
喜塔喇氏故居,現在已成農家院了(林書寧攝影) |
離開喜塔喇氏故居後,陸續前往文廟、啟運書屋、城隍廟遺址、原是關帝廟的普覺寺、正白旗衙門、塔克世故居、鑲藍旗衙門故址等地。事實上這些景點大約兩個小時就可以走完,但是赫圖阿拉內部指標紛雜,我們又常在某某告示牌或某某說明書或某某指示上看到,以前的某某地方有一個什麼碑,就決定再繞回去看一下,所以汗王宮至少來回走了五趟,普覺寺至少當天進去兩次,之所以繞回普覺寺二次,就是想找南城門出口的一塊碑,據說該碑是順治朝所立,但在南門附近什麼都沒看到,只在寺中禪房的庭院裡看到幾塊東倒西歪的石碑,刻製年代已是乾隆年間了。
![]() |
文廟正門,由於景區遊客不多,一名導覽員閑適地倚著門板(黃麗君攝影) |
文廟中康熙帝題字的匾額(林書寧攝影) |
文廟、城隍廟、關帝廟(普覺寺)與汗王殿後的昭忠祠等七大廟都建於努爾哈赤時代,顯示當時信仰多元的特色。由於不斷迷路,一時之間找不到堂子之所在,在我們參觀的幾座寺廟中,除了僅存遺址的城隍廟外,其他廟宇都經整建,甚至院落中的建築物也有移作他用者,像普覺寺中的廂房成了柴房,也看不出當年的景況了。
![]() |
城隍廟遺址(黃麗君攝影) |
![]() |
普覺寺(黃麗君攝影) |
普覺寺中留存的古蹟不少,有一座乾隆年間的古鐘,還有一方石碑,也是乾隆年間的物品,其實廂房後方還有幾塊碎碑,但是字跡漫漶,以致不確定此處的碑石實有幾方,正殿前的石獅子也是古物,唯不確定是哪個時代所造。
![]() |
普覺寺內的乾隆朝古鐘(黃麗君攝影) |
普覺寺後殘破傾倒的石碑,為乾隆二十三年當地官紳為關帝廟所刻製的(林書寧攝影) |
在南門與汗王殿間幾番來回後,我們終於順利找到正白旗衙門之所在,其實該衙門距離汗王殿不遠,只是汗王井附近叉路太多,以致我們在豔陽下多走了冤枉路!正白旗衙門是目前僅存的八旗衙門,據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考證,因為該建築樑柱的某一種構造,是以他們判定正白旗衙門確實為努爾哈赤時代的建物。由於皇太極為當時的正白旗旗主,也是四大貝勒之一,故我們參觀時,衙門內陳設著許多與皇太極、孝莊文太后有關的展示版。
![]() |
正白旗衙門(黃麗君攝影)
|
緊鄰正白旗衙門的「神樹」(林書寧攝影) |
除了尋找正白旗衙門外,我們也熱切地想找據說是當年囚禁褚英的西大獄,原先的建築已杳,現址已是一片綠茵,附近僅有民房一幢而已。但也因標示不清,只告訴我們某條路通往西大獄,卻沒標示西大獄遺址位於何處,我們到現在還不確定當時腳下的哪一片土地是西大獄呢!離開西大獄後,我們前去塔克世故居,也是整修地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古」建築,看著嶄新的青石地板、稱得上窗明几淨的建物,我們很疑惑怎麼確定這裡就是塔克世故居呢?當年的女真建築就是這個風貌嗎?
![]() |
塔克世故居。當天恰好有一團旅行團前來參觀,導遊就指著房間裡的一張床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張床上出生的」!(黃麗君攝影) |
![]() |
塔克氏故居對面的鑲藍旗遺址,如今原址上種的是煙草,據說就是東北汗王牌香菸的 原料(黃麗君攝影) |
人工建築絕非我們此行的目標,我們很想真正地接觸大金時期的遺跡,乍見樹叢中疑似有道古城牆,還因此亂走到荒煙漫草的小路。後來我們才知道,第一次要去孔廟時經過的一片土牆,居然是貨真價實的大金城牆遺跡,忙不迭又繞路往城牆而去。就在前往古城牆遺跡途中,赫見「啟運書院」的題字,題字者是已過世的國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 ,毓老除了出資修建這座書院外,我們稍後前往的永陵,他亦資助整修。
![]() |
啟運書院的題字是愛新覺羅毓鋆所題,這個書院也是他捐助修建的,但這裡現在變成赫圖阿拉的某一個行政中心了(黃麗君攝影)
|
![]() |
貨真價實的大金城牆遺跡(黃麗君攝影)
|
城牆遺跡近照(林書寧攝影) |
下午四時結束了赫圖阿拉行程,經入口管理處的服務小姐告知,往撫順的最晚車班是五點,但我們想前往永陵參觀,考量之下,決定不搭客運去撫順,請服務小姐幫我們叫車,包車前去永陵,再從永陵去撫順市區,這樣就不用太趕了。如此行程的包車價格是人民幣260元。
原先我們一心想去費阿拉,但服務小姐得知後,極力勸退我們,說費阿拉是完全到不了的地方。我們在勸說下也不敢貿然行動,只得放棄,打算參觀完永陵之後就搭車去撫順市區。但上車之後,實在難耐一窺費阿拉的念頭,不停拜託司機載我們去看費阿拉一眼,直到永陵鎮上,司機見說服不了我們,同意加價20元後往北折返前往費阿拉。
費阿拉位於永陵鎮的二道河子村,遺址已是被水田包圍的橫崗,離人車能行的道路有一段距離,必須先穿越水田,再爬過小丘陵,才能到該地,我們此時只能站在田邊小道上遠眺了。司機大哥說早年馬路旁還有一塊小石碑,上書「費阿拉遺址」,但那塊小石碑後來被移走,所以只剩當地人才知道原來的地方在哪裡。
![]() |
中間那排山丘,據說就是費阿拉的遺址(黃麗君攝影)
|
在費阿拉稍作停留後,我們便驅車直奔永陵,抵達時,只剩半小時就關園了,我們只能把握最後時間進去參觀。永陵曾因戰火毀損,1993年毓鋆老先生號召重修而成今日規模,2004年永陵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啟運殿後寶城,寶城上有神樹一株,乾隆東巡時曾為之作〈神樹賦〉一首,原樹已遭雷擊,此榆樹為後來新栽者。榆樹下乃興祖福滿的墳包,其東北方是肇祖孟特穆的衣冠塚,至於左、右兩邊微微隆起的土丘,分別是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的墳包。
草草看過碑亭、啟運殿及殿後墳包與神樹後,因為園方急著關門,差點被關在裡面過夜,只好快步離開陵區,上車往撫順方向而去,結束短暫而緊湊的新賓之旅。
![]() |
陵寢區的四座神功聖德碑亭,依照昭穆制度,由左而右分別是景祖、肇祖、興祖、顯祖的碑亭,裡面立著努爾哈赤直系四世祖的神功聖德碑文(黃麗君攝影)
|
肇祖孟特穆的神功聖德碑文,由滿蒙漢三體文字刻成(林書寧攝影) |
啟運殿後寶城,寶城上有神樹一株,乾隆東巡時曾為之作〈神樹賦〉一首,原樹已遭雷擊,此榆樹為後來新栽者。榆樹下乃興祖福滿的墳包,其東北方是肇祖孟特穆的衣冠塚,至於左、右兩邊微微隆起的土丘,分別是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的墳包。
啟運殿與背後的啟運山,啟運山即尼雅滿山(林書寧攝影) |
啟運殿後寶城上神樹 (林書寧攝影)
|
草草看過碑亭、啟運殿及殿後墳包與神樹後,因為園方急著關門,差點被關在裡面過夜,只好快步離開陵區,上車往撫順方向而去,結束短暫而緊湊的新賓之旅。
(臺灣大學歷史系黃麗君、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林書寧 )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中世紀時期的蒙古人 The Mongols in the Middle Ages
國立中正大學西洋中世紀研究中心
100 學年度第2 學期 學術系列講座(三)
今年(2012) 5 月17 日,本中心邀請歷史系甘德星老師分享其對西歐中世紀時期蒙古世界帝國的研究。講題為:「中世紀時期的蒙古人」。甘老師首先介紹其參訪國立蒙古大學蒙古語言文化系善本圖書室時所拍攝的文獻圖片、元上都舊址的空拍圖、阿爾泰文字的演變等等,讓同學對蒙古草原民族之歷史文化背景先有粗略的了解。
![]() |
Güyük 汗印 |
甘老師指出中世紀的蒙古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帝國內人種複雜,在帝國內移動遷徙的人為數眾多,其間所涉及的旅行與文化問題、異民族的想像,個人的記憶、視野的轉變都頗堪玩味。方濟會傳教士 John of Plano Caprini (c.1180 - 1252) 的Ystoria Mongalorum quos nos Tartaros appellamus 及Liber Tatarorum 二書,對 Güyük 汗治下蒙古風俗的描述, William Rubruck(c.1220 - c. 1293) 所寫的Itinerarium對十字軍、傳說人物Prester John 的考察,以及另一聶司托里派的傳教士Rabban Sauma (c. 1220-1294) 由大都到伊利汗國,再由伊斯蘭世界至歐洲大陸的記載,都是探究中古蒙古帝國的有趣素材,更遑論國際商人馬可波羅(1254-1324/5)在《東方聞見錄》中,對從威尼斯至中國路途上,其所體驗異文化的種種記述。雖然部分的歷史學家相信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認為所謂的《東方聞見錄》是他道聽途說之作,不過《永樂大典》中所載三位護送元朝公主闊闊真遠嫁伊利汗國的使者兀魯、阿卜施哈、火者,與《聞見錄》中提到他返回威尼斯途中同行的三人,名字完全相同,可見馬可波羅的確到過中國。這些13世紀的載錄,對日後歐洲文學中所出現的蒙古題材皆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法國作家Léon Cahun 所寫的La bannière bleue (1877)、俄國的近代作家Ваcилий Ян(原名Bacилий Григорьeвич Янчевецкий) 所寫的蒙古三部曲тpилoгия Haшествие монгопов: романы Чингис-хан (1939),Батый (1942),К поспедцему морю (1955)在在都可窺見中古時期蒙古的影子。
在歐洲的記述中常稱蒙古為韃靼。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最先接觸了草原上的韃靼部之故。況且Tartarus~Tartaros 在拉丁文中意指地獄,這與當時蒙古被妖魔化的形象相合。甘老師說蒙古原無建立帝國的意圖。蒙古乃來自望建河畔的蕞薾小部。蒙古(Mongγol)一名即由此而來。蒙古在成吉斯汗以後的擴張主要起因於草原民族分封領地的需要。日後的四大汗國其實是以位於中國的元大都為中心,當時蒙古帝國文書中所用的紅色漢字大印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中心王明月老師與同學熱切地向甘老師請益中世紀時期蒙古歷史之演變。此次講座中甘老師分享了許多寶貴的知識,讓同學見識到了歷史與文學深深相關的一面!此次的分享座談,能圓滿落幕須感謝甘老師以及同學的熱情與支持。
請參看「Mongγol~蒙古」一詞的來源與意義:「望建」河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滿文碑文足本全譯
甘德星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
十八世紀,臺灣林爽文亂平後,乾隆分別在南臺灣樹立了十通碑文,其中包括滿漢合璧的《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二通,二碑內容相同,一樹臺南,一樹嘉義。由於碑文風化日久,漫漶不清,其中的大字雖尚可辨析,但其夾行小字(
1. Hesei Tai Wan-i bade Fuk’angγan-i jergi gungge ambasa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bure jalin irgebun arafi
baiita-be ejehe..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
2. Ere mudan ilan biyai sidende gungge mutebuhengge xôdun
bime ferguwecuke. esei gungge-be ejeme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weiilebuhebi. Eldengge wehe ilibufi tondo-be iletuleme
temgetulembime. ehe osxon urse dorgideri isefi saiin-de
forγošombi. Ede Tai Wan-i ba-i
三月成功速且奇,紀勳合與建生祠。垂斯琬琰忠明著,消彼萑苻志默移。臺地
3. irgese enteheme hethe-de sebjelere-be daxame. ereci dabqôri
mederi-i bade jai amba cooxa-be ilire-be baiiburaqô ombi. Embici ilibubuxa embici efulebuhengge songqo encu bicibe.
期恒樂民業,海灣不復動王師。曰為曰毀似殊致,
3a. Ere udu aniya geren γolo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rengge-be. jalan–be eiitereme gebu-be xôlxara umesi
ehe
近年以各省建立生祠,最為欺世盜名惡
3b. tacin seme. tuttu hese wasimbufi ciralame fafulame
naqabubuxa bime. ne-i bisirengge-be bireme gemu
efulebuhebi. Te coxotoi
習,因令嚴行飭禁,並將現有者概令燬去。若今特
4a. hese wasimbufi Tai Wan-i bade Fuk’angγan-se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buxangge. coxome Tai Wan-i bade fudaraqa
ehe xôlxa facuxôn-be deribuhe-ci. banjire irgese-be nungneme
jocibuxangge. ududu tumen-de isinaxa bime. Fuk’angγan-se ilan
biyai dolo hede funceburaqô wacihiyame geterembufi. Tai
Wan-i gubci ba-i irgese-be yooni taiifin-i banjire-de
命臺灣建立福康安等生祠,實因臺灣當逆匪肆逆以來,荼毒生靈,無慮數萬。
福康安等於三月之內,掃蕩無遺,全郡之民,咸登袵席。
4b. isibuxa turgunde. esei gungge faššan-be yargiyan-i ejeci
acara teiile aqô. geli jalingγa ehe urse-be erebe erin aqô
tuwame dolo isefi. ceni ehe osxon γônin-be dorgideri
mayambukini sehengge qai. Erebe tuwaci. te-i ilibuburengge.
neneme fafulame efulebuhengge-ci songqo udu encu bicibe.
yargiyan-be wesihulere untuhun-be naqabure γônin daci
此其勳績,固實有可紀,且令奸頑之徒,觸目警心,亦可以潛消很戾。
是此舉似與前此之禁毀跡雖相殊,而崇實斥虛之意,則原
5a. encu aqô-be daxame. we enculeme gisureme mutembini. Ere
ineku amba ajige xafasa-be unenggi yargiyan mujilen-i gurun-i
jalin faššame.
相同,孰能橫議;且勵大小諸臣,果能實心為國
5b. irgen-be γosime. yargiyan-i saiin dasan iletuleme muterengge
bici. umai beyei arbun-i juqten-i boo ilibure-be fafularaqô
seme huwekiyeburengge..
愛民,確有美政者,原不禁其立生祠也。
5. Enteke yargiyan-be wesihulere untuhun-be naqabure dasan
ede bi..
崇實斥虛政在茲。
6. Abqai Wehiyehe [sic] susai ilaci aniya bolori dulimbai biyade
xan-i araxangge.
乾隆五十三年仲秋月御筆。
參見甘德星:〈滿洲漢化:台灣乾隆御碑研究〉, 《清代滿漢關係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頁610-12。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清史研究的新境
新史學:清史研究的新境‧第五卷 (2011)
序言:清史研究的點、線與面
“大一統”話語與早期全球化視野
趙剛: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國的大一統話語重構
──以《皇朝文獻通考•輿地考、四裔考、象緯考》的幾個問題為中心
一、讓漢人的“大一統”回到清代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史中
二、從分野到經緯:科學革命與大一統的重建
三、從“九州”到“本朝之制”
四、早期全球化背景下“四裔”世界的重新建構
五、小結
張世明:拆穿西洋鏡:外國人對於清代法律形象的建構
教化之道與治理技術
楊念群:清朝帝王的“教養觀”與“學者型官僚”的基層治理
胡恒:清代佐雜的新動向與鄉村治理的實際
武術、商業消費與身體建構
趙丙祥:“內家”與“外家”——中國“身體社會”之變化.以張三豐神話為例
張仲民:晚清中國身體的商業建構──艾羅補腦汁為中心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雍正篡位說駁難
楊啟樵: 《雍正篡位說駁難》,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2
內容簡介:
旅日清史學家楊啟樵先生以自抒心機的雍正研究馳名學林,本書為這一方面最新成果的結集。撰寫方法為“破”與“立”並行:所謂“破”,是對主張雍正繼位出自篡奪的代表性觀點,分題駁難,其物件包括清史研究巨擘孟森,前輩王鐘翰,異軍突起的海外清史學者金承藝,當今清史界重鎮許曾重和楊珍,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諸賢俊,以及獨樹一幟的康熙八世孫金恒源。所謂“立”,特以《為隆科多湔雪篡位幫兇汙名》《年羹堯與雍正的恩怨轇轕》兩篇,發掘舊史料,提出新觀點,以先賢時彥尚未嘗試過的方法,為隆、年二人實未幫助雍正“篡位”提供佐證,值得特別關注。作者除了為其文精選秘檔影像以佐文字外,還依據史料製成雍正即位後諸弟處遇編年表等,簡明扼要,梳理清晰,可供廣大對此歷史懸案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目錄
卷首語
第一章 為隆科多湔雪幫兇汙名——試破解二百八十八年懸案
一、臨終見證人
二、隆科多動武說
三、隆科多與警蹕
四、隆科多覲見非易
五、負責皇帝安全的機構
附錄:護駕衙門一覽
小結
第二章 論孟森雍正篡位說得失
第三章 王鐘翰的雍正篡位說商榷
一、篡位舉證質疑
二、雍正存心誅戮年、隆疑點
三、雍正殺弟疑竇
四、傳教士目擊記
五、密折透露密謀的可能性
六、田文鏡曾任雍邸莊頭無據
七、年羹堯敗事後氣勢
第四章 海外學者金承藝的雍正篡位說質疑
一、與金承藝先生訂交
二、胤稹冒名篡位
三、餘論
第五章 楊珍的雍正篡位說評論
一、四十繼位年過高
二、康熙秘密建儲質疑
三、雍正篡位與宦官整肅
四、其他篡位證據
關連文章:許曾重的雍正篡位說
第六章 金恒源的雍正篡位說
一、康熙皇孫登場
二、“撫足慟哭”怎能證明雍正弑父
三、康熙何曾痛苦號呼
四、雍正繼統佐證
五、康熙防範胤稹說
六、所謂最新史料
七、父子恩怨
八、康熙死因
九、康熙傳位雍正遺詔
十、隆科多與雍正奪嫡
十一、問題謹答
十二、雍正暴亡
十三、學術論文的基本規範
第七章 年羹堯與雍正的恩怨糾葛
一、允禵何曾受年羹堯鉗制
二、年羹堯與雍正的關係
三、有關年羹堯身世
四、新王朝頂尖紅人
五、備受讚揚
六、殺年羹堯滅口說質疑
七、雍正確曾深信年羹堯
八、年羹堯宦海風波
九、雍正圍剿年羹堯
十、年羹堯罹罪真因
十一、結論
第八章 影視《清宮秘檔》淺見——雍正篡位、繼位說
第九章 《永憲錄》與雍正篡位
第十章 同道人語
一、馮爾康的雍正繼統說
二、史松的雍正繼統說
三、吳秀良的雍正繼統說
附錄康熙傳位雍正遺詔
一、遺詔備受注目
二、首次異議
三、再度異議
四、面諭即遺詔
五、四份康熙遺詔
六、遺詔熱潮於臺北
七、遺詔熱潮於上海
八、簡單的結論
雍正年表
雍正昆仲一覽表
雍正即位後允禩處遇編年
雍正即位後允□處遇編年
雍正即位後允禵處遇編年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愛新覺羅毓鋆的儒家實踐
許仁圖: 《長白又一村》, 河洛圖書, 2012
圖 說
獻 詞
孫 序 憶遺世獨立高士--毓老師
張 序 思親何需逢佳節
自 序 拼圖憶老師
第一章 太祖天命溥儀康德
第二章 跪安不值錢
第三章 長白世澤禮烈家聲
第四章 四十四年間經二帝五朝歷八雄十代
第五章 殺一人而絕天下望者不殺
第六章 讀書一支香
第七章 今村繼成華夏
第八章 上修祖陵下擁愛孫
第九章 履林海而恨滿關山
第十章 日月同流乘願再來
【作者序】
「你寫的毓老師既傳奇又神秘,近代人物罕見,大陸跟港澳都不知道這號精彩人物,應該為毓老師作傳。」香港天地圖書公司董事長陳松齡兄和副總編輯孫立川兄印行拙著,看到毓老師的記載文字,建議說。
老師從四歲開始讀書,讀到一O六歲,讀書百年,讀書之久,古今中外未見超過老師者,可說是傳奇。
老師老年無病,頭腦越老越清楚,智慧越老越圓通,四十二歲到臺灣即從事教學,教誨弟子六十年,超過萬人;老師誨人不倦一甲子和收徒之多超過孔子,不可不謂之傳奇。
老師在毓慶宮當溥儀伴讀,宮廷老師集天下鴻儒碩彥,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鄭孝胥、葉玉麟、柯劭忞、康有為等人都是恩師,老師的師門淵源、風義,當然也是傳奇。
只有清華大學國學院旁聽生學歷的老師教導洋博士弟子讀中國古籍約百人,老師的推薦函在美國的學術界,份量不下學位證書,老師的洋博士弟子在七、八十年代執外國漢學界牛耳,這份成就從來未有,以後也不可能有,說傳奇當不為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元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東方人大都只聞昭昭惡名,未見其人,在滿洲國當末代皇帝溥儀御前行走、掌管軍機的老師,曾奉溥儀之命遠到德國面見二人;老師還在滿洲軍官學校講王道,聽課的人包括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和前韓國大統領朴正熙,老師的際會風雲,絕對是膾炙後人的傳奇。
國共關鍵性大決戰在東北四平,四平是老師的封地,國民黨要人蔣中正、李宗仁、胡漢民、汪精衛,共產黨的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都和老師見過面,這也是傳奇。
傳奇說不完的老師,在臺灣所收的萬名弟子中,每人讀書大多超過二、三年,有的聽了三、四十年的課,但大家入門時,只知道老師叫「毓老」,離開也僅只知道老師是王爺,仍不曉是什麼王爺。有師兄弟知道老師滿族名字是「愛新覺羅毓鋆」,卻把皇帝賜給老師之名「鋆」字給唸錯了。
「天德黌舍」(後來擴充為「奉元書院」)弟子幾乎全不曉老師在臺灣的戶籍登記名字是「劉柱林」;「劉柱林」不是老師父母的命名或老師自取,而是一個救命恩人的名字。「劉柱林」的名字是在老師開弔之日,宣讀總統褒揚令,才首度公諸於世。
不只老師的真正名字,弟子不知道,「天德黌舍」的弟子也不曉得這四字的命名有緬懷大清先祖的深義。
老師在新店有座園子「靜園」,弟子們依字面解讀是「寧靜之園」,不曉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在天津所租的最後行在就叫「靜園」,整個復辟工作就在靜園進行,「靜園」是老師為紀念滿洲國而取的名字。
老師的神秘和他民國三十六年就孤身來臺灣有關。老師上課說:「靠祖宗吃飯,談背景,丟臉」;又在上易經課講到乾卦文言初九潛龍勿用:「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即神色凜然,胸板拔直道:「在這翻天覆地大變局,老師這幾十年來,守的就是這一爻。」
老師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體採訪,上課不談自己出身背景,本人又十分威嚴,弟子們只知道老師十分神秘,卻不曉得老師在民國三十六年來臺灣,不是像三十八年的國民黨大逃難,而是當年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不敢大用老師,又怕被共產黨利用,在三十六年,繼張學良之後,將老師監管至臺灣。蔣家父子在臺灣對老師仍不放心,派調查員偽裝成弟子,監聽老師的一言一動。
說傳奇,老師不只當之無愧,而且是傳奇中的傳奇;道神秘,近代人物再沒有比老師更神秘的了。
「我們萬名弟子,只能在近代史舞台,浮光掠影地捕捉老師的身影,很難為老師立傳。」我向孫副總喟嘆。
「你雖然自認只能浮光掠影說毓老師,我們卻感覺毓老師的風采霞光萬道;為毓老師的神秘傳奇作傳,是你們弟子的責任。」孫副總說。
老師多次神情儼然自謂「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我們當弟子的自然凜遵師命,「天德黌舍」創辦十年內,未見片言隻語介紹老師。
我在民國六十年成為「天德黌舍」正式招收臺灣的大學生弟子,只讀三年書,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就離開師門。七、八O年代,兩岸局勢緊張,前景未明,老師的行止出處十分謹慎,雅不願弟子任意為文。一九八O年,我發表「鐘聲二十一響」,在報章連載,其中一文約三千字感懷師恩,見諸報端時,我惶恐不安多日,深怕老師怪罪;老師晚年,兩岸時局趨勢於穩定,時變勢異,老師訓勉弟子「時乘六龍以御天」,不時鼓勵弟子多寫文章。
「長白又一村」撰寫時,我參酌了四十年來攸關老師的報導資料,只有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首任所長黃忠天、前南華大學校長龔鵬程,曾經在臺大哲學系任教的鐘友聯,以及王鎮華、黃德華、黃憲宇、賴聲羽、賓靜蓀、張輝誠等幾位師兄姐寥寥數文。
老師長辭後,毓門弟子恭印了「毓老師紀念集」,百日紀念會又輯印「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二書中也只見十數位師兄姐為文悼念,他們是李濟捷、劉君祖、孫中興、蔡明勳、林義正、周義雄、李蓬齡、陳復思、郭中翰、龍思明、曾百薇、吳益謙、吳哲生、薛丹琦等人。
我還請教老師義子張景興夫婦和同門白培霖、王初慶、黃大炯、賈秉坤、周正成、呂世浩、陳文昌、張元、阮品嘉、張錦秀、吳榮彬、潘英俊、吳宏達、馬康莊、顏銓潁、沙平頤、蔡濟行等多位師兄姐;感謝吳秀貞師姐所提供的兩張老師素描。
老師得以高壽,殫竭心力,為老師作菜的義子媳婦當居第一功。
孫鐵剛師兄和義子張景興應允為此書作序,十分感激。
徐泓師兄肩負「奉元書院」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重擔,兩岸奔波,同門應致敬意。
老師在中國大陸歷經遜位、復國、亡國、辭廟,我未親眼目睹,而老師在臺灣作育英才的音容宛在,幾次中夜醒來:那是戰鼓震天,殺聲四起的中國初期年代,那也是一個臺灣孩子需要教養?迪的年代,我凝視眼前不清的身影,或武或文,或威或慈,我真不曉能拼成多少老師嶽峙崖岸、神氣清朗的風采圖形。
我曾發表過感謝恩師的文章三篇,短的三千字,多的一萬餘字,「長白又一村」雖寫成一本書,我仍自覺無能為老師作傳,只是在老師作別人間後,多位師兄姐的哀思更深更濃,提供不少珍貴的追憶,讓我得以多寫了一些文字罷了。
由於大時代見證者、大時代參與者的老師,傳奇且神秘,我對老師的傳奇,所知有限,而有些神秘性的故實,學長又各有說法,我只能併存;因此,「長白又一村」無法用客觀性、歷史考證式的第三人稱?述,而用第一人稱來圖拼追憶老師,我個人的身影難免入鏡。
徐泓、孫鐵剛、黃德華、白培霖、賈秉坤、劉君祖、吳榮彬、顏銓潁等同門師兄,幫此書作最後校訂,老師一定會滿心歡喜。
老師在一九九八年端午節晚上立誓,「繼成華夏天下,長白又一村」,故而書名「長白又一村」。
天德黌舍弟子
許仁圖識於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日出版前夕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中國學者對「新」清史的回應
劉鳳雲、董建中、劉文鵬: 《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2冊),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內容簡介
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了「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兩岸三地的近60名專家學者,就如何超越傳統的政治史研究、重構清代政治史的認識體系進行了探討,並從滿人主體性與對滿漢文化交融狀態的考察出發,理性回應了「清代的國家與民族認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話題。《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套裝共2冊)》即是此次會議的論文輯集,分為7個部分,一共44篇文章,不僅打開一個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視野,激發了學界對「回歸政治史」的強烈企盼;而且對問題意識的構建、對學術思維的磨礪,以及在學術理念與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上冊
序言
第一部分 對“新清史”的再認識:清朝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關於“新清史”的幾個問題
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對美國“新清史”的一種回應
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
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
作為民族認同符號的黃帝——被創造的傳統?
對從民族到國家歷程的理論反思——兼論“滿洲”的意義
漢族空間與民族處所
超越“漢化論”與“滿洲特性論”: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
被譯介的“新清史——以“族”為中心的討論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第二部分 政治制度
與權力結構:國家的秩序化管理
清前期“屬州”考
“年選”考述
清太祖時期設部事實考
晚清《外務部大臣年表》訂誤
制度執行與資源環境基礎——光緒時期盛京圍場捕牲定制的困境
清代外藩蒙古捐納
清代科道“風聞奏事”權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響
試論雍正朝的開戶政策
第三部分
國家與社會:權力控制
從北京廟會看清朝的統治政策
……
下冊
第四部分
官僚與政府:國家行政模式
第五部分
思想與文化 理想政治的建構與政治文化的投影
第六部分
區域研究的路徑
第七部分歷史敍事與反思歷史
後記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滿漢合璧《滿洲實錄》與清太祖滿文御名
黃簽下的秘密
清代官書多敬諱御名。滿漢合璧《滿洲實錄》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為其黃簽下寫有滿字。相對於合璧本,三體本的黃簽下無字。
在國外,Pamela Crossley 柯嬌燕是少數將太祖滿文御名正確記作Nurγaci的學人。柯嬌燕的學侶韓書瑞 Susan Naquin (Princeton University)及羅友枝Evelyn Rawski (University of Pitttsburg),在滿洲研究方面頗受柯嬌燕的影響。蕭規曹隨,她們也將太祖御名寫作Nurγaci。柯嬌燕 的根據乃來自閻崇年的《奴兒哈赤傳》。卲丹是歐立德的學生,在加州大學時曾隨歐立德習滿文, 可是在她的新著Remote Homeland, Recovered Borderland一書中,也襲用了Nurγaci的拼寫法(Introduction, p.12)。 不過,這些學者雖然知其然, 但卻不一定知其所以然。滿文書面語的音節-γa-口語一般念作-xa-。
清太祖滿文御名,歐美日學者如 Mark Elliott 歐立德 (Harvard University)、
Giovanni Stary 斯達理(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Gertraude Roth-Li 陸西華(Hawaii University)、Pei Huang 黃培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松村潤(日本大學)等大都誤作 Nurhaci (Nurxaci)。我多年前(1999)已指出太祖滿文御名應作Nurγaci。詳見拙著”The Romanization of the Early Manchu Regnal Names”(請點擊)。
Giovanni Stary 斯達理(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Gertraude Roth-Li 陸西華(Hawaii University)、Pei Huang 黃培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松村潤(日本大學)等大都誤作 Nurhaci (Nurxaci)。我多年前(1999)已指出太祖滿文御名應作Nurγaci。詳見拙著”The Romanization of the Early Manchu Regnal Names”(請點擊)。
其實,老滿文檔案中早已有Nurγaci的寫法。滿漢合璧《滿洲實錄》中覆蓋太祖滿文御名的黃簽下明確寫作Nurγaci(見上圖),共計二處。合璧本中也有寫作Nurxaci的,不過僅只一處。這是受口語我手寫我口影響的結果。清代玉牒Xan-i uqsun-i ejehe/ioi diyei乃帝王譜系的權威記載.。玉牒中太祖滿文御名清楚記作Nurγaci,可證滿漢合璧本中的Nurxaci乃筆誤無疑。(見遼寧省檔案館藏康熙27年《列祖子孫宗室豎格玉牒》)。
請參看:世上孤本: 滿漢合璧《滿洲實錄》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解構/反論「新」清史
Deconstruction of/Counter-discourse to "New" Qing Hisotry
Pei Huang , Reorienting the Manchus: A Study of Sinicization 1583-1796 (Cornell East Asia Series) , 2011
Making extensive use of Chinese, Japanese, Manchu, and Western sources, the author adopts a historical multifaceted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various forces geography, economics, frontier contacts, political andsocial institutions;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art; religion and Confucianism that made possible the Manchu adoption of Chinese ways of life.
Contents
Qing Reign Periods
List of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List of Illustrations and Translated Poems
List of Maps and Tables
Explanatory Note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Theme and Approach
2. Contents and Sources.
Chapter I The Ancestry and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Manchus 31
1. Manchuria: Its Geography and Early Inhabitants 31
2. The Role of the Jurchens 36
3. Components 44
Chapter II The Founding of the Qing Dynasty
1. The Rise of Nurhaci
2. Hong Taiji's Leadership
3. Takeover
Chapter III Economic Forces
1.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2. The Agricultural Effect
3. Frontier Markets
4. Tributary Relations
Chapter IV Frontiersmen and Transfrontiersmen 127
1. Frontier Society of Liaodong 127
2. Frontiersmen 136
3. Transfrontiersmen 145
Chapter V The Rise of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Institutions 173
1. Administrative Machinery 174
2. Legal Institutions 186
Chapter VI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s 205
1. Changes in the Family and Customs 205
2. Decline of Manchu Martial Values 213
Chapter VII Manchu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 Language
2. Literature
Chapter VIII Architecture, Religion, and Confucianism
1. Architecture
2. Religion
3. Confucianism
Conclusion
Glossary
Bibliography
Index
-------------------------
Pei Hung taught at the history department ,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He is the author of Autocracy at Work: A Study of the Yung-Cheng Period, 1723-35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4.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陳捷先:《透視康熙》
陳捷先:《透視康熙》, 三民書局,2012
內容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他既非皇后所生,亦非血統純正的滿族人,卻因出過天花而得以繼位,成為著名的康熙皇帝。他對內整飭吏治、減輕賦稅、督察河工,年未及三十便平定三藩,為大清帝國立下根基。長久以來,康熙皇帝在各式影劇、小說的詮釋下,傳奇故事不絕於耳,然其內容或與史實有些許出入。本書係以歷史研究為底本,暢談康熙皇帝的外貌、飲食、嗜好、治術和人格特質,不僅通俗可讀,其所揀選分析之史料也值得細細品味。
目錄
序
一、康熙皇帝的相貌、健康與血統
二、康熙皇帝的飲食與養生之道
三、康熙皇帝與醫學
四、從經筵日講看康熙皇帝好學
五、康熙皇帝與書法
六、「聖不自聖」的康熙皇帝
七、康熙皇帝對儒釋道諸家的態度
八、康熙皇帝好色
九、康熙皇帝南巡揚州
十、康熙皇帝嚴管太監
十一、從「天人感應」思想看康熙皇帝的治術
十二、康熙朝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
清朝是中國帝制史上的末代皇朝,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位帝王中相當傑出的一位,實在有必要為他寫一些專題研究文章。
本書隨明清以來的舊俗,以年號代替人名,將這位本名愛新覺羅?玄燁的滿族名君稱為康熙。他幼年以庶出繼承皇位,登基後因權臣把持朝政,幾乎 淪為傀儡。所幸他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和一些滿漢大臣的幫助,加上他聰明過人,勇於任事,不久後便取回政權,當上名副其實的九五之尊。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 年,對當時戰亂後的中國可謂貢獻良多。他逐漸恢復了國家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緩和民族抗爭、增加政府收入;尤其在擴大疆土、融和民族、弘揚儒家學術、推動 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就,更是各朝君主難以匹比的。康熙皇帝曾說:「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這並非子虛之 語。清朝與近世不少人稱讚他好學敏求,勤於政務,寬於禦下,崇尚節儉等等,也都是有根據的。康熙皇帝確是一位勇敢、堅強、勤勞、智慧的君主,而關於其一生 之研究,學者們寫作的專著已然不少。有人專論他在位時的文治武功,有人特寫他的家庭親屬,但是在他個人私領域及其維護帝國與皇權的思維方式上,顯然還有極 大的空間可以著墨。
康熙是一位特別的君主,他推行儒家文化國策、仿行漢人制度,收到中央集權的良好效果;然而他經常是外儒內法,且未全盤接受漢化與儒化。他一 切以確保大清帝國存續與維護愛新覺羅家族政權為優先考量。像是中央改設內務府、太監單位增添敬事房、皇位繼承先採立嫡立長制,後又廢立無常,終至放棄;地 方上開海又禁海、開礦又禁採、准許西方宗教傳教又嚴禁、個人醉心西學卻未大力推廣、訓誡子孫不能縱慾,自己在晚年卻又徵選不少江南佳麗入宮等等。在在說明 他現實功利的一面。
自從清宮祕檔公開以來,我們對自然人的康熙以及他的若干私人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為透視真實的康熙提供深入研究的證物與條件。我自退休 後,十多年間寫了一些有關康熙的家世、生平、健康、養生、勤學、書法和醫學,以及宗教觀等方面的文章,提出一些新看法。現在我把其中幾篇挑選出來集為一 冊,承蒙臺北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厚愛,本書得以在編輯部與內子侯友蘭女士的協助下付梓出版。我謹在此向他們致以謝忱。
當然文集中必有疏漏與錯誤之處,尚請方家君子不吝指正。
陳捷先
民國一百年初冬
於加拿大溫哥華山邊屋
--------------------------------------------------------
作者簡介
陳捷先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臺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 等書及中英文論文百餘篇。
內容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他既非皇后所生,亦非血統純正的滿族人,卻因出過天花而得以繼位,成為著名的康熙皇帝。他對內整飭吏治、減輕賦稅、督察河工,年未及三十便平定三藩,為大清帝國立下根基。長久以來,康熙皇帝在各式影劇、小說的詮釋下,傳奇故事不絕於耳,然其內容或與史實有些許出入。本書係以歷史研究為底本,暢談康熙皇帝的外貌、飲食、嗜好、治術和人格特質,不僅通俗可讀,其所揀選分析之史料也值得細細品味。
目錄
序
一、康熙皇帝的相貌、健康與血統
二、康熙皇帝的飲食與養生之道
三、康熙皇帝與醫學
四、從經筵日講看康熙皇帝好學
五、康熙皇帝與書法
六、「聖不自聖」的康熙皇帝
七、康熙皇帝對儒釋道諸家的態度
八、康熙皇帝好色
九、康熙皇帝南巡揚州
十、康熙皇帝嚴管太監
十一、從「天人感應」思想看康熙皇帝的治術
十二、康熙朝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
序
清朝是中國帝制史上的末代皇朝,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位帝王中相當傑出的一位,實在有必要為他寫一些專題研究文章。
本書隨明清以來的舊俗,以年號代替人名,將這位本名愛新覺羅?玄燁的滿族名君稱為康熙。他幼年以庶出繼承皇位,登基後因權臣把持朝政,幾乎 淪為傀儡。所幸他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和一些滿漢大臣的幫助,加上他聰明過人,勇於任事,不久後便取回政權,當上名副其實的九五之尊。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 年,對當時戰亂後的中國可謂貢獻良多。他逐漸恢復了國家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緩和民族抗爭、增加政府收入;尤其在擴大疆土、融和民族、弘揚儒家學術、推動 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就,更是各朝君主難以匹比的。康熙皇帝曾說:「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這並非子虛之 語。清朝與近世不少人稱讚他好學敏求,勤於政務,寬於禦下,崇尚節儉等等,也都是有根據的。康熙皇帝確是一位勇敢、堅強、勤勞、智慧的君主,而關於其一生 之研究,學者們寫作的專著已然不少。有人專論他在位時的文治武功,有人特寫他的家庭親屬,但是在他個人私領域及其維護帝國與皇權的思維方式上,顯然還有極 大的空間可以著墨。
康熙是一位特別的君主,他推行儒家文化國策、仿行漢人制度,收到中央集權的良好效果;然而他經常是外儒內法,且未全盤接受漢化與儒化。他一 切以確保大清帝國存續與維護愛新覺羅家族政權為優先考量。像是中央改設內務府、太監單位增添敬事房、皇位繼承先採立嫡立長制,後又廢立無常,終至放棄;地 方上開海又禁海、開礦又禁採、准許西方宗教傳教又嚴禁、個人醉心西學卻未大力推廣、訓誡子孫不能縱慾,自己在晚年卻又徵選不少江南佳麗入宮等等。在在說明 他現實功利的一面。
自從清宮祕檔公開以來,我們對自然人的康熙以及他的若干私人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為透視真實的康熙提供深入研究的證物與條件。我自退休 後,十多年間寫了一些有關康熙的家世、生平、健康、養生、勤學、書法和醫學,以及宗教觀等方面的文章,提出一些新看法。現在我把其中幾篇挑選出來集為一 冊,承蒙臺北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厚愛,本書得以在編輯部與內子侯友蘭女士的協助下付梓出版。我謹在此向他們致以謝忱。
當然文集中必有疏漏與錯誤之處,尚請方家君子不吝指正。
陳捷先
民國一百年初冬
於加拿大溫哥華山邊屋
--------------------------------------------------------
作者簡介
陳捷先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臺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 等書及中英文論文百餘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