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知己知彼:韓國網上有關台灣滿文教研報導





下面是2013年韓國網上報導有關台灣滿洲教研較具代表性的學者三人:莊吉發、甘德星、張華克。







대만 (중화민국) 台灣(中華民國)

대만의 만주족 후의는 다 만주어를 말할 수 없다. 이제 국립정치대학 민족학계 겸임교수 장길발莊吉發(좡지파)씨가 정치대, 대만대에서 만주어 과정을 열어, 여러 만주어 책도 출판하였다.

2004년부터, 국립중정대학 역사학계의 감덕성甘德星(간더싱) 교수님도 만주어 과정을 열었다.
[2004年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的甘德星教授也開設了滿洲語課程]


2005년 1월, 대만 문사철출판사는 장화극張華克(장화커)씨가 주석한 <청문지요淸文指要>을 재출판하였다.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編譯)

第九屆國際清史研討會綜述





第九屆國際清史研討會綜述

任萬平



第九屆國際清史研討會於2000年8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共同主辦,故宮博物院承辦。參加會議的正式代表160人,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博物館、檔案館,以及美國、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高校,其中還有旅英、旅美的中國學者。此外,中、外學者20余人列席了會議。此次研討會的範圍較以往更為廣泛。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150篇。會議先後進行了主題發言、大會發言和小組發言,氣氛熱烈。前輩學長學養深厚,立論高遠;眾多後學各抒己見,虛心向學。會議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拓展到文博、檔案、園林等領域,出現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新趨向。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可以成為今後清史研究的努力方向。

本屆會議反映了近年來清史研究的豐碩成果,大家就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一、滿族何以能由關外的弱小民族而把握了明清之際的歷史走向並進而主宰華夏大地。與會專家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基本達成共識,認為這是多元因素綜合導引的結果,而其中滿族精神的凝聚力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戴逸的專題發言《滿族興起的精神力量》,對滿族最終能夠取得全國的統一作了高屋建瓴的論述。認為滿族的騎射尚武的精神、民族凝聚的精神、團結包容的精神、學習先進的精神是滿族以偏居一隅的弱小民族得以征服中原明王朝的力量源泉。

二、有關“康乾盛世”的討論。圍繞“康乾盛世”,歧見甚多。很多學者認定康乾盛世是封建文明的鼎盛時期,應予充分肯定;一些學者對比近代西方工業文明迅猛快捷的發展,認為盛世之說過於勉強。周遠廉的《乾隆朝“大清全盛之勢”》、李治亭的《康乾盛世的文化特徵》與馬大正的《尋找18世紀中國的新視點——“康乾盛世”光環下的陰影》成為以上兩種論點的代表。周遠廉從經濟的角度,即乾隆朝多次普免錢糧的歷史史實認定其為全盛之世。李治亭以文化發達與否作為衡量社會發達與否的指數,指出康乾盛世的文化具有三大特徵。馬大正則從清代邊疆史研究的角度對“康乾盛世”進行了反思。他認為,清統治者的治邊思想是以維持邊疆地區的落後狀態來求得邊疆地區的穩定,清朝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體制與政策宜作二點論分析,清朝統治者對邊疆、疆域等有關世界大勢缺乏認識,甚至無知。文章最後援引戴逸的論述作為結論:“18世紀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正滑向衰世淒涼。可當時中國沒有人能夠認識到這一歷史真相,只有歲月推移,迷霧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瘡才逐漸暴露,歷史的悲劇只有在悲劇造成以後很多時間,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

三、清朝出現的奢靡社會風氣和道德觀念變化具有鏡鑒作用。李景屏的《清前期社會風氣的變化及影響》及鈔曉鴻的《清人的“奢靡”觀念及其得失》論及於此。李景屏闡述道:“奢靡風氣的形成,使得社會財富流向消費領域的趨勢愈發嚴重。”“對奢靡生活方式的追逐必然造成道德滑坡、拜金主義氾濫、吏治腐敗、社會犯罪嚴重、經濟停滯、中西差距的擴大。因而當西方列強的炮艦政策咄咄逼來的時期,大清帝國已經難以招架。”鈔曉鴻則認為,應以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為准,作為正常消費與奢靡的區分標準。

四、清史與文博藝術研究交互融合,互相闡發。與會者提交的論文中有不少涉及清代藝術問題,範圍相當廣泛,論題頗多新意,拓展了清史研究的領域。這是一個應該積極肯定的研究方向。單國強的《王鑒應屬“虞山派”》一文,從王鑒的畫學道路、師承範圍、筆墨風格等方面闡述了王鑒對於清初畫壇的影響,並澄清了王鑒的流派歸屬。聶崇正的《故宮倦勤齋天頂畫與全景畫探究》則把繪畫藝術置於宮廷這一特定的環境空間進行研究,對繪畫風格和作者加以考辨,為當時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提供了實例。旅英學者張弘星的《海內外藏兩組晚清宮廷戰爭畫考略》在對畫幅考察的同時,呼籲學界要重視和重新評價晚清宮廷在19世紀的社會與文化變革中的位置。討論會對戲曲、音樂等問題也有所論述,如鄭瑉中的《明清琴文化差異述評》、關嘉祿的《清代京劇的文化特徵》等。劉潞的《〈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考析》一文,以繪畫為依託,研究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問題。蔡毅的《淺析雍正皇帝“禁錮”是促進其官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從雍正朝的銅荒引發政府出臺“禁銅令”論起,分析了禁銅政策是直接影響雍正朝官窯瓷器發達的因素之一。以上兩文是文獻與文物綜合研究的良好範例。

五、有關清代學術思想的討論。汪學群的《關於清前期學術的幾次論爭》綜述為理學與心學之爭、漢學與宋學之爭、中學與西學之爭。美國司徒琳(Lynn Struve)的《明清之際“回憶錄”的比較分析》,在對回憶錄作者的社會階層、性別與年齡區間,自我表現與情感暴露,回憶與敍述模式的比較基礎上,探討了中國與英美“回憶錄”文學之間的差異。朱東安的《清儒漢宋之爭與曾國藩集團的思想基礎》則分析了湖南士人由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和地理條件,形成其在清代漢、宋之爭中的特殊性。

六、關於雍正帝即位合法與否問題。歧義產生在清聖祖的遺詔上,學術界一直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中國臺灣李學智提交的《關於清聖祖滿漢遺詔的一些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熱烈討論。大家對文章中列舉的新發現的檔案材料進行了鑒定辨偽工作,對滿文讀音有不同的意見。先生強調本文的寫作目的在於為雍正帝篡立之說提供一些新的補充。

七、關於歷史人物評價問題。張玉興的《論歷史上滿族與“二臣”》一文引起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學者們普遍認為此文立論高遠。周京南的《晚清新政時期袁世凱興學育才的構想及舉措》一文,對袁世凱在晚清教育改革方面的評價問題有新的認識。

對重大歷史理論問題,會議上的研討收穫亦豐。對明清之際的中國社會走向,朱誠如的《明清之際的歷史走向》作了精闢論述,指出明清之際的中國存在四股政治勢力,這些政治勢力的衰亡與勝利都存在著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天下大亂的時代,誰抓住了機遇,誰就會贏得勝利。高翔的《論清代前期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趨勢》首先界定了“近代化”的基本概念,即主要指以資本主義和人文思潮為標誌的社會變革。清前期是中國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發達的時期,特別是東南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在清前期近兩百年的歷史中,中國文化完成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歷史性變革,這就是比較徹底地結束了宋明理學在知識界獨尊地位,知識階層的社會觀念隨之出現了明顯的多元化趨勢。郭成康的《也談滿族漢化》,從新的視角把滿族從單純受動的一方移位為積極主動的角色,討論她如何自覺地、清醒地抵拒漢文化的包融和侵蝕,如何處心積慮地裁量、陶鑄、重塑、支配著漢文化,從而使滿漢文化的交流和衝突最終達到一個新的層面、新的內涵的融合。

中外關係與中西文化交流也是此次會議的一個議題。其中既有綜論,也有個案研究。哈薩克斯坦哈菲佐娃(Klara Khafizova)的《清王朝與哈薩克汗國的文化對話》從儒家文化、喇嘛教、民間文學、服飾與器物、飲食文化、中醫藥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個案研究有徐凱的《清使阿克敦的朝鮮采風》、吳伯婭的《蔣友仁與中西文化交流》、王曉秋的《晚清傅雲龍的海外遊歷和外國研究》等。中外關係研究中,運用檔案為第一手資料是其特點,以秦國經的《清季中國與新加坡關係叢談》為代表。馮佐哲的《乍浦港與清代中日貿易、文化交流》、中國臺灣學者湯熙勇的《清代中國與朝鮮的海難救助政策及其意函》、韓國學者李奎泰的《析論清末朝中關係與李鴻章》、日本學者曾煥棋的《明清時代琉球冊封使渡海之艱辛》等,對中外關係問題從不同的國別角度作了論述。

此次會議對清代的經濟問題也有涉及,如日本學者松浦章的《清代江南內河之水運》、張小林的《清代北京地區鋪面房房契所反映的幾個問題》等。

向大會提交的還有關於文獻典籍、工藝與科技製作、宗教問題等方面的論文,亦頗多新意。也有從具體檔案出發對一些案例進行透析的文章,使一些問題的立論更加確鑿。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成立75周年。由故宮承辦此次國際清史研討會,表現了清史界和文博界要求互相學習、互相結合的願望。歷史研究與文物、檔案、遺址、文獻的研究應該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借用“文史相通”的說法來說明二者的關係是十分貼切的。現代科學的發展證明,新的重大的科學發現,常常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因此,可以說本次會議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次方法論的嘗試。正是基於這一想法,故宮博物院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為配合本次會議,聯合舉辦了以清代紀實性繪畫為主要展品的《清代歷史圖像展》,其中如《康熙南巡圖》卷、《避暑山莊圖》軸、《萬樹園賜宴圖》橫幅、《光緒大婚圖》冊、清末軍隊演練圖等,均是觀眾難得一見的清代宮廷繪畫的巨幅精品。學者們在會上研討的一些問題,有的在這些藝術作品中可以找到有力的印證。




《故宮博物院院刊》(京)2000年06期第87~88頁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第九屆國際清史研討會



第九屆國際清史研討會暨故宮博物院建院七十五週年紀念

北京‧2000.8.22-25



 
「第九屆國際清史研討會暨故宮博物院建院七十五週年紀念」,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聯合舉辦,於 2000 年 8 月 22 至 25日,於北京和敬府賓館 (原段祺瑞政府辦公處)舉行。

本屆會議由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大學歷史系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五單位聯合主辦。參加會議的代表共160人,分別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和地區。研討會共 3 天,發表論文 150 餘篇,議題分別為「清初政治與制度」、「清代教育制度及其他」、「康雍時期政治與制度」、「清代經濟」、「清初社會風氣」、「清代繪畫藝術」、「思想學術對清中晚期社會的影響」等。

會後將由組委會選編入故宮博物院主編的《明清論叢》第二輯,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茲將論文發表人及題目臚列於下:



▇ 第一組 召集人:王希隆
◎ 議 題:清初政治與制度
⊙主持人:王希隆、閻崇年 記錄人:祁美琴
朱誠如 明清之際的歷史走向
王冬芳 建州左衛初址「會寧」質疑
支運亭 復原瀋陽故宮大政殿地面所想到的
嚴 勇 清入關前服飾制度的建立
王戎笙 「奉天玉詔」銅牌真偽之辨
王思治 清承明制說內閣
閻崇年 順治繼位之謎新解
宋永吉 清宮寶座與皇權
胡建中 清代皇家兵器特色

◎議 題:清代教育制度及其他
⊙主持人:屈六生、張玉興 記錄人:于慶祥
楊 珍 康熙帝教子論析
陸成蘭 關於清代太子宮─毓慶宮
劉 盛 清代帝師述論
屈六生 清末新政中之旗學教育
周京南 晚清新政時期袁世凱興學育才的構想及舉措
張玉興 論歷史上滿族與「二臣」
王希隆 清代伊犁將軍述略
任萬平 乾隆朝玉冊衍生現象
祁美琴 內務府高氏家族考

◎議 題:康雍時期政治與制度
⊙主持人:謝景芳、苑洪琪 記錄人:嚴 勇
謝景芳 批判的情感與情感的批判─楊光先與清初「歷案」的再評價
惲麗梅 康熙帝公主下嫁與噶爾丹之戰
張淑賢 康熙時期蘇州織造局及其織造的興敗述略
李學智 關於清聖祖滿漢遺詔的一些問題
韋慶遠 論雍正其人苑洪琪 清代太廟神主考
宗鳳英 試論清代補服
關雪玲 清代合符述要

▇第二組 召集人:李世愉
◎議 題:地方政治
⊙主持人:郭潤濤、張 研 記錄人:毛必揚
胡忠良 雍正中期江南案之透析
盧 經 尹壯圖上疏與乾嘉之際吏治
方 彪 試論清代北京地方行政機關的多元化設置
郭潤濤 清代地方政府中的私人體系
張 研 試論清中後期中國基層社會組織的縱橫依賴及相互關係
王 笛 晚清街頭文化、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
卞鳳奎 清末(1895-1911 年)臺灣赴華南之移民

◎議 題:科舉制度、文獻典籍
⊙主持人:李世愉、李國榮 記錄人:王  笛
張 杰 試論清代科第世家的社會影響─以安徽桐城張氏為例
李世愉 科舉制度與清代文化
李國榮 清代科場夾帶作弊防懲研究
李士娟 滿族文化的精華─滿文典籍
李 歡 《五譯合壁集要》編纂考述
李國強 《二希堂文集》的作者及版本
彭 德 官修農書《授時通考》
佟永功 對清末至民國年間呼倫貝爾地方公文中使用滿文情況的考察

◎議 題:清代經濟
⊙主持人:姜 濤、劉鳳雲 記錄人:盧 經
張小林 清代北京城區鋪面房房契所反映的幾個問題
劉鳳雲 清代官僚與城市私家園林的興衰
松浦章 清代江南內河之水運
湯開建 從葡萄牙東渡塔檔案館所藏澳門漢文檔案看清代澳門城市商業的發展
蔡 毅 淺析雍正皇帝「禁銅」是促進其官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毛必揚 乾隆末期黑龍江將軍勒索布特哈貢貂人案件
姜 濤 「免糧三年」不是太平天國的口號

▇第三組 召集人:李治亭
◎議 題:康乾盛世
⊙主持人:李治亭、馬大正 記錄人:楊海英
李治亭 康乾盛世的文化特徵
王日根 論康熙朝文化政策的理學基礎
周遠廉 乾隆朝 「大清全盛之勢」
馬大正 尋找十八世紀中國的新點─「康乾盛世」光環下的陰影
盧鐘鋒 由傳統走向啟蒙─論 18 世紀中國文化的發展
高 翔 雍乾時期的政治觀念
劉 潞 《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考析
李繼賢 清康雍乾瓷器的造型藝術
林 舒 康雍兩朝的名臣蔣廷錫─兼論蔣廷錫非宮廷畫家
阮衛平 乾隆時期的織繡畫

◎議 題:清初社會風氣
⊙主持人:郭成康、司徒琳 記錄人:王日根
趙雲田 略論清前期文化的時代精神
司徒琳 明清之際「回憶錄」的比較分析
李景屏 清前期社會風氣的變化及其影響
汪學群 關於清前期學術的論爭
余同元 論明末清初的社會震盪與文化變奏
趙 展 探討滿族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
楊海英 清初「故國之思」文化現象解讀
郭成康 也談滿族漢化
武才娃 清前期經世致用的道德觀

◎議 題:清代繪畫藝術
⊙主持人:單國強、張弘星 記錄人:余同元
單國強 王鑒應屬「虞山派」
聶崇正 故宮倦勤齋天頂畫與全景畫探究
楊丹霞 乾隆帝繪畫概述
李 湜 《石渠寶笈》、《秘殿珠林》藏女性畫家陳書的作品
翁連溪 清代宮廷內府版畫刊刻述略
廖曉晴 清代碑學的崛起及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張弘星 海內外藏兩組晚清宮廷戰爭畫考略

▇第四組 召集人:房德鄰
◎議 題:思想學術對清中晚期社會的影響
⊙主持人:房德鄰、馬寶珠 記錄人:曹連明
黃愛平 18 世紀中國社會知識界對婦女問題的關注
趙 宏 論唐英《陶冶圖說》的工藝文化觀
暴鴻昌 紀曉嵐學術思想探析
房德鄰 西學東漸與經學的終結
喻大華 《勸學篇》與晚清儒學復學活動的失敗
王俊義 龔自珍與晚清思想解放
朱東安 清儒漢宋之爭與曾國藩集團的思想基礎
李 帆 劉師培論清代學術
羅檢秋 經世學風與清末學術─以古文家為中心
梁景和 清末國民意識與文藝啟蒙
馬寶珠 論晚清思想文化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

◎議 題:文學戲曲
⊙主持人:關嘉祿、徐 江 記錄人:喻大華
徐 江 吳梅村「清初詩壇盟主」說新論
黃卓越 錢謙益明詩史撰評中的排異性成分考析
曹連明 從麟慶及先世看滿漢文化融合及漢文化對滿族的影響
岑大利 從清代竹枝詞看京城的文化時尚
王政堯 清代「關羽崇拜」與「關戲」的發展
關嘉祿 清代京劇的文化特徵
鄭峯中 明清宮廷琴文化差異述評

◎議 題:修書收藏等文化活動
⊙主持人:黃興濤、呂 堅 記錄人:李 帆
黃興濤 論清末十年王國維傳播西學的活動
呂 堅 評述乾隆時期的禁書活動
朱賽虹 清代盛期皇家藏書的規模、類型及其功用
張廣文 乾隆時期宮廷對藏墨的整理
齊秀梅 清代坊刻述略
白皛 清代宮廷的重要藏書之地─古董房
向 斯 清代皇帝寫經(佛經)考述
何 芳 從清宮藏品意義與來源看中國古代文化的本質特徵

▇第五組 召集人:趙世瑜
◎議 題:民間宗教信仰 工藝
⊙主持人:莊吉發、趙世瑜 記錄人:王子林
莊吉發 清朝政府的文化政策與民間教門的取締
李尚英 試論清代的離卦教
趙世瑜 鄧慶平 魯班會:清至民國初北京的祭祀組織與行業組織
楊念群 邊界的重設:從「采生折割」到清末「反教話語」看中國醫療空間的轉變
張永江 試論清代的流人社會
王健華 雍正朝官窖祭器
張 瓊 故宮藏「白地織金胡桃紋錦」是一件回回錦
高大偉、劉 瑗 頤和園磚雕藝術研究
劉 偉 論晚清官窯瓷器和晚清帝后生活

◎議 題:民俗
⊙主持人:佟 悅、楊英杰 記錄人:楊念群
韓世明 滿族入關前家庭形態研究
佟 悅 清朝入關前皇室貴族的婚嫁禮俗
郭松義 清代婦女的守節和再嫁
楊英杰 清代滿族祭天祭祖風俗源流考述
鈔曉鴻 清人的「奢靡」的觀念及其得失
胡德生 清代祥瑞與祥瑞名物簡介
董健麗 論明清葫蘆器
李 旻 清代滿族文化對北京民俗文化的貢獻

◎議 題:民族 宗教
⊙主持人:王家鵬、甘德星 記錄人:張永江
王鍾翰 關於中國民族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任桂淳 對清末滿漢關係的考察─1899 年荊州駐防滿州八旗兵毆打漢人官僚之事件為中心
章宏偉 民族融合與清代龍的文化意蘊
甘德星 清代喇嘛教之奠基者:烏祿打兒罕囊素喇嘛
王家鵬 金瓶掣簽之策成因與乾隆治理西藏方略
王子林 乾隆時期宮中唐卡制作與陳設考
王耀工 漢譯《造像量度經》研究

▇第六組 召集人:徐 凱
◎議 題:與亞洲各國關係
⊙主持人:湯熙勇、徐 凱 記錄人:王 劍
曾煥棋 明清時代琉球冊封使渡海之艱辛
芮 謙 從故宮博物院藏琉球國所貢文物談中琉文化交流
湯熙勇 清代中國與朝鮮的海難救助政策及其意涵
李奎泰 析論清末朝中關係與李鴻章
徐 凱 清使阿克敦的朝鮮采風
馮佐哲 乍浦港與清代中日貿易、文化交流
秦國經 清季中國與新加坡關係檔案叢談
胡 凡 論清聖祖倡導學術及其影響

◎議 題:與歐洲各國關係
⊙主持人:王曉秋、徐藝圃 記錄人:郭衛東
姜守鵬 17-18 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
王 劍 李祖白之死─兼論清初中西文化衝突
郭衛東 英國與澳門:以鴉片戰爭之前的歷史為考察時段
吳伯婭 蔣友仁與中西文化交流
王曉秋 晚清傅元龍的海外遊歷和外國研究
徐藝圃 清末德國殖民者占領下的青島─兼述震旦公學的抗德鬥爭
郭福祥 故宮藏太陽儀─兼談哥白尼學說在中國的傳播

◎議 題:科技製作
⊙主持人:鄒愛蓮、張 榮 記錄人:郭福祥
朱家溍 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
鄒愛蓮 從清宮輿圖的形成看清朝歷史的興衰
王 會 康熙朝數學儀器概述
張 榮 清宮玻璃廠與康雍朝玻璃製造
張楠平 蘇頌水鐘與法國滾球壓力鐘
毛憲民 珠算史實與清宮算盤特點述略
劉寶建 清宮栽絨毯及其應用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康熙滿文遺詔新探:台己本





康熙滿文遺詔新本?
這是2008年李學智先生於北京第9屆國際清史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提要,對研究康熙的滿漢文遺詔或有助益。(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附記)
───────────────────



關於清聖祖滿漢遺詔的一些問題


李學智
台灣 台北 中央研究院

        清世宗雍正帝之入承大統,是否合法?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聖祖賓天時起,在現存和知見的史料裡,就存在著雍正帝系合法繼統,與矯詔擅立篡奪弄權兩種不同的疑問。近幾十年來許多清史專家學者們,似乎都認為雍正帝之繼承帝位,並非如實錄等官修史書所說的「合法繼承」,似乎是雍親王勾結隆科多矯詔擅立的。但就筆者所知見的史料中,假設說:雍正帝系合法繼承大統,或是,「矯詔擅主,偽造遺詔」,似乎都無確切的史證。即是聖祖的遺詔,是真是偽,仍然不甚清楚。雖然大陸清史學專家王鍾翰教授,在他的大著中,都曾或多或少的考證過現存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滿漢文聖祖遺詔的問題。可是大陸學者似乎並未見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庋藏原清內閣大庫檔案的「正文本漢文聖祖遺詔」。因為此一漢文遺詔,書寫的日期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而且鈐有「皇帝之寶han i boobai」璽印,顯然是對外公布的正式遺詔。



京甲本

        可是在此遺詔末尾日期之下,又有半邊「皇帝之寶」璽印(只有漢文部分)。顯然是一「騎縫」印璽之一半。從清代一般公文之形式看,現存歷史語言研究所之「漢文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遺詔」,其文之後,似尚有「滿文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遺詔」部分。

      經過我們數年之整理史語所之「清代內閣大庫」殘檔中,又尋獲此一遺詔之「滿文部分」。長寬均與漢文遺詔相等,只是遺詔上並無漢文遺詔之騎縫印璽,且是木刻的印刷黃紙本。由於史語所購置內閣大庫殘檔時,所中缺少認識滿蒙文之人員,所以整理檔案時,曾將「滿文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遺詔」,像一般處裡廢紙似的,將它揉成一個大紙球,經我們仔細小心的將紙球解開,鋪手拼湊,雖大致完好,但也有部分文字殘缺。不過經我們按照漢文遺詔之文句,勉強地湊成完整之滿文遺詔全文。


       另外數年前學智又購買到另外一冊「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遺詔」部分,與現存各處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遺詔」滿文遺詔之文記載不同,此次我們將以上各種滿漢遺詔之不同處,一一加以論證。希能對雍正帝繼統之疑問有所補正焉。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詹佩諭謄錄)

──────────
延伸閱讀:
1.沈陽遼寧省檔案館新館展示的滿、漢、蒙三體康熙遺詔
2.雍正沒有奪嫡新証
3.新清史理論之盲點:大清即中國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滿語詞源及文化研究




作者:長山
裝訂/頁數:平裝/195頁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2015/01/01
ISBN13:9787509769928
人民幣定價:79.00元

本書以《御製清文鑒》《五體清文鑒》《清文總匯》《新滿漢詞典》等滿文辭書及清代滿文典籍為語料來源,運用歷史比較法和詞源解釋法,在前人豐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滿語詞語進行詞源研究,通過系統分析、比較和詞源解釋,鑒別滿語中借用成分的同時,還進行滿語固有詞的詞源解釋,揭示滿族歷史文化的一些現象。在具體研究中,本書重點關注固有詞詞源及其語義演變研究、借詞鑒別及其特點研究。本書不僅為滿語詞匯研究的重要參考書,而且對滿族的歷史文化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目錄:
“滿—通古斯語言文化研究文庫”總序/1
序/1
緒 論/1
第一章 政治制度詞詞源考證/12
  第一節 族稱manju詞源考證/12
  第二節 滿語irgen詞源考證/21
  第三節 滿語gurun詞源考證/27
  第四節 滿語doron詞源考證/33
第二章 方位詞詞源考證/38
  第一節 滿語書面語dergi和wargi詞源考證/38
  第二節 滿語口語dergi和vergi詞源考證/48
  第三節 方位詞綴-si來源考證/53
  第四節 方位詞綴-la/-le/-lo來源考證/59
  第五節 方位詞的語法化/66
第三章 語法化與動詞詞綴來源考證/71
  第一節 動詞bi的語法化及現在—將來時詞綴/71
  第二節 動詞aku的語法化及動詞否定詞綴/77
  第三節 動詞jimbi和genembi的語法化及動詞體詞綴/82
第四章 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研究/86
  第一節 滿族和蒙古族的歷史接觸/86
  第二節 鑒別蒙古語借詞的方法/89
  第三節 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92
  第四節 滿語中蒙古語借詞的特點/112
第五章 滿語中的漢語借詞研究/121
  第一節 滿族和漢族的歷史接觸/121
  第二節 滿語中漢語借詞的分佈/125
  第三節 滿語中漢語借詞的特點/142
第六章 滿語中的梵語借詞研究/158
第七章 滿語文對東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影響/164
  第一節 清代滿語文教育與東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164
  第二節 蒙古語中的滿語借詞/169
  第三節 蒙古文中的滿文因素/182
參考文獻/188
後 記/196


──────────────
作者簡介:
長山,博士,黑龍江大學滿語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少數民族語言學研究。在《滿語研究》《民族語文》《黑龍江民族叢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數篇。承擔省部級科研專案多項。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雍正皇帝與迦陵禪師-從迦陵禪師和大覺寺看雍正皇帝與佛教






王松、宣立品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年1月 
9787540221287
¥32.00


王松、宣立品編寫的《雍正皇帝與迦陵禪師-從迦陵禪師和大覺寺看雍正皇帝與佛教》是大覺寺根據其寺藏資料,以雍正皇帝與迦陵禪師的關係為物件的研究性著作。大覺寺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皇家寺廟,與康、雍、乾三代皇帝淵源頗深。尤其是雍正皇帝與本寺住持迦陵的密切的往來關係,使這段歷史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本書研究的便是雍正皇帝、大覺寺、迦陵禪師三者的關係。本書內容豐富,資料論證比較充分,採用多樣的大覺寺自藏的文獻資料,真實可靠。在寫作方法上,採取了分頭並敘的模式,將雍正皇帝、大覺寺、迦陵禪師分別進行研究。這都對清史和佛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雍正皇帝與三座寺院的因緣
一、雍正皇帝與柏林寺
二、雍正皇帝與大覺寺
(一)雍正修繕大覺寺的原因
(二)雍正皇帝御制詩與大覺寺
(三)雍正對大覺寺影響的延伸
三、雍正皇帝與少林寺
第二章 雍正皇帝與臣子、僧人在禪機釋理方面的交往
一、雍正與福彭
二、雍正與超盛
第三章 雍正皇帝的《御選語錄》《揀魔辨異錄》及佛學思想
一、雍正皇帝與《御選語錄》
二、雍正皇帝與《揀魔辨異錄》
三、雍正皇帝與《龍藏》
第四章 與雍正皇帝結識之前的迦陵禪師
一、迦陵禪師的出生
二、毗盧寺剃髮出家
三、承繼臨濟宗衣缽
第五章 迦陵禪師與雍正皇帝的相遇
一、初入京師柏林寺
二、大千佛寺——演法六年
三、雍親王府內——參禪論道
第六章 迦陵禪師與雍正皇帝的相識相知
一、入主柏林寺方丈
二、于法林寺、柏林寺編纂《宗鑒法林》
三、刊刻《集雲百問》以祝康熙帝萬壽
四、杭州理安寺的修繕機緣
五、住持杭州理安寺方丈
六、編纂《宗鑒語要》與《宗鑒指要》
七、入主京西大覺寺方丈‘
八、編纂《是名正句》《雜毒海》
第七章 迦陵禪師的衣缽傳人——佛泉和尚
第八章 大覺寺叢林清規之“禁止"清規
一、何為“叢林清規”
二、大覺寺現藏的與“叢林清規”相關的文物
(一)“清規”琉璃磚
(二)契約文書檔案《叢林規約禁止清規》及《禪堂規條》
(三)清代木刻經板
三、清規之“肅眾”與大覺寺叢林清規之“禁止清規”
第九章 迦陵禪師與即位之後的雍正皇帝
一、離開大覺寺,飄然南遊
二、廬山歸宗寺(隱居寺)——圓寂
三、雍正四年十二月初八日上諭
第十章 迦陵禪師圓寂身後種種
一、恩典
二、變臉
第十一章 雍正皇帝和迦陵禪師與清代大藏經
一、雍正皇帝與清代大藏經
二、大覺寺寺存迦陵禪師經板與清代大藏經
第十二章 法脈相續——乾隆十二年重修大覺寺
第十三章 迦陵禪師舍利塔考
一、大覺寺白塔是否為迦陵禪師舍利塔
(一)史料中關於大覺寺白塔的相關記載
(二)考證史料所得結論一大覺寺白塔不是迦陵禪師舍利塔
二、大覺寺白塔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塔
三、迦陵禪師舍利塔到底在哪裡
結語

附錄
一、迦陵禪師生前和身後大事記
二、本書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彙編
1.《中國佛學人名辭典》:“性音”
2.《新續高僧傳四集》卷第二十五:“清杭州理安寺沙門釋性音傳”
3.《法系考證》:“理安性音迦陵禪師《西天七十世南嶽三十七世》”
4.《理安寺志》卷五《禪宗》:“傳臨濟正宗第三十四代第十八次住持迦陵音禪師”傳記
5.《廬山歸宗寺志》暴一:“行官”“塔院”
6.《廬山歸宗寺志》卷一:“迦陵國師傳”
7.  清康熙五十九年《送迦陵禪師安大覺方丈碑記》
8.  清乾隆十二年《御製重修大覺寺碑文》
9.《理安寺志》卷七《著述》:“《迦陵音禪師語錄二十卷》”序
10.《宗鑒法林》凡例
11.《補刻宗鑒法林序》
12.《是名正句》序
13.《雜毒海》迦陵禪師序
14.《集雲堂百問》序
15.《理安寺志》卷五《禪宗》:“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第十三次住持夢庵格禪師”傳記
16.《理安寺志》卷五《禪宗》:“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第十五次住持越鑒徹禪師”傳記
17.《理安寺志》卷五《禪宗》:“傳臨濟正宗第三十四代第二十次住持調梅鼎禪師”傳記
18.《御選語錄》卷十八:《御制後序》
19.《理安寺志》卷一《恩寵》:《雍正四年十二月初八日上諭》



作者簡介:
王松,1981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北京西山大覺寺管理處業務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佛教史、清代政治史,曾發表過《大覺寺大明敕諭碑考證》《乾隆皇帝與大覺寺》《從明代敕諭碑看明代皇室對佛教的護持》等文章。

宣立品,1979年生,本科學歷,在職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史研究生。現為北京西山大覺寺管理處業務部主任、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遼金明清佛教史,曾發表《陽臺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考述》、《清代“迦陵禪師舍利塔”考》、《大覺寺藏清代木刻書板概述》等論文。

────────────────────────────────────────────

前言


世人皆謂雍正信佛,那麼雍正信佛到了什麼程度,恐怕很難說清楚。還有人把雍正信佛歸結為純政治因素,恐怕又與事實不合。人是複雜的,對於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認定,其中可能會摻雜很多不為人知的複雜因素。所以,將雍正信佛的原因和信佛的程度及複雜因素弄清楚,將有助於研究雍正與佛教寺院大覺寺以及迦陵禪師的關係。馮爾康先生有篇論文名為《清世宗的崇佛與用佛》,很好地點明瞭雍正對於佛教的複雜態度和思路。但雍正皇帝究竟崇佛用佛到了什麼程度,就需要做認真研究。又有所謂“大道無形”,大道是最難摸清楚的,但是大道又是最準確的,對我們又是最有啟示的。這個道理,倒挺適合於雍正皇帝與迦陵禪師之間的關係。雍正與迦陵,是大覺寺這座千年寺院裏一個迷夢一樣的話題,迷在這二人皆有非凡而又略顯神秘的經歷,雍正不但是個皇帝,更是個在即位問題上有謎團的皇帝;迦陵不但是個和尚,更是個陪伴過被世人猜度無數的雍正皇帝的禪師。有人將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定性為緣分。我們不能顛倒因果。那麼在研究雍正皇帝和迦陵禪師的關係時,我們不妨將視野放得寬一點,視野越廣,所見則越深,對於事物的把握也會越准。如果我們只是看那麼一兩個孤例,恐怕就會失之於偏頗。所以,當我們多瞭解一下雍正對佛教的整體態度時,比如當瞭解了雍正與章嘉呼土克圖、弘素、超盛、文覺等僧人之間的關係,瞭解了雍正與福彭、張廷玉、鄂爾泰甚至寶親王弘曆之間常常談佛論道,瞭解了雍正與柏林寺、少林寺、淨慈寺等叢林寺院興盛衰敗的聯繫後,我們對雍正與佛教、與迦陵禪師之間的關係可能會有個更清楚的認識。歷史不能再造,亦不能臆度,但歷史文獻中的隻言片語卻能留給我們一定的想像空間。迦陵和尚是清代早期一位著名的禪僧,他青年時便投高陽毗盧寺真一禪師受具戒,後來南遊參禪宗臨濟尊宿杭州理安寺夢庵禪師,因悟性深而超格得授衣拂法印,成為西天七十世南嶽三十七世臨濟正宗第三十四世嗣法傳人。迦陵一生的參學、演法活動範圍很廣,其足跡遍及江南、塞北的一些著名禪寺,先後在京師柏林寺、大千佛寺、塞北法林寺、杭州理安寺、江西歸宗寺和京西大覺寺等寺廟主方丈。迦陵和尚不僅對佛理參悟獨具心得,達到了圓通之境,而且能闡發微妙。他一生著述甚豐,有《宗鑒法林》、《是名正句》、《雜毒海》、《宗鑒語要》、《宗鑒指要》等百餘卷佛教內、外典籍傳世。與同時代的一些高僧大德相比,迦陵和尚的生平有其特殊的遭際,那就是在他56歲的生涯中,在最後的20年裏,遇到了後來當了皇帝的雍親王胤禛。迦陵後半生的命運,便與胤禛緊密相連。一個僧人,一代帝王,本是兩不相干,卻因佛緣而相遇、相知。他們或參究佛理,或密參帷幄,既有知遇之恩,也有負恩之嫌。是福?是禍?似乎無法一言以判。讓我們重新將這段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是非功過,任方家評斷。迦陵禪師與雍正皇帝,一直都是大覺寺清代歷史研究和佛教傳承發展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人物。多年來,大覺寺管理處工作人員就相關領域進行了多次研究探討,並出版了一些研究著作,如《大覺禪寺》《大覺寺藏清刻禪宗典籍八種》;撰寫並發表了一些學術論文,如《雍正皇帝與迦陵和尚》《清代“迦陵禪師舍利塔”考》《大覺寺藏清代木刻書板概述》《從清代大覺寺的興衰看帝王對佛教的影響》等。著述與論文中,對雍正皇帝與佛教、雍正皇帝與大覺寺、雍正皇帝與迦陵禪師等關係,從某一個側面進行過一定深度的探討。但限於文章篇幅和著述的立題,原有成果未能將此段歷史和其深遠影響做深入剖析。如何將這段歷史中發生的歷史事件、人物關係穿插串聯,使人們更為清晰地瞭解其因緣際會,以達到撥雲見日,將本來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是研究撰寫此部論著的緣起。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和經典論著,如《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註冊》《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清史編年》《雍正傳》《選語錄》《清世宗朱批諭旨》《雍正與禪宗》《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乾隆大帝》《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代檔案史料叢編》《二十五史·清史稿》《高僧傳》《華嚴經》《修行本起經》《理安寺志》《廬山歸宗寺志》《中國佛教文化大典》《雍正皇帝與御選語錄》《清代章嘉活佛的地位和影響》等等,所涉圖書及文章很多,不一一列舉。在編纂此書的過程中,筆者重點對幾個學術問題予以深入探討,其中包括:雍正皇帝與柏林寺、大覺寺等寺廟的因緣際遇;雍正皇帝政教合一的圓融統治;大覺寺藏《宗鑒法林》的版本,屬北本,還是南本;大覺寺藏“清規琉璃磚”文物所附載的禪宗發展傳承的文化意義;大覺寺藏《宗鑒語要》《宗鑒指要》,對研究雍正與迦陵密切關係的重要意義;大覺寺藏《集雲百問》緣起的特殊意義;大覺寺藏《雜毒海》之於《四庫未收書籍刊》的補校價值;“迦陵禪師舍利塔”的確切位置。由上述問題的深入剖析,庶幾能從迦陵禪師和大覺寺這一獨特視角切入,進而厘清雍正皇帝與佛教的種種因緣秘義,還歷史一個清白,使閱史者更為心明眼亮。在成書過程中,北京市文物局及大覺寺管理處領導給予了關懷和幫助,靳楓義、齊心等專家給予了鼓勵和指導,在此深深地表達由衷的感謝!此書乃大覺寺管理處研究人員的雕蟲之作,因局限于單一的工作視角,且作者才疏學淺,書中不免多有詞句稚嫩、論述薄淺、自以為是之處,還望讀者諒解並不吝賜教。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盛世背後:乾隆時代的偽稿案研究






作者:劉文鵬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134994
出版日期:2014/06/01
頁數:298
售價:人民幣46 元; NT$ 184 元


內容大鋼
「偽稿」即冒用清代名臣孫嘉淦之名,提出「五不解十大過」的偽奏稿。奏稿中嚴厲抨擊乾隆帝這位盛世天子執政十五年以來的種種缺失。

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當皇帝獲悉此事時,「偽稿」傳播已蔓延十七個省,成為一種「連街上的腳夫都知道的」強大輿論。在皇帝的高壓下,一場長達一年零七個月的追查風暴席捲全國,令人窒息,讓民間百姓不得不想方設法進行逃避,甚至「道路以目」。

其實,「偽稿」的流傳由來已久,它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社會上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內容也在不斷變化。先是借孫嘉淦之名批評朝中權要,主要針對鄂爾泰張廷玉等大臣,乾隆十五年以後,把批評南巡、張廣泗被冤殺的內容加進去,而且還偽冒乾隆的朱批,其內容已經直接指向乾隆帝本人的諸多施政措施。因此,偽稿是一個成於眾手、傳於眾口的傳說。

其次「偽稿」傳播時間長,至少有十四五年的時間。「偽稿」的傳抄、傳播人員大都是下級官員和普通百姓。在偽稿案的追查過程中,乾隆帝的態度一直非常強硬,督促各地督撫嚴厲辦案,並處理了一批辦案不力的官員。同時,它也讓乾隆帝深刻感受到民間所蘊藏的對朝廷統治極為不滿的思想,進而以嚴厲手段對付偽稿傳播者。

現存的偽稿案材料足以讓我們看到皇帝的心態、政府的運作、政治資訊的傳播以及高壓政治下的民眾心態,還有什麼樣的案例能夠以如此豐富的資料,完整地展現一個歷史事件如此多樣化的內涵呢? 《盛世背後(乾隆時代的偽稿案研究)》的作者劉文鵬希望通過梳理皇帝的上諭、大臣的奏摺,特別是檔案中的口供,以圖構建一個偽稿追查的全過程,同時可以捕捉皇帝、大臣、民眾在這場政治運動式的案件追查中的心態,然後對那個階段的歷史做一個反思: 輝煌的乾隆時代的背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盛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五不解十大過」
一、「五不解十大過」
二、孫嘉淦與偽稿的產生
三、乾隆皇帝與他的「盛世」
四、奏摺常規化與政治信息控制危機
五、房鋐攔駕叩閽
第二章 案發
一、皇帝的密諭
二、畿輔地區與山西的清查
三、東線的追查與偽稿案的升級
四、西線的搜捕與一條正線的浮現
第三章 權力、邸報和信息控制
一、偽稿與邸報
二、邸報的傳遞網路
三、邸報、謠言與政治鬥爭
第四章 追查
一、從邊緣指向中心
二、在湖南重災區的密集追蹤
三、江浙之間的糾結:吳進義—陳公綬案
四、江西的正線:指向施氏一門
五、強大的督撫力量
第五章 傳播
一、商業社會中的信息傳播
二、邸報信息的商品化
三、還原偽稿在民間商業網路中的傳播
四、偽稿傳播與公眾輿論
第六章 結案
一、尹繼善的失敗
二、鄂容安來到江西
三、何以如此結案
結語 盛世的背後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劉文鵬,男,河北寧晉人,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秘書組組長。曾到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地方訪學、訪問,主要從事清代政治史研究,重點關注政治與社會,政治與邊疆民族政策的關係。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信息控制與清代政治」等工作。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



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獻叢書
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




作者: 安雙成編譯
國際書號(ISBN): 9787534771347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2-1
價格: RMB 50元


為了向國內外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專家、學者提供第一手檔案史料,為了更好地瞭解和研究康熙年間所發生的兩起中西文化大碰撞事件,以及它們對中西文化交流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及在此期間傳教士們在中國的生活狀況、工作活動等情況,特從塵封多年的清代滿文檔案中選出了有關檔案檔,並編譯成書,公佈於世。由於這本書內所收錄的檔案史料的時間段界定為清順治、康熙兩朝,而其餘時間段的傳教士檔案史料均不收錄,是以本書定名為《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


內容簡介:
《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中共收錄七十三份鮮為人知的檔案檔,約有三十多萬字,均選譯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內閣全宗滿文密本檔、滿文票簽檔、滿文題本、禮科史書、內務府行文檔、宮中滿文朱批奏摺等多種類滿文檔案,且均為首次翻譯或“批紅”並首次公佈的檔案檔。


目錄:
1.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題為辭官事題本
  順治三年八月? 日

2.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題為本年十二月十六日寅時始月食事題本
     順治三年八月? 日

3.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題為該監各官學習西洋曆法良好等事本

  順治十一年四月十三日

4.戶部尚書覺羅郎球題為賜給湯若望塋地所占土地、房屋、果木樹數目事題本
  順治十二年六月初五日

5.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題為隨赴琉球國冊封監官黃道龍在閩阻困事題本
  順治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6.兵部尚書明安達禮等題為禁海後陸續回澳夷船可否納稅事密本
  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7.刑部題為審理傳佈天主教及置閏、立春、依西洋新法等案事密本
  康熙三年十二月? 日

8.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審訊許纘曾入教並捐銀修堂事密本
  康熙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9.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審理置閏、節氣、時刻、中星說、立春、摘謬論等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正月十三日

10.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審訊湯若望等選擇榮親王葬期事密本
  康熙四年正月二十日

11.康親王傑書等題為會審湯若望、楊光先所供九十六刻與百刻、春分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正月二十九日

12.刑部尚書尼滿等題為議結榮親王葬期案後再行會議邪教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初七日

13.康親王傑書等題為會審湯若望、楊光先所言中四星、節氣、置閏、百刻、候氣、參觜、四餘等事本
  康熙四年二月初九日

14.康親王傑書等題為審訊湯若望等立春前日起管案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15.廣東總督陸崇俊題為香山澳西洋人去留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16.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審訊佟國器捐銀修天主堂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17.刑部尚書尼滿等題為審訊湯若望等選擇榮親王葬期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九日

18.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延期核查榮親王墓地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初三日

19.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將杜如預、楊宏量革職議罪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十二日

20.康親王傑書等題為議擬湯若望等人以死罪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十三日

21.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審訊利安當、金尼閣等五名西洋人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十四日

22.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繼續審理誤選榮親王墓地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23.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處理天主堂、天主畫像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24.顯親王富綬等題為議處李祖白等五人以死刑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25.吏部尚書阿思哈等題為議處歷年立春前日起管各官事密本
  康熙四年四月初一日

26.刑部尚書尼滿等題為會議時刻、候氣、參觜、四餘、進曆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四月十二日

27.刑部尚書尼滿等題為議免湯若望等傳教士罪名事密本
  康熙四年四月十五日

28.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香山澳西洋人去留事密本
  康熙四年五月初五日

29.禮部尚書祁徹白等題為議擬將利安當等二十五名傳教士送回廣東安插事密本
  康熙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30.總管內務府為護送西洋醫師鮑仲義至禦營事行文兵部
  康熙四十年十一月初四日

31.赫世亨奏為安多等人赴俄羅斯館索取地圖未獲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一年)

32.康熙皇帝借銀萬兩給閔明我、徐日升、安多重建教堂事行文工部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33.赫世亨奏為是否允准教皇特使鐸羅進京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四年六月初三日)

34.赫世亨奏聞西洋傳教士皆聽皇上決定鐸羅如何進京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四年六月? 日)

35.赫世亨奏為鐸羅進京時是否穿彼西洋衣服或我此地衣服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四年六月)

36.赫世亨奏為繕擬清漢字咨行廣東督撫准鐸羅進京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四年六月)

37.閔明我等奏為鐸羅已到廣東擬於七月二十二日啟程來京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 日)

38.赫世亨奏為鐸羅患病無甚大礙並尚未提及巡視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四年? 月? 日)

39.總管內務府為給白晉等準備驛馬船隻到廈門出海赴歐洲事行文兵部

  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40.總管內務府為白晉、沙國安奉命出使羅馬並備有禮品事行文兵部
      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41.赫世亨奏為鐸羅尋覓活狼以治療腸子絞痛之症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 日)

42.赫世亨奏為鐸羅病情好轉但尚未提及巡視之事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正月? 日

43.赫世亨奏為鐸羅談論康熙帝往事但不提及巡視一事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 月? 日

44.赫世亨奏為從鐸羅處取回巧克力並打聽其八種配料及飲用方法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45.赫世亨奏為cokolodi(巧克力)非藥物而美洲地方之飲用品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46.赫世亨等奏為傳旨鐸羅、閻當、陳修等人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47.赫世亨奏為鐸羅收受三阿哥交付送去之食品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六月初一日

48.赫世亨奏為鐸羅寄送教皇信劄尚未寫完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六月初四日

49.赫世亨奏為閻當聞旨愕然噤口並鐸羅信劄告竣已呈送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六月初七日

50.赫世亨等奏為鐸羅擬於八月間回去而不能前來覲見等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六月十三日

51.赫世亨奏為帶領西洋人安多、閻當等於十九日自京城啟程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六月十六日

52.赫世亨奏為龍安國、薄賢士擬于初十日啟程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九月初六日

53.赫世亨奏為布林賽已帶白晉、沙國安並賞賜物品回京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

54.赫世亨等奏為龍安國、薄賢士已乘英國船自廣州啟赴歐洲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十一日

55.總管內務府為永不復回西洋之傳教士簽發信票事咨複禮部
  康熙四十七年閏三月初一日

56.總管內務府為西洋人楊若翰已經領取信票事行文禮部
  康熙四十七年閏三月十四日

57.總管內務府為部分在華西洋傳教士已領取信票事行文山東巡撫
  康熙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

58.總管內務府為轉行西洋傳教士何人領取信票何人未領取信票事行文禮部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十日

59.總管內務府為西洋傳教士卜嘉已領取鈐印信票事行文禮部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二日

60.赫世亨奏為龍安國等尚無音信並安多因病不能行走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二日

61.總管內務府為西洋人巴多明所購房屋不應充公事行文刑部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六日

62.總管內務府為西洋人領取信票並殷弘緒名字中之弘字誤寫為洪字事行文禮部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63.赫世亨奏為新造天球儀度數與八月初一日日食圖吻合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64.赫世亨奏為白晉前往測量沿邊地段途中墜下馬已返回京城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初四日

65.李國屏奏為安多病重並附大夫茹璜所報病情漢字文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66.李國屏奏為安多病故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67.李國屏等奏為安多病故後已照徐日升例辦理事朱批奏摺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三日

68.王道化等奏為將皇上演算法一張及閔明我等所算清漢字奏摺具奏事朱批奏摺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九日

69.和素等奏為白晉詮釋《易經》務必刪去其繁雜語句而寫真情事朱批奏摺
  康熙五十年五月二十五日

70.和素奏為蘇霖等不懂《易經》宜等傅聖澤抵京後再行核定事朱批奏摺
  康熙五十年六月初十日

71.和素奏為西洋人傅聖澤不久幾日內可抵京城事朱批奏摺
     康熙五十年六月二十二日

72.和素奏為西洋人傅聖澤已抵京並與之交談事朱批奏摺
      康熙五十年六月二十五日

73.和素奏為蘇霖、紀理安等陳述澳門商船返回遲早情形事朱批奏摺
     康熙五十年七月二十日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Spoken Sibe: Morphology of the Inflected Parts of Speech





Spoken Sibe: Morphology of the Inflected Parts of Speech
Zikmundová, Veronika
Distributed for Karolinum Press, Charles University
231 pages | 6 3/4 x 9 1/2 | © 2013
ISBN-13: 978-8024621036 ISBN-10: 8024621037
 $24.37


At present, the Sibe language is the only still-active oral variety of Manchu, the language of the indigenous tribe of Manchuria. With some 20,000 to 30,000 speakers it is also the most widely spoken of the Tungusic languages, which are found in both Manchuria and eastern Siberia. The Sibe people, who live at the northwestern border of the present-day Sinkiang Uyghur Autonomous province of China, are descendants of the garrison men of the Manchu arm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fter annexing the area, the Manchus sent the Sibe’s predecessors there with the task of guarding the newly established border between the Manchu Empire and Russia. They remained isolated from the indigenous Turkic and Mongolian peopl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language. In the 1990s, when the oral varieties of Manchu became either extinct or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Sibe survived as a language spoken by all generations of Sibe people in the Chapchal Sibe autonomous county, and by the middle and older generations in virtually all other Sibe settlements of Xinjiang.Spoken Sibe is a carefully researched study of this historically and linguistically important language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1. Characteristics of spoken Sibe
1.1 Notes on the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1.2 Questions of transcription
1.3 Remarks on the Sibe vocabulary
1.4 Remarks on syntax—negation
1.5 World classes in spoken Sibe
2. The Noun
2.1 The category of number
2.2 The category of case
3. Qualitative nouns
3.1 Qualitative nouns formed by derivational suffixes
4. Pronouns
4.1 Personal pronouns
4.2 Remarks on the personal pronouns
4.3 Demonstrative pronouns
4.4 Interrogative pronouns
4.5 Notes on demonstrative and interrogative pronouns
5. Numerals
5.1 The cardinal numerals
5.2 The ordinal numerals
5.3 The idiomatic use of numerals
6. Spatials
6.1 The spatial system in written Manchu
6.2 The spatial system in spoken Sibe
7. The verb
7.1 The verbal system of spoken Sibe
7.2 Finite verbs
7.3 Imperative and optative forms
7.4 Verbal nouns
7.5 Converbs
7.6 Deverbal suffixes
7.7 Vicarious verbs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
Vocabulary
References
Summary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村上信明教授演講:清朝の蒙古旗人




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十點,村上信明教授蒞臨中正大學歷史系演講,講題為:「清朝的蒙古旗人」。村上教授現為日本創價大學副教授,長期研究清朝的蒙古旗人與藩部統治的關係,已發表多篇相關論文,並著有專書《清朝の蒙古旗人-その実像と帝国統治における役割》。

演講一開始,村上教授為同學介紹日本的清史研究概況。他著眼於大清國統治的多面性, 說明在日本「清代史」與「清朝史」的差異與研究脈絡,並說明其研究取向與今日「新清史」的異同。村上教授接著帶出這次演講的主題:蒙古旗人及其在清朝統治中的角色。
















根據村上教授的研究,編入八旗的蒙古人,雖然與遊牧生活漸行漸遠,但直到清代中期,仍保有其蒙古特質。滿洲統治者對蒙古旗人的蒙古特質頗為重視,蒙古旗人被任用於藩部統治,使清朝的治邊更加順利。

蒙古旗人的蒙古特質,主要表現在蒙古語能力與藏傳佛教信仰兩方面。入關後蒙古旗人漸丟失其語言,但仍有部分蒙古旗人保有此能力。由於滿洲統治者刻意讓蒙古旗人保有自己的語言,因此在雍正朝以後,出現了一批被任用於理藩院處理蒙藏事務的蒙古旗人。

在藏傳佛教信仰上,蒙古旗人入關後並未丟失其信仰。村上教授舉《百二老人語錄聖道與佛教》一文為例,說明蒙古旗人是從「蒙古人認同感」的意識來繼續信仰藏傳佛教。他說蒙古旗人不但認為自己不悖於儒教,而且更認為他們的信仰有助於藩部統治。蒙藏地區的首領,因為蒙古旗人信仰藏傳佛教而認為他們與自己有相同的價值觀,而西藏部分首領,亦通蒙文,因此他們也認為蒙古旗人較易溝通。


演講結束後,同學們踴躍提問


甘德星老師與村上老師於研究室對談

    演講後討論熱烈。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林書寧、王婷分別就「蒙古旗人的藏傳佛教信仰問題」、「初入關之時的蒙古旗人文化展現問題」、「雍乾時期八旗蒙古的人數異動及人口來源問題」向村上教授提問。歷史系郭秀鈴教授與大學部連承唏同學則以比較歷史的角度,分別就現代國族的語言政策、西方王權與教權問題,與村上教授討論清朝統治的特殊性。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清朝のアムール政策と少数民族


東洋史研究叢刊之六十九(新装版 7)

松浦 茂



A5上製・530頁・税込 7,560円
ISBN: 9784876985272
発行年月: 2006/02

書評
『社会経済史学』Vol.72, No.5,2007、評者:中見立夫氏
内容17世紀以降のアムール川・サハリン地区は歴史の闇に閉ざされてきた。近年の史料公開を受け、世界に先駆けて、当地の政治、経済、社会、文化…と、多面的にとらえ、世界史の一環として位置づけを与えた先駆的な研究書である。中国・ロシア・日本の中間にあって、利害が激しく対立した地域だけに、それぞれの近代史研究に与えるインパクトも大きい。

目次序文
第一部 清朝の北方調査
第一章 ネルチンスク条約直後清朝のアムール川左岸調査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アムール川左岸調査隊の結成
第二節 アムール川左岸調査の概要
第三節 ランタンの地図と国境の問題
おわりに

第二章 一七〇九年イエズス会士レジスの沿海地方調査
はじめに
第一節 中国在住イエズス会士のエゾ観
第二節 一九〇七年にレジスらが通過したコース
第三節 レジスのエゾ研究
おわりに

第三章 一九二七年の北京会議と清朝のサハリン中・南部進出
はじめに
第一節 清朝のサハリン北部進出
第二節 ロ清の国境交渉とホマンの地図帳
第三節 北京会議後の清朝のサハリン中・南部進出
おわりに

第二部 アムール川水系の経済構造と商人
第四章 十七世紀アムール川中流地方住民の経済活動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アムール川中流地方の住民
第二節 交易の民としてのアムール川中流の住民
第三節 アムール川中流地方の住民と清朝の関係
おわりに

第五章 十八世紀アムール川下流地方のホジホン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アムール川下流辺民の北京行
第二節 ホジホンとサルガンジュイの再上京
第三節 ホジホンと北方交易
おわりに

第六章 十八世紀のサハリン交易とキジ事件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アムール川下流のホジホンとサハリン交易
第二節 キジ事件の顛末
第三節 キジ事件後のサハリン交易
おわりに

第三部 アムール川中・下流地方の辺民
第七章 アムール川中・下流地方の辺民組織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太宗時代のウスリ川下流、アムール川中流地方の攻略と辺民制度の起源
第二節 順治以降のアムール川下流地方への進出
第三節 アムール川下流・サハリン地方の辺民組織
第四節 辺民の戸籍とその継承
おわりに

第八章 康煕前半におけるクヤラ・新満洲佐領の移住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康煕九年のクヤラ佐領編成とその吉林移住
第二節 康煕十三年の新満洲佐領編成
第三節 新満洲佐領の移住
おわりに

第九章 十八世紀のアムール川中流地方における民族の交替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十八世紀初めのアムール川中流地方における民族分布
第二節 雍正十年における八姓佐領の編成
第三節 七姓ヘジェの構成と中国領赫哲族の起源
おわりに

第四部 清朝のアムール統治システムと辺民社会
第十章 清朝のアムール地方統治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ニングタ副都統がアムール地方に派遣した旗人
第二節 イランハラ副都統がアムール地方に派遣した旗人
第三節 旗人の職務とその規律
おわりに

第十一章 ウリンの輸送問題と辺民制度の改革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ウリン輸送の迅速化とウリン縫製の中止
第二節 ウリン需給の不均衡と辺民の定額化
第三節 ウリン輸送の合理化と乾隆四十四年の改革
おわりに

第十二章 繊維製品の流入と辺民社会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アムール川下流地方への繊維製品の流入
第二節 ウリンの構成
第三節 繊維製品の流通と辺民の衣服
おわりに

附篇第一 十九世紀におけるアムール川下流地方辺民の貢納状況
附篇第二 間宮林蔵がデレンで出会った中国人

あとがき
参考文献
索  引
英文要旨

──────────────────────────────────────
松浦 茂 (まつうら しげる) 教授
地理学・歴史学

専攻 / 講座 / 分野
共生文明学/比較文明論/地域文明論

研究分野

東北アジア史、東アジア地理学史 

キーワード
アムール川、辺民、ウリン、エゾ問題、ランタンの地図、中継交易、満洲語档案、清初史、東アジア地理学史、アムール史

研究テーマ
中国東北地区とアムール=サハリン地方からなる東北アジア地域は、日本・中国・ロシアの間にあって、独自の歴史的役割を果たした地域であった。第一次資料である満洲語档案・漢文史料・欧文史料などにもとづいて、東北アジア地域と周辺地域との政治・経済的な関係、および少数民族の社会と文化を考察する。それとともにヨーロッパ人の東北アジア研究史を、世界的な観点から見直す。具体的には中国に滞在したイエズス会士の東北アジア研究や、ロシア人のシベリア調査を、当時地理学上の大問題であったエゾ問題と関連づけて考察する。これによりアジア史の中に、東北アジア史の地位を確立することを目指す。このような課題を達成するための研究指導を行う。

代表的著書,論文等
『清の太祖ヌルハチ』(白帝社,1995年)
「十八世紀アムール川下流地方のホジホン」(『東洋史研究』第55巻第2号,1996年)
「ネルチンスク条約直後清朝のアムール川左岸調査」(『史林』第80巻第5号,1997年)
「十七世紀アムール川中流地方住民の経済活動」(『東方学』第95輯, 1998年)
「一七〇九年イエズス会士レジスの沿海地方調査」(『史林』第84巻第3号,2001年)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紀念王鍾翰先生百年誕辰學術文集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3-8
頁數: 1032
定價: 300.00元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66004765


王鍾翰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地位代序
明清職官別稱條目的增補問題—讀《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商榷二
在制度和現實之間:清代的太監
明遺民與清初碑傳紀年—以黃宗羲為中心
清代北京的俄羅斯旗人與中俄文化交流
清代的高牆制度
關於清朝遣俄使節的幾個問題
關於朱批奏摺制度起源的再思考
清代的京控與叩閽
組織、官號與明末清初的滿族社會
東征故將與山陰世家—關於吳宗道的研究
朝鮮使臣見聞記述之康雍史事考評—以爭儲及雍正繼位為核心
清初降臣柳同春的旌賞之路
皇太極即位新考
皇太極設立都察院時間考析
論順治朝科道官與清初弊政
清代河工貪冒考論
清代畿輔地區內務府皇莊的征納
康熙帝詩詞中治邊思想透析
康熙的“中和”之道與康熙朝政治
從“民情”到“恨官”:18一19世紀山東紳民抗糧動因的轉變
清末中等社會與民族國家建構
晚清時期滿族“國家認同”芻議
清末民國時期“旗族”內涵之初探
清代外藩蒙古會盟制度淺探
清入關前對外藩蒙古所制殺害逃亡者處罰規定雜考
清初滿洲八旗朝鮮通事官述略
清初滿蒙關係建立中的重要人物達雅齊考略
古爾布希家系與事蹟補證—以滿文《古爾布希家傳》為中心
噶爾丹與五世達賴關係芻探
回眸蒙藏關係中的幾位著名學問高僧
滿文檔案所見噶爾丹死後清廷、蒙古王公及藏傳佛教的關係
從“獲勝”到“敗北”:烏蘭布通之戰史料研析
和通泊之役與大清國的邊務危機—以軍機處滿文檔案為中心的考察
清代察哈爾蒙古西遷新疆及其意義
清乾隆時期對嘉絨藏區的治理
清代霍博克賽裏土爾扈特蒙古赴藏熬茶活動初探
《清朝前期理藩院滿蒙文題本》中蒙古朝覲探究
論清季中國西北回民事件的宗教民族因素
清代蒙藏地區民族立法異同研究
清朝軍機處檔案方本:上諭檔與有關的方本檔案史料
滿洲語文在清朝歷史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
《欽定揀放佐領則例》研究
《滿文原檔》比較研究—以天聰六年愛新國大軍征略庫庫和屯及其周邊地區史實為中心
研究土司制度應重視對清代檔案的利用
從《清史稿·乾隆本紀》巡幸盤山的記載看其史料價值
再論“三韓山鬥碑”有關問題
清代多文種合璧文獻二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