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Of Body & Brush 簡介
書名:Of Body & Brush: Grand Sacrifice as Text/ Performa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Angela Zito
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出版年:1997
Angela Zito藉由田野調查與人類學研究方法,長期致力於中國宗教與儀式的研究,本書是作者將博士論文改寫後的作品。
儀式,長久以來是人類學家關注的研究焦點。Of Body & Brush正是藉助人類學理論分析清代祭祀儀式的研究書籍,全書環繞著「大祀(Grand Sacrifice)如何作為清帝國的統治技巧」的提問展開研究。
外來的滿洲政權如何成功地長期統治中國是許多學者試圖解答的問題,本書擬藉助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祭宗廟、祭社稷壇等「大祀」來分析三個問題:(一)十八世紀的官方學者是怎麽透過禮儀研究與流程設計為清朝的統治背書;(二)天子的特殊地位,是怎麽從身體在儀式中被擺放的位置、被決定的舉止中顯現出來;(三)皇權的崇高及其與傳統文化、地方社會的連結,是怎麽從繁瑣的器皿、祭品,以及不同祭典所在的不同方位中透露出來。
因此,皇權與學術文化的互動成為本書討論上述問題的軸心。官方學者編纂禮儀方面的書籍,成為帝王統治話語的文本;皇帝則透過祭祀,展演他是諸多德行的化身,故權威其來有自;而合法的皇權恰又保障了學者的利益。正如本書書名Of Body & Brush所展示的:統治權力所倚賴的禮儀透過「筆」(不論是畫筆或毛筆)而產生,身體則肩負演繹禮儀文本的重任,使抽象的權力得以具象地展現於子民眼前。
本書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切入,為西方的清史研究開闢一條蹊徑,這種新的觀察視角與研究方法,也使本書被視為「新」清史著作之一。但是此書之「新」,在於史料與理論的巧妙結合,以及跨學科的方法運用;而非有意以「滿洲」為中心考察清代歷史,或重新檢視「漢化」在清朝發揮的作用,否則利用各類大型國家祭祀活動確立統治地位、宣示正統,歷代中國王朝皆然,甚至從入關前開始,清朝統治者便開始移植明朝的祭祀制度。以此觀之,清朝與其他中國王朝有什麼不同?以滿洲身分統治中國的清朝,其特殊性又在哪裡呢?
(中正大學 滿洲研究班 林書寧撰)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八)
七月十日上午:近百年來滿文檔案編譯出版綜述-以中國大陸為中心
主講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吳元豐教授
主持人:南開大學博士生張建
吳元豐教授於演講中,系統性地為同學們介紹大陸地區滿文檔案的收藏狀況,以及出版狀況,讓同學未來查找滿文檔案時,能有所依據。吳老師首先為同學介紹清代中央機關與地方機關滿文檔案的類型與內容,接著為同學介紹滿文檔案的六大類型。最後,吳老師系統地為同學介紹目前大陸地區滿文檔案的出版與翻譯狀況。
演講後,劉小萌老師為同學說明了吳老師的研究狀況。南開大學張建等同學分別針對自己所遇到之滿文檔案問題,就教於吳老師。甘德星教授則與吳老師討論了清代滿文檔案中的年號書寫錯誤問題。
吳元豐老師演講「近百年來滿文檔案編譯出版綜述-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林書寧攝影)
本日發言小組聚焦於認同問題,分別針對自己所研究之人物之認同問題發言。
蔡名哲同學之碩士論文研究滿文書《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認同與記憶問題,發言內容主要針對《百二老人語錄》的著者蒙古旗人松筠、譯者蒙古旗人富俊之認同問題。蔡同學認為從此個案,除了可以知道村上信明先生等前輩學者所言蒙古旗人兼具蒙古人與旗人的認同外,在顯性認同上,旗人認同可能較蒙古人認同更加明顯。之後,中國社科院關笑晶說明了自己在滿蒙文辭書研究中的相關現象;政治大學呂柏良說明了民國時期旗人的相關狀況;中國人民大學陳力說明了自己在研究八旗蒙古翻譯科舉的相關現象;政治大學許富翔說明了自己在研究旗人駐防中的類似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與孟修則與蔡同學討論了論文的延伸性,韓國高麗大學李善愛與蔡同學討論了相關西方理論。最後,中央民族大學趙令志教授提醒蔡同學可注意不同層面的蒙古旗人;並應注意理藩院相關考試對於他們的影響。
辛格非為鄭親王端華之後,於發言中說明了鄭親王一系的發展脈絡,以及辛酉政變後家族至今的發展。辛同學透過長輩的口述,以及相關文獻互為比對,為同學們重構了家族的狀況,並糾正先輩口述的失傳。最後說明了自己與長輩的認同狀況,進而對相關的族群理論做出回應。之後,中國人民大學楊原說明了自己身邊滿族朋友的狀況;定宜莊老師提出自己在口訪辛同學長輩時發現的有趣問題,並提醒辛同學族群理論之複雜;政治大學許富翔提醒辛同學未來研究家族史時應小心的盲點;中正大學林書寧與辛同學討論了發言中涉及的史事;劉小萌老師提醒辛同學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並說明進一步可以使用的文獻材料;台灣大學黃麗君詢問了辛同學家族姓氏的問題;甘德星教授則分享了自己在族群認同問題研究上的經驗,並進一步說明了相關族群理論,並介紹德希達跟巴赫汀的理論供辛同學參考,以及說明辛同學發言中可能出現的原生論問題。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主講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吳元豐教授
主持人:南開大學博士生張建
吳元豐教授於演講中,系統性地為同學們介紹大陸地區滿文檔案的收藏狀況,以及出版狀況,讓同學未來查找滿文檔案時,能有所依據。吳老師首先為同學介紹清代中央機關與地方機關滿文檔案的類型與內容,接著為同學介紹滿文檔案的六大類型。最後,吳老師系統地為同學介紹目前大陸地區滿文檔案的出版與翻譯狀況。
演講後,劉小萌老師為同學說明了吳老師的研究狀況。南開大學張建等同學分別針對自己所遇到之滿文檔案問題,就教於吳老師。甘德星教授則與吳老師討論了清代滿文檔案中的年號書寫錯誤問題。
吳元豐老師演講「近百年來滿文檔案編譯出版綜述-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日晚間 學員討論
本日發言小組聚焦於認同問題,分別針對自己所研究之人物之認同問題發言。
臺灣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蔡名哲:松筠、富俊與《百二老人語錄》
蔡名哲同學之碩士論文研究滿文書《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認同與記憶問題,發言內容主要針對《百二老人語錄》的著者蒙古旗人松筠、譯者蒙古旗人富俊之認同問題。蔡同學認為從此個案,除了可以知道村上信明先生等前輩學者所言蒙古旗人兼具蒙古人與旗人的認同外,在顯性認同上,旗人認同可能較蒙古人認同更加明顯。之後,中國社科院關笑晶說明了自己在滿蒙文辭書研究中的相關現象;政治大學呂柏良說明了民國時期旗人的相關狀況;中國人民大學陳力說明了自己在研究八旗蒙古翻譯科舉的相關現象;政治大學許富翔說明了自己在研究旗人駐防中的類似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與孟修則與蔡同學討論了論文的延伸性,韓國高麗大學李善愛與蔡同學討論了相關西方理論。最後,中央民族大學趙令志教授提醒蔡同學可注意不同層面的蒙古旗人;並應注意理藩院相關考試對於他們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碩士生辛格非:一個現代滿人的身分認同
辛格非為鄭親王端華之後,於發言中說明了鄭親王一系的發展脈絡,以及辛酉政變後家族至今的發展。辛同學透過長輩的口述,以及相關文獻互為比對,為同學們重構了家族的狀況,並糾正先輩口述的失傳。最後說明了自己與長輩的認同狀況,進而對相關的族群理論做出回應。之後,中國人民大學楊原說明了自己身邊滿族朋友的狀況;定宜莊老師提出自己在口訪辛同學長輩時發現的有趣問題,並提醒辛同學族群理論之複雜;政治大學許富翔提醒辛同學未來研究家族史時應小心的盲點;中正大學林書寧與辛同學討論了發言中涉及的史事;劉小萌老師提醒辛同學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並說明進一步可以使用的文獻材料;台灣大學黃麗君詢問了辛同學家族姓氏的問題;甘德星教授則分享了自己在族群認同問題研究上的經驗,並進一步說明了相關族群理論,並介紹德希達跟巴赫汀的理論供辛同學參考,以及說明辛同學發言中可能出現的原生論問題。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七)
七月九日上午:老滿文研究概述
主講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趙志強教授
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博士生楊原
滿文初創之時,並未施以圈點,故被稱為「無圈點字」,也就是所謂「老滿文」。趙志強教授在演講中,首先說明了老滿文的創制與改革,並為同學們分析了改革的原因,而對於老滿文改革的時間,趙教授認為是漸進完成的。接著趙教授為同學們說明老滿文的研究概況,並提出自己的的看法。趙教授認為,面對老滿文不規則的字型,必須將口語與方言的要素考慮進去。當天趙志強教授身體不適,仍堅持為同學們講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演講後,中正大學蔡名哲以「無圈點字檔」的題籤問題,以及其在「加圈點字檔」中發現的歷史上並不存在的時間等兩問題,向趙教授請教。趙志強教授與趙令志教授均發表了自己看法。南開大學張建則向趙教授詢問了滿文中東三省一辭的出現時間。
趙志強教授演講「老滿文研究概述」(政治大學許富翔攝影)
七月九日晚間 學員討論
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生盧正恆:先清時期國號再考
盧正恆同學首先整理了對於先清時期的國號問題的各家之言,接著爬梳大量史料與檔案,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興趣者可期待盧同學之大作。
之後,中國人民大學陳力提出滿洲國一辭的使用頻率問題;清華大學譚紅豔則提醒國號與他人對政權稱呼的差別;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也提出對於明朝稱呼的看法;中正大學林書寧則說明自己閱讀無圈點老檔所見之明朝國號問題;劉小萌教授也對於前人之研究發表自己的看法;甘德星教授也提醒朝鮮史料與相關工具書之問題,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中正大學蔡名哲則說明自己看到的從「無圈點老檔」到「加圈點字檔」的史料的修改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楊原:陳廚營田調心得
楊原為各位說明了其組別的田調成果與分析,接著各組分別派代表說明自己的田調成果與心得。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主講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趙志強教授
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博士生楊原
滿文初創之時,並未施以圈點,故被稱為「無圈點字」,也就是所謂「老滿文」。趙志強教授在演講中,首先說明了老滿文的創制與改革,並為同學們分析了改革的原因,而對於老滿文改革的時間,趙教授認為是漸進完成的。接著趙教授為同學們說明老滿文的研究概況,並提出自己的的看法。趙教授認為,面對老滿文不規則的字型,必須將口語與方言的要素考慮進去。當天趙志強教授身體不適,仍堅持為同學們講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演講後,中正大學蔡名哲以「無圈點字檔」的題籤問題,以及其在「加圈點字檔」中發現的歷史上並不存在的時間等兩問題,向趙教授請教。趙志強教授與趙令志教授均發表了自己看法。南開大學張建則向趙教授詢問了滿文中東三省一辭的出現時間。
趙志強教授演講「老滿文研究概述」(政治大學許富翔攝影)
七月九日晚間 學員討論
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生盧正恆:先清時期國號再考
盧正恆同學首先整理了對於先清時期的國號問題的各家之言,接著爬梳大量史料與檔案,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興趣者可期待盧同學之大作。
之後,中國人民大學陳力提出滿洲國一辭的使用頻率問題;清華大學譚紅豔則提醒國號與他人對政權稱呼的差別;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也提出對於明朝稱呼的看法;中正大學林書寧則說明自己閱讀無圈點老檔所見之明朝國號問題;劉小萌教授也對於前人之研究發表自己的看法;甘德星教授也提醒朝鮮史料與相關工具書之問題,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中正大學蔡名哲則說明自己看到的從「無圈點老檔」到「加圈點字檔」的史料的修改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楊原:陳廚營田調心得
楊原為各位說明了其組別的田調成果與分析,接著各組分別派代表說明自己的田調成果與心得。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蔡名哲撰稿)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六)
七月八日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霸州市後營村
霸州市位於河北省冀中平原東部,宋代時為宋遼對峙的邊境地帶。後營村又名陳廚營村,清代時此處曾為旗地。在訪問過程中,部份年長者仍保有祖上需上京交租的印象。相對於旗地、旗人等記憶,當地流傳更廣的是「燕王掃北」的故事,村中老人多自述先祖原居南京地區,因燕王朱棣發動靖難,遂北上定居霸州。
研習營學員於張老先生家中進行口述訪問(林書寧攝影)
金老先生向研習席師生展示家傳祖譜(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一日上午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永清縣龐各莊
永清縣位於北京南方,霸州市之北。田野調查的目的地龐各莊分為東龐各莊與西龐各莊,西龐各莊有鑲藍旗漢軍後人,且該莊有一武舉人家族,當地居民或多或少都能說出該家族的事蹟,有些還記得自己的祖先是旗人,能略述過去交租的情況,並提及村中過去有會滿文的人。
研習營師生於金老先生家中訪問(林書寧攝影)
村委會中的訪問情況(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一日下午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永清縣千人目村
千人目村本名「千人墓」,以永清、霸州一帶為宋遼邊境,時有戰事,該村曾埋葬宋軍陣亡者故也。村民表示該村過去為民族村,據1980年代編成的《永清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載,當時登記的滿族人口185人。在訪問過程中,受訪者指出村中有鑲紅旗與正藍旗後人,也向採訪者說明滿人的年節風俗、生活習慣與漢人的不同之處。
研習營師生於黃老先生家中訪問(蔣俠攝影)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地點:河北省霸州市後營村
霸州市位於河北省冀中平原東部,宋代時為宋遼對峙的邊境地帶。後營村又名陳廚營村,清代時此處曾為旗地。在訪問過程中,部份年長者仍保有祖上需上京交租的印象。相對於旗地、旗人等記憶,當地流傳更廣的是「燕王掃北」的故事,村中老人多自述先祖原居南京地區,因燕王朱棣發動靖難,遂北上定居霸州。
研習營學員於張老先生家中進行口述訪問(林書寧攝影)
金老先生向研習席師生展示家傳祖譜(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一日上午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永清縣龐各莊
永清縣位於北京南方,霸州市之北。田野調查的目的地龐各莊分為東龐各莊與西龐各莊,西龐各莊有鑲藍旗漢軍後人,且該莊有一武舉人家族,當地居民或多或少都能說出該家族的事蹟,有些還記得自己的祖先是旗人,能略述過去交租的情況,並提及村中過去有會滿文的人。
研習營師生於金老先生家中訪問(林書寧攝影)
村委會中的訪問情況(林書寧攝影)
七月十一日下午田野調查
地點:河北省永清縣千人目村
千人目村本名「千人墓」,以永清、霸州一帶為宋遼邊境,時有戰事,該村曾埋葬宋軍陣亡者故也。村民表示該村過去為民族村,據1980年代編成的《永清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載,當時登記的滿族人口185人。在訪問過程中,受訪者指出村中有鑲紅旗與正藍旗後人,也向採訪者說明滿人的年節風俗、生活習慣與漢人的不同之處。
研習營師生於黃老先生家中訪問(蔣俠攝影)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2011滿學營系列報導(五)
七月七日上午:清朝的多元統治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賴惠敏研究員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
現今探討清朝的統治方式似乎陷入漢化與滿洲本位的攻防中,賴老師此講則是透過社會經濟的角度,帶領學員重新檢視清朝皇帝治術的多面性,例如:透過內務府掌管的貿易、熱河皇家寺廟的管理模式,從這些經濟與宗教活動中,瞭解皇帝的統治、維繫西藏、蒙古的方法是多樣性的;蒙古王公、藏傳佛教喇嘛和清政府互動密切,也非僅僅顯示清朝的治術高明或政治性,蒙古、西藏往來北京或熱河的路途其實蘊含了豐厚的貿易利潤,這些也是我們檢視這段歷史時不可忽略的部份。
賴老師言談風趣,且熟知可資運用的檔案材料,課後討論集中於滿洲人信仰問題的探討、中俄貿易、稅關、華北農村經濟問題以及俄國人重視的大黃貿易等課題,討論面相多元,激發學員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關注。
賴惠敏老師講課中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七日下午:莊頭戶口冊與田野調查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邱源媛助理研究員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
邱老師此講首先為學員講解研究內務府莊園時涉及的專有名詞,如皇莊、王莊、八旗官莊、老圈莊頭、投充莊頭與莊頭戶口冊等。「莊頭」是旗地的基層管理單位,是內務府研究中較被忽略的一塊,但由於清朝嚴格的人口登記制度,保存至今的莊頭戶口冊乃成為研究當時生產、八旗人口管理等行為重要依據,能從中解讀出許多不為官書所載的實況;也由於旗地延續至民國,現今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問,仍可探知清代制度的蛛絲馬跡,而文獻記載亦可與田野訪查相互佐證。
此次學員田野調查的目的地過去皆為旗地,邱老師乃透過此講分述各田野目的地的現況,並實際分析一份戶口冊之記錄,說明從記載中可以判讀出哪些訊息,又有哪些訊息或許能透過田野的調查訪問填補空白,以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向同學簡介文獻的解讀方法與田野調查的注意事項。
邱源媛老師講課中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七日下午:學員討論(因議題之相關性,大會安排與邱源媛助理研究員共同發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清代的宗室王莊
此議題為發表人的博士論文所探討者,邢博士首先解釋「莊」與「園」是不同的概念,過去常有旗地、莊頭皆相似的誤解,事實上宗室王公領有的庄園與內務府莊園在等級、管理制度上均有差異性,不可一概而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後研究員王立群:民國時期河北旗地庄頭考察
此課題主要探討旗地進入民國之後的景況,王研究員透過眾多檔案資料分析後,還原莊頭與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官員的互動,以及社會變遷、軍閥更迭中,旗人或因生活不濟、或因染上惡習,或因受制度陋規的剝削,導致旗地流失的景況。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賴惠敏研究員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
現今探討清朝的統治方式似乎陷入漢化與滿洲本位的攻防中,賴老師此講則是透過社會經濟的角度,帶領學員重新檢視清朝皇帝治術的多面性,例如:透過內務府掌管的貿易、熱河皇家寺廟的管理模式,從這些經濟與宗教活動中,瞭解皇帝的統治、維繫西藏、蒙古的方法是多樣性的;蒙古王公、藏傳佛教喇嘛和清政府互動密切,也非僅僅顯示清朝的治術高明或政治性,蒙古、西藏往來北京或熱河的路途其實蘊含了豐厚的貿易利潤,這些也是我們檢視這段歷史時不可忽略的部份。
賴老師言談風趣,且熟知可資運用的檔案材料,課後討論集中於滿洲人信仰問題的探討、中俄貿易、稅關、華北農村經濟問題以及俄國人重視的大黃貿易等課題,討論面相多元,激發學員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關注。
賴惠敏老師講課中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七日下午:莊頭戶口冊與田野調查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邱源媛助理研究員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
邱老師此講首先為學員講解研究內務府莊園時涉及的專有名詞,如皇莊、王莊、八旗官莊、老圈莊頭、投充莊頭與莊頭戶口冊等。「莊頭」是旗地的基層管理單位,是內務府研究中較被忽略的一塊,但由於清朝嚴格的人口登記制度,保存至今的莊頭戶口冊乃成為研究當時生產、八旗人口管理等行為重要依據,能從中解讀出許多不為官書所載的實況;也由於旗地延續至民國,現今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問,仍可探知清代制度的蛛絲馬跡,而文獻記載亦可與田野訪查相互佐證。
此次學員田野調查的目的地過去皆為旗地,邱老師乃透過此講分述各田野目的地的現況,並實際分析一份戶口冊之記錄,說明從記載中可以判讀出哪些訊息,又有哪些訊息或許能透過田野的調查訪問填補空白,以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向同學簡介文獻的解讀方法與田野調查的注意事項。
邱源媛老師講課中 (林書寧攝影)
七月七日下午:學員討論(因議題之相關性,大會安排與邱源媛助理研究員共同發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邢新欣:清代的宗室王莊
此議題為發表人的博士論文所探討者,邢博士首先解釋「莊」與「園」是不同的概念,過去常有旗地、莊頭皆相似的誤解,事實上宗室王公領有的庄園與內務府莊園在等級、管理制度上均有差異性,不可一概而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後研究員王立群:民國時期河北旗地庄頭考察
此課題主要探討旗地進入民國之後的景況,王研究員透過眾多檔案資料分析後,還原莊頭與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官員的互動,以及社會變遷、軍閥更迭中,旗人或因生活不濟、或因染上惡習,或因受制度陋規的剝削,導致旗地流失的景況。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林書寧撰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