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康熙14年立為皇太子, 47年及51年兩度被廢。後為避其弟雍正諱,改名允礽。
胤礽滿文作In Ceng,允礽則作Yôn Ceng。莊吉發教授以為礽字,「必須對照滿文,始能正確的讀出」其音,即ceng。見〈滿文史料與雍正朝的歷史研究‧摘要〉,《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 及同論文集,頁242; 全文又見《清史論集》(20)。
我原來認為「礽」的漢字音應讀作réng,不讀作ceng,原因有二:[1]
1.滿人入關前即開始漢化,入關後漢化更日漸加深。胤礽之名是先有漢文,復有滿文。從康熙其他皇子之名首字皆按胤字、次字皆以「示」字(礻)偏旁排輩可知,如皇長子名胤禔、皇四子名胤禛、皇十四子名胤禎等等。若先有滿文之ceng,則大可直接用成、承、誠等字對音,而不致滿漢文讀音不一。
2.胤礽的滿文對音所以不寫作 reng 是因為滿洲人不能發字首的r,否則必得寫作ereng,以利發音,俄羅斯之寫作oros即其例也,故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字音、字形相近的ceng代替。
雖然這兩點觀察,即名字先有漢文及滿文字母r的字首讀音,基本上並不錯誤,但翻檢《康熙字典》的藍本,即明朝張自烈的《正字通》和梅膺柞的《字彙》兩書都將「礽」讀作「成」。《正字通》云:「舊註音成。福也、就也。一說礽當讀曰仍」(午集下,示部,26a/頁759);《字彙》云:「時征切,音成。福也,又就也」(午集示部,83a/頁326)。《正字通》與《字彙》皆編撰於明末,可知「成」乃《康熙字典》55年編成前之異讀。康熙為了統一讀音,沒有把當時認為不規範的讀音「成」收入字典之內,「仍」的讀音自《康熙字典》後乃定於一尊。
《正字通》
《字彙》
胤礽生於康熙13年,早於《康熙字典》編成前,故胤礽名字的「礽」字仍保有明末清初時的流行讀音「成」,並正確反映於其滿文讀音中。
[1] 2016年8月16「中正大學滿洲研」網。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甘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