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Evelyn S. Rawski,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最後的皇族: 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



大陸原版書名:《清代宮廷社會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 作者:羅友枝
· 譯者:周衛平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7/01/11
· ISBN:9789869423106


內容簡介

清代是滿洲統治者被「漢化」的王朝嗎?
New Qing History──「新清史四書」首部代表鉅作
「清帝國不是對中國王朝的循環和複製。」
  向中華民族王朝史觀挑戰、探究清帝國宮廷治理真相
  清史學界長達二十年的史學論辯,引發中國「新帝國主義」史學的政治評價
  漢人視角vs.滿洲人視角
  何炳棣 vs. 羅友枝

  《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1998)----《再觀清代》(1995)
  中國王朝史觀 vs. 跨內亞&東亞帝國史觀
  異族征服中國後最終「漢化」(Sinicization) vs. 「漢化」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0世紀漢民族主義者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vs. 來自新清史的反擊

  關於清史的疑問,可能出自漢人本位,如從滿洲人視角出發,則根本不是問題!

  ◆康熙為何立太子、再廢太子?中國式的嫡長子繼承制為何在大清無法推行?而大清又是如何最後形成獨特的權利繼承制度?

  ◆為何大清沒有漢人朝廷的后戚干政?孝莊太后聯合皇叔執政的滿清模式,如何在慈禧再度上演?

  ◆滿洲人為什麼能建立囊括漢人、蒙古人、回回、西藏人在內的龐大多元民族帝國?多元文化政策起到了什麼作用?

  ◆漢人建立的王朝嚴厲禁止皇族參與國事,為何大清卻採取完全相反的策略,而且把公主的蒙古駙額也納入?

  ◆中國式王朝只有一座都城,而滿清皇帝(大汗)為何在熱河、紫禁城和郊區花園裡移動辦公?

  ◆為何與宗室、旗務和內亞軍務有關的文件只能以滿文書寫?滿文史料只是漢文的簡單抄錄,還是隱藏著不為中國文官系統的官僚們所不知道的秘密?

  「清統治者從來沒有放棄他們的滿洲認同。當政治上有利的時候,他們就採用漢人的習俗;當無助於他們實現政治目標時,他們就拒絕這些習俗。」──羅友枝 | 本書作者

  傳統歷史教育中的中國史,都是採用以「漢族」為主體,將中國歷史視為朝代興衰更迭的過程。事實上,「清」之所以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原因正在於「它並不是漢人的王朝」。滿洲人的統治在許多政策上都與中國王朝完全相異,這些「滿洲的統治特色」才是大清帝國之所以成就的關鍵。本書描述和分析了大清滿洲宮廷,除了服飾、語言、文化政策等鮮明的滿洲風情外,也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清廷內部的權利體系和組織運作,指出滿洲統治者在哪些地方承襲了中國王朝制度,哪些地方強烈捍衛自己原本的政治制度,又在哪些地方進行折衷和變通,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化自己作為少數族群如何對多數漢人族群加以統治。

  把大清視為古代中國邁向近代國家的一個階段的觀點,是中華民族主義的奇特思想,不符合大清統治者的真實樣貌。清的統治模式不是民族國家,統治目標也不是建構一個單一民族認同,而是允許多元文化在一個鬆散的帝國之內共存。清的統治之所以成功,關鍵是針對帝國之內亞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採取富有彈性的不同文化政策的能力。只有重新用滿洲統治者的視角瞭解「清」,才能理解「中國」為何是現在的樣貌。



目錄
插圖目錄
表格目錄
銘謝
緒論

第一部分 清宮廷的物質文化

第一章 宮廷社會
1.1 多個都城:北京、奉天、承德和皇家山莊
1.2 北京的構成: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
1.3 季節性遷居
1.4 清的文化政策

第二部分 清宮廷的社會結構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與皇室宗親
2.1 旗人
.滿洲貴族 .蒙古貴族 .漢軍
2.2 愛新覺羅
2.3 皇室王公
.爵位制度的演變 .功績與皇恩:世襲的形式、考封爵位
2.4 皇家侍衛
2.5 愛新覺羅氏的衰落
2.6 貴族集團的限縮

第三章 家族政治
3.1 清初的親王政治
.父位子承的勝利 .王公和八旗 .秘密建儲 .王莊 .恩封
3.2 宗室的分割
3.3 皇帝的兒子
.儀式參加者 .皇權保衛者 .朝廷重臣

第四章 皇家女性
4.1清廷的婚姻政策
4.2 皇后與妃子
.母親的身份 .遺孀的身份和攝政 .孝道 .無生育且被遺忘的妃子 .死亡和財產權
皇帝的女兒
.爵位 .婚姻 .行禮 .婚姻禮儀 .皇室繼承權 .皇室所有權
4.3 結論

第五章 宮庭裡的奴僕
5.1 宮廷人員
.太監 .包衣 .官奴「辛者庫」 .旗奴 .安達 .藝術家和工匠
5.2 內務府:管理宮廷人員的官僚機構
5.3 宮廷外的太監
5.4 太監對宮廷安全與秩序的顛覆


第三部分 清宮廷的祭祀禮儀

第六章 異族統治者對中國儒家禮儀的實踐
6.1 國家禮儀
6.2 統治原則
.登基 .孝與國家祭祀
6.3 禮儀與皇帝特權
6.4 皇帝派人致祭
6.5 祈雨

第七章 滿洲宮廷內的薩滿教和藏傳佛教
7.1 薩滿教
.皇家儀式 .堂子祭禮 .宮廷祭禮 .薩滿教的典禮 .薩滿教與國家建構
7.2 藏傳佛教
.轉世世系 .西藏 .清廷的保護 .清廷對藏傳佛教的管理 .「喇嘛—保護者」關係的變化

第八章 滿洲宮廷內的私人禮儀
8.1 私人禮儀和公共禮儀
8.2 儀式日程
8.3 宮廷的資助
8.4 生命週期中的儀式
.生日 .婚姻 .另立門戶 .疾病 .葬禮
8.5家庭祭祖
8.6 陵制
8.7 儀式參與者

結語
附錄一 清皇帝和皇室祖先表
附錄二 皇室王公爵位表
註釋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友枝
  美國哈佛大學遠東歷史與語言組博士、匹茲堡大學中國史特聘教授榮退,專長為清史研究。1996年就任美國亞洲學會主席時發表的演說:〈清代再思: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被視為「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學派確立的宣言,對何炳棣的“漢化”說提出質疑。她從“滿洲”中心觀出發,認為清朝能夠成功統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並非“漢化”或“中國化”,而是清朝統治者保持了國語騎射等“滿洲”認同,並利用與亞洲內陸非漢民族之間的文化聯繫,用不同的方式統治一個包括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漢族等的多民族帝國。她強調“清帝國”與“中國”並非同義詞,而是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中華民族不過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並提出要重新審視清史。 何炳棣隨即撰文回應,指出羅友枝在漢化和滿族與非漢民族關係之間構建了一個錯誤的二分法,認為強調滿族對於漢族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的認同無需排斥對其他形式的認同。他通過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漢化過程的考察,指出漢化是一個漫長、複雜、持續的進程,非漢民族的漢化擴充了漢文明的內涵,而滿族對創造一個多民族帝國作出了傑出貢獻。何炳棣的出發點在於論證滿族建立的是一個“中國”的王朝,直接抨擊了羅友枝的“超越中國”帝國模式。而二人在觀點上的針鋒相對,被美國清史學界稱之為一場著名的論辯,美國學界在此基礎上引發了諸多命題的討論,構建成“新清史”寬泛的研究領域。正如歐立德(Mark Elliott)所言:“新清史”鼓動了包括“認同”、“民族主義”、“帝國”等學術討論。近年,又將“想像的共同體”、“被發明的傳統”、“地體”與“國族目的論”等所有質疑民族國家之自然性質的概念,都納入“新清史”關注的題材。此外,“新清史”也接受“族群”與“異己”的新概念,將已往認同的“事實”部分問題化等等。

譯者簡介
周衛平(女)
  1973年生於新疆伊寧,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邊疆學、新疆歷史與現狀研究。代表作有:《清代新疆官制邊吏研究》、《中國新疆的治理》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