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清篆舉隅》稿本


近日見蓋有「鍾翰」藏書印《清篆舉隅》1函1冊在網上求售. 該書疑為清同治稿本.「鍾翰」應即清史大家王鍾翰是也.《清篆舉隅》, 台北故宮也有收藏.











延伸閱讀:
清文篆字: 俄藏鍾馗圖朱字官印印文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2020 滿文入門班






2020年滿文入門班,同學來自全校各院, 包括文 法  工  社會教育學院, 並暨南大學馬來西亞僑生一人, 共46人.

獲得A級成績(90分以上)的同學來自不同學院 ,共8人:胡惇雅(心理)簡瑄(歷史)陳亦琪(經濟)陳廷嘉(政治)張潔宜(犯防)詹竹琪(法學),朱嫦嬉(歷史)、杜維柔(歷史).在歷屆的滿文班中,心理系的同學, 表現極為突出, 每每名列前茅,值得一記.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大清中期的西方地理知識:荷蘭



   大清乾嘉時期對遙遠的荷蘭國所知不多.乾隆時的《皇清職貢圖》便以荷蘭為英國的屬國. 今日重讀嘉慶的 大清一統天下(1818), 圖中說荷蘭靠近俄羅斯, 且語言相通.可見由於地理阻隔, 兩國交往不多,對離大清極遠之西方小國,印象模糊不清. 這和蘭學在日本江戶幕府時期 的興盛, 可謂大相逕庭.日本的現代化即因之而起.中國之落後於人, 或與其對西方之認知不足有關乎?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清代伯都訥滿漢文檔案選輯(全二冊)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吳忠良;趙洪祥
裝訂/頁數:精裝/1295頁
出版日:2018/09/01

吉林省扶余市檔案館藏有清代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及伯都訥旗務承辦處滿、漢文檔案。檔案起止時間為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總量約為5000多卷,30000餘件。其中,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約100件,其餘為漢文檔案。本《檔案選編》所選檔案,主要為滿文或滿漢合璧檔,以及與其內容關聯密切的少數漢文檔,以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或伯都訥旗務承辦處,與吉林將軍衙門或吉林全省旗務處、以及及其轄下各機構間往來的公文書為主。其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軍事、官制、人事、財政、旗人生計、民人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郵票中的大清歷史: 中華民國 、 大清國 、台灣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 近代外國郵政傳入中國。起初郵局僅設於通商口岸。1866年,各國駐北京公使郵件由總稅務司署傳遞。1876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奏請光緒皇帝設立郵政。1878年,時任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決定於上海、北京、天津、煙台、牛莊五處試辦郵政業務,北京設送信官局,開始發行郵票,收寄民間信件,郵政業務歸總稅務司管理。1879年,五處郵政辦事處以「海關撥駟達(即英文的post)書信館」的名稱開始營業1880年改稱「海關拔駟達局」。1888年,大清台灣郵政總局發行了龍馬郵票, 其時另有於小龍票上加印台灣郵票」或FORMOSA」字樣的郵票未發行。然不旋踵,台灣即割讓給日本





1912年民國成立後,正式郵票未及時印製,臨時將雕刻版無水印蟠龍郵票直行加蓋「中華民國」字樣,以供應用,郵戳為「杭州」。此乃中華民國直接承襲 大清國之證明。





值得注意的是, 郵票上沒有滿文,卻加了英文,可見在清末,滿文已不再通行,而英文卻是當時的國際語言.



(國立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臺灣通史》福康安滿漢文生祠碑照 片考辨


       雅堂(1878年-1936年)著《臺灣通史》名聞海內外.《通史》寫作始自1908年,1918年完稿,1920年由雅堂書局(臺灣通史社)出版.書中附福康安生祠碑照片一幀, 照片下的說明謂此碑建於台南府城。連橫的紀錄為當時人記當時事, 理應不會誤記.惟不得不注意者,《臺灣通史》舛誤之處甚多,連橫將照片誤記為府城非無可能.


連雅堂所用的碑石照片應非清時所拍. 乾隆時台南所建的福康安碑應有御碑亭.從照片中可見,御碑旁有護牆裝飾,但碑亭空間細小,實不足以另建護牆於其間, 廈門志中所載南普陀寺與林爽文事件有關的御碑亭圖片及西方記者所拍的照片可以佐證

日治時代,日人於大南門開闢新農園(1910-1911),其時生祠仍在其中,惟祠已傾圮.原生祠御碑九通遂移至農園道路北側,排成一列南向, 放置在中間的石碑應即福康安生祠碑(見下圖)。從圖中所見碑旁無護牆.直到搬遷至大南門的甕城時仍如是.


農園

大南門甕城

因此,可以推斷《臺灣通史》所載旁有護牆裝飾的御碑照片應為嘉義的福康安碑.仔細比較台南福康安碑石實物和連橫書中所載的照片,可見兩者非同一物.連橫照片中螭首的兩個鼻孔距離較近,甲殼的花紋不一樣,其邊框也較寬,且往下垂,與台南贔屭的甲殼邊框較窄,且角度往上翹並不一樣.更明顯的不同是碑根的兩側.嘉義福康安碑的贔屭,因為是後來仿造,未依規格,碑槽過淺,碑石的榫頭不能完全納入贔屭的凹槽內,以致碑根兩側留有半月形的空間,這和《臺灣通史》中照片所顯示的完全一致.

連橫書中所載照片應為嘉義的福康安碑,照片下的說明是錯誤的.但碑址不是現在嘉義的中山公園.有關這一點,日後當再作說明.

現立於嘉義公園乾隆御碑細部與《臺灣通史》所載者一致(甘德星攝)


(台南、嘉義乾隆53年滿漢文御碑研究,含滿文全文轉寫、註釋、拍攝、論述,已全部完成,即將依序出版,敬請讀者垂注)


延伸閱讀:
1.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滿文碑文足本全譯
2. 乾隆五十三年御製臺灣滿漢文碑的「碑石性」研究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