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滿洲的「花果飄零」:溥儀的侄女愛新覺羅文嘉


The Manchu Diaspora: Aiisin Gioro Wengiya






愛新覺羅毓峖,字文嘉,1943年出生。清代道光皇帝第五子和碩惇親王奕誴的嫡曾孫女,溥儀的侄女。祖父載瀛,遭慈禧冷落,五王爺府絕少從慈禧那兒得過好處,載瀛遂將注意力集中於繪畫上。父親溥佺(後改名溥松窗)23歲任教于輔仁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1949年後,一家八口被趕出王爺府,開始變賣家產過活。

文嘉的丈夫是漢族,家裏兩個孩子,大女兒隨父姓,小女兒隨母姓,目的是讓愛新覺羅氏族有個傳承。「滿語是不會了,只保留了阿瑪(父親)和奶(口語母親)的稱呼。」文嘉說話時用的是北京話,但卻夾帶著一點南方口音。

地產霸權是新皇帝
1992年,文嘉全家移居香港,現已在香港安家二十年。「移民香港,主要是丈夫覺得香港機會多,對孩子發展也好。」初時,一家四口租了一個唐九樓(指沒有電梯、樓齡高的房子),淘了一堆二手傢俱電器,就算安頓下來了。由於語言不通,當時買東西都是用指的。」

2004年, 文嘉把自己後來購買的單位以底價賣出。 那時正是SARS之後,房價跌至谷底。不過,香港房價近年持續飆升, 日前已打破1997年的歷史新高,普通中型二手住房價格已升至每平方尺港幣65008500元。計算下來, 一間19的二手房約新臺幣2261萬元。

文嘉現在香港島租住一個近50平方公尺(約15)的小單位,月租港幣1.3萬元(約新臺幣48000元),佔她月收入大半。10平米的客廳裏最顯眼的是一張兩米見方的書枱,旁邊擺著一個插滿顏料毛筆的小櫃。

目前,文嘉在一家藝術品公司做特約畫家。「所有孩子都學畫,算是家裏的傳統。這幾年我和小女兒都是合作作畫。她畫那些細緻的部分,我老了眼力不好,就畫些粗略的。」

外孫女長得像溥儀
在香港身份證上,文嘉仍然用她的滿名「愛新覺羅·文嘉」。被問到愛新覺羅姓氏在香港有沒有特殊的待遇時,想了想說:「可能看到我們的名字特別長,要多看兩眼。」她說,名字長是自己從小的「煩惱」,「遇上需要簽名的時候,別人早簽好了,我連姓都才寫一半。」改革開放後,國外的收藏家來找家族字畫,文嘉的姓氏倒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正說著話,電視裏傳來一聲「格格吉祥」。恒錦笑說:「我女兒看電視的時候會問,你們那時候是這樣的嗎?」恒錦10歲的女兒戴起圓框眼鏡,常被人說像照片裏的末代皇帝溥儀。小姑娘聽說少數民族高考能加分,很是羡慕。恒錦說她女兒也想姓愛新覺羅,但她爸並不同意。恒錦的丈夫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愛新覺羅的過往毫不在意,只把他們當畫畫兒的。對於家裏加入個香港小夥,文嘉說:「女婿不錯,他還愛跟我說普通話,其實我還願意他跟我說廣東話呢,那孩子的普通話比較普通……」

一個是故鄉,一個是家
文嘉說:「過了20年的港式生活,走路都比在北京快。但最明顯的改變是畫。我們原來學的宮廷畫,文人氣重。面對客戶就不一樣了。文人畫鳥,從來只有一隻,客戶不喜歡,從此畫鳥要成雙成對。魚要九條,牡丹要八朵,特別是廣東人,對數字認真,要個好彩頭。
  
文嘉的兩個女兒現在都住在附近,文嘉每天早晨和大女兒一起送外孫上學,下午見見小女兒和外孫女。週末家庭聚餐,有空便去「飲茶」。

愛新覺羅·文嘉和愛新覺羅·恒錦


文嘉說,北京是她的故鄉,有很多童年的回憶。想念親友,就隨時回去看看。而香港,就是她的家。文嘉和女兒相視而笑曰:「我們在這裏生活了二十年,早已融入了香港的生活。」 關於未來,文嘉和恒錦說:「希望能為家族藝術出一分力,儘量保持這傳統」,「祖上搞政治的太多了,我們沒興趣,只想潛心作畫。」



(中正大學滿州研究班甘德星輯錄)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滿文《百二老人語錄》目錄: 第一卷


  
滿文《百二老人語錄》.聖道佛教論書影

滿文《百二老人語錄》一書,由蒙古正藍旗松筠所撰,收錄老人所述舊事120則。全書共八卷,卷首之目錄按故事性質分類,分別標示為「外官事六條」等等,但並無120則故事的細目。

該書目前唯一正式出版的版本為芝加哥本。由於該本並無製作目錄,讀者無法得知個別故事的實在頁數。今據故事性質,重編目錄,並標示其頁數如下:

kulun-i ujui debtelin. 乾部卷之一
    gurun neiihe baiita emu meyen.  國事一條(頁15)
    mungγan-i ba emu meyen.  陵寢地方一條(頁26)
    dergi hese juwe meyen.  上諭兩條
            〈世宗憲皇帝上諭〉(頁31)
             〈今上上諭〉(頁37)
    enduringge niyalmai doro. fucihi-i tacihiyan-be 
    leolehe emu meyen         聖道佛教論一條(頁42)
    dorolon-de ginggulere baiita emu meyen.  敬禮事一條(頁59)
    erun-be olxošoro baiita emu meyen.  慎刑事一條(頁63)
    γôsai xafasai baiita jaqôn meyen.  旗員事八條
             〈盛京將軍〉(頁68)
              〈吉林將軍〉(頁73)
              〈黑龍江將軍〉(頁77)
              〈盛京戶部侍郎〉(頁94)
              〈某旗都統副都統〉(頁98)
              〈某旗印務參領禁搖會〉(頁107)
              〈某旗印務參領的改善旗務擘劃〉(頁115)
              〈某旗參領處理山東商賈〉(頁123)

關於《百二老人語錄》,可參看本站之其他短論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顛覆世界史的蒙古》





杉山正明 :顛覆世界史的蒙古》, 八旗文化, 2014

內容簡介
13-14世紀的蒙古時代,顛覆了世界史,而《顛覆世界史的蒙古》,則無情地顛覆了我們的歷史常識。
  ◎世界史圖像以十九世紀的歐洲為核心,其根基是善惡的對立,進步和落後的分野。然而遊牧民與其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歷史,堪稱是「另一個世界史」。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世界帝國,便處於這「另一個世界史」的頂點。
  ◎歐洲史觀認為:世界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後才一體化的。錯了!事實是,十三世紀末,人類史上首次圍繞著歐亞陸海循環的交通網絡,是蒙古人在和平狀態下形成並掌控。若無「蒙古時代」,便不會出現西方人的「地理大發現」。
  ◎蒙古人掌握的帝國大體上都是寬鬆的,而帝國變得接近嗜血、鎮壓、歧視、戰爭,乃是西歐殖民海外之後的現象。特別是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的各種帝國,幾乎都取法歐洲。
  ◎遊牧民推動的世界史,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匈人西遷,壓迫日耳曼各族並導致羅馬崩解,比較少知道的是,遊牧帝國貴霜王朝連接起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在佛像的誕生和佛法的北傳、東漸中具有關鍵地位。
  ◎蒙古對伊斯蘭很不友善嗎?錯!在蒙古帝國的擴展中,穆斯林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調查、外交、勸降、謀略活動中,必有穆斯林參與,特別是徵稅和財務,幾乎全部委任穆斯林官員。其結果是:蒙古與穆斯林以軍事和通商的結合為主軸,形成了共生共存關係。這種完美折中調和,比今日的世界帝國美國與伊斯蘭打交道的方式智慧得多。
  ◎「資本主義」、以「銀本位制」為背景的紙幣政策,這些早於近代的經濟樣貌,是在蒙古主導下出現的!蒙古帝國治下,還創造出形式統一的施令公文系統,以及負責翻譯不同語言的機構,這是非常具有「近代」性質的事情。
  ◎蒙古殺伐無數?又錯了!蒙古軍整體而言乃是一直不戰的軍隊,重視情報戰和組織戰。目的不是使他人降伏,而是使之「成為夥伴」(蒙古術語:成為伊兒il)。只要成為夥伴,就沒有敵我之分。蒙古之所以令人驚駭的擴展,可以說是這個彈性自如的、豁達的國家觀使然。

再從蒙古等遊牧民國家的角度看中國史,結論也令人大跌眼鏡。
  ◎關於漢朝和匈奴,事實上,匈奴讓漢王朝屈服,將之作為事實上的「屬國」將近七十年。而漢武帝的北征,其實是為了推翻自己的「臣屬」狀態。漢匈戰爭由漢主動發起,長達七十年,結果在漢武帝殴後,由漢一方提出和平要求,才結束戰爭。我們一般持中國本位觀,將漢朝視為善良的被害者,而匈奴是邪惡的加害者,這種解釋實在是不可思議。
  ◎被歸類為中華王朝典型的隋唐,無論王室還是國家,其實都和之前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鮮卑拓跋部一脈相連。坦白說,與其視為中國式的朝代國家,不如以拓跋國家之名來涵蓋北魏到唐的五百年,才更符合歷史事實。
  ◎契丹帝國和北宋王朝兩國皇帝簽署的和平條約——澶淵之盟,使得契丹成為北宋的保護國,雙方和平共存長達約百年。這否定了所謂「中華帝國只有一個」的刻板看法。而從近現代的眼光看,澶淵之盟也推翻了前近代亞洲不存在國界和條約關係的謬論。
  ◎就中華地區而言,形成統合的力量幾乎都來自外部:蒙古人的大元汗國,實現了南北的再統合,而之前統合中華地區的,是隋唐這兩個鮮卑系遊牧國家。中間的幾百年,則是遼、五代、北宋、金、南宋、西夏等分裂、多級、縮小版的「中國」。
  ◎忽必烈政權擁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型艦隊,實行以穆斯林商人為主軸的國際通商和自由經濟政策。十三世紀末,從中國東海經印度洋到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掌握於蒙古人之手,這一點在過去都被抹殺。也因為此,才有明初的穆斯林鄭和下西洋。
  ◎青花瓷的鈷藍染料是伊朗特有,但瓷器則是中華特產,串聯起這兩種技術的,是同時控制了中華和伊朗的世界帝國蒙古。深藍和白是蒙古的品味,青花瓷因此歐亞普及,調和成所謂的「時代的品味」。
  ◎從秦到清的歷代王朝,通常被理解為是以中國為名的持續二千年以上的整體國家。其實若以各個政權為單位檢視,就會發現這些王朝的規模、結構、內容、形態,彼此差異頗大。有的是北亞型、有的是中亞型、甚至還有包含北亞和中亞的巨大帝國蒙古,而不只局限在中華地區。


種種向歷史常識挑戰的結論,在《顛覆世界史的蒙古》一書中比比皆是。作者杉山正明指出,蒙古是理解世界史的重要元素。一則因蒙古時代本身乃是世界史上游牧文明的頂點;二則蒙古時代是世界史的分水嶺,它開啟了通往近代史的門扉;三則蒙古時代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彌補了現有世界史圖像的不足和結構性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文庫版前言

序章  吾人身在何處? 關注歷史之眼
1 全球化時代與九.一 一
    
人類史上的首發事態/  整合與多元的同步進展/  蒙古「帝國」和美國「帝國」
    
九一一的意義復甦的歐亞地緣政治學
2 歷史研究的大改革開始了
   
關注事實特殊時代「二世紀」歐美型世界史圖像的瓦解
   
一切從現在開始
        
第一章 歐亞史的再思考
1 十九世紀的負面遺產=「世界史」科目
    
創造「歷史反派」的西歐史觀速成的教學科目「世界史」
    
日本的西洋史與東洋史探索全球化時代真實的世界史圖像
    
改變中的誤解與偏見
2 遊牧文明 另一個世界史
    
陸上最後的遊牧國家阿富汗支爾格源自蒙古時代/
    
遊牧國家乃多民族國家遊牧民推動的世界史
    
遊牧民歷史不只在遊牧地區前近代亞洲也存在的「條約」、「主權國家」
    
蒙古時代精神籠罩世界
3 蒙古對伊斯蘭作了些什麼?
    
比較美國與蒙古的戰爭蒙古破壞了什麼?引發恐怖的戰略
    
旭烈兀的無血開城「信徒之長」哈里發的消失旭烈兀汗國帶來了什麼?
    
支撐蒙古帝國的穆斯林官員蒙古造成伊斯蘭「世界化」 成熟點!美國!
 
4「東亞」是近代產物
 
   不解的東亞歷史上所見的東亞/ 「西方衝擊」形塑的樣貌/曖昧不清的「亞洲」概 念
   
「冊封體制」的幻想
 
5 馬可波羅真有其人?
    
超級名人馬可波羅交織的疑點超越時空的馬可波羅熱/
   
「馬可波羅」告訴我們的事聚焦帝王忽必烈移動的宮廷、政府、軍隊
    
偉大的帝王及纂位者忽必烈關於「日本」

第二章  文物與文學照亮大蒙古
  元代中國並非「文化蒙昧時代」
   關注元代的眼光正在改變蒙古帝國與大元汗國──歐亞大交流的時代
   
圍繞著元代中國的兩種角度「混一」的中華與世界圖畫所述說的東西交流
   
時代的品味
2  
與青花的邂逅
    
在托卡比皇宮博物館實物的衝擊連結伊朗與中國的蒙古
 
《元朝秘史》的世界──牧民的心靈歷史
    
歷史與文學之間?/  「蒼狼」的形象圍繞著《元朝秘史》的謎團蒙古人的心靈羈 絆

第三章 超越時空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蘊含的王權形象
  成吉思汗家族持續至十七世紀的權威
   
世界帝國「蒙古」的「印記」不稱「汗」的帖木兒朝
   
俄羅斯王室與蒙古的「血脈」提攜大元帝國的「後繼者」大清帝國
  神聖形象如何形成?
   被謎團包覆的前半生蒙古時代史籍中的成吉思汗映照在蒙古人心中的世界  
   
民族英雄」是否復甦?

第四章 人類史上的「帝國」
   美國是「帝國」嗎?
   分類「帝國」
    
本章的立場與目標源自日本的譯語「帝國」意指「皇帝」的辭彙
    
依「帝國」規模為別的分類/ 連貫「帝國」的要點
    
時序性的展開與不同地域的樣貌「地上唯一的帝國」確實存在嗎?
   近代前帝國和近現代帝國的差異
    各「帝國」是否存在差異?觀看人類史的視線

第五章 歐亞中的日本史
   從大陸來看蒙古來襲
    
唯一一場由敵方發動的防衛戰爭/  雙重禁忌蒙古來襲乃今後研究課題
    
不可思議的「元寇」/ 「元寇」與「倭寇」籠罩歐亞的蒙古暴風
    
從草原到陸與海的巨大帝國不戰的軍隊來襲軍隊為多人種混合部隊
   鎌倉日本沒有外交
    大河劇「北条時宗」的時代考證史實本身的疑點
    
關於國書──日本史家的深信不疑當真是脅迫嗎?
    
趙良弼攜來近乎最後通牒的國書/   世界與日本,以及外交
   大陸文化與足利學校的源流──足利學校演講紀錄
    
足利、曲阜與蒙古尊重儒學的蒙古政權孔廟、廟學、書院三合一
    
由拓本研究來看足利學校源流

第六章 尋找看不見的歷史
   探訪東西的文獻與風光
 從中國山野到北京/  與伊斯坦堡版《史集》相遇以博斯普魯斯海峽分界的不合理
   地球環境學、古典學、歷史學
    
各自的情況古典作品告訴我們的事文理融合的綠洲計畫
   歷史與古典的邀約
    
所謂的「文學院」男人的「濫買」與「浪漫」數位時代的長處與短處
    
各種導讀手冊始於松平千秋的譯著《希羅多德》

單行本後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杉山正明

1952年生於靜岡縣,1974年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1979年取得京都大學東洋史學博士資格。之後任京都女子大學專任講師、副教授。1992年轉任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副教授,自1995年擔任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迄今。他亦受聘為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學術研究之外,曾參與1992年播出的NHK「大蒙古帝國」系列節目監製,並著有歷史專書十餘冊。

代表作及得獎紀錄
  ◎1995年,以《忽必烈的挑戰――邁向蒙古海上帝國之路》榮獲三得利(SUNTORY)學藝賞。
  ◎2003年,以歷年研究成果及著作,榮獲第六屆司馬遼太郎賞。
  ◎2006年,獲頒國家榮譽――紫綬褒章。
  ◎2007年,因《蒙古帝國與元朝》等書,獲得日本學士院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