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研究書訊:ヌルハチの都-満洲遺産のなりたちと変遷



作者:三宅理一
出版社:ランダムハウス講談社, 2009




満洲国はこうして造られた!満州国の時代、「奉天」と呼ばれた古都・瀋陽はヌルハチの都。瀋陽故宮のユネスコ文化遺産登録に大きく貢献した著者が、16年もの歳月をかけた緻密な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によって、都のなりたちと変遷をここに再現。紫禁城や江戸時代の日本と比較しながら、時空間を縦横無尽に、壮大な考察を繰り広げる。

第1章 ヌルハチとマンジュ国
第2章 フェアラ築城
第3章 ヘトアラ造営とアイシン国の開国
第4章 遷都の時代-サルフから東京城へ
第5章 瀋陽大改造
第6章 瀋陽の空間構造
第7章 故宮の建築
第8章 陪都・瀋陽と乾隆帝
第9章 皇帝の陵墓
第10章 満洲人のすまい
あとがき


三宅理一
日本大学芸術学研究科

非常勤

生年月日
昭和 23 年 12 月 23 日生

略歴
昭和 47 年 05 月 東京大学工学部建築学科卒業
昭和 49 年 03 月 東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修士課程修了
昭和 54 年 12 月 パリ・エコール・デ・ボザール卒業
昭和 56 年 03 月 東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工学博士)
平成 02 年 04 月 芝蒲工業大学工学部教授
平成 11 年 09 月 慶應義塾大学大学院政策メディア研究科教授

研究領域
建築史・地域計画・デザイン理論
建築デザインの美学を中心とした芸術理論が専門である。主に西洋の環境デザインが中心であるが、西洋から日本、そして中東と世界的な規模で、社会・環境・都市の中における芸術表現を研究している。

研究業績
「世紀末建築」(全 6 巻)講談社
「エピキュリアンたちの首都」学藝書林
「都市と建築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全 7 巻)講談社
「現代デザイン事典」(共著)平凡社
「次世代街区への提案」鹿島出版会


電羊齋之書評:請點此閱覽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研究書訊:《閑窗錄夢譯編》





書名:《閑窗錄夢譯編》
譯者:趙令志、關康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

《閑窗錄夢譯編》為趙令志與關康對《閒窓録夢》一書的翻譯成果,全書上下兩冊,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分是〈譯者前言〉,為譯者對此書的研究成果;第二部份是譯者對此書的翻譯;第三部份是《閒窓録夢》全書原件;第四部份是全書的索引。

《閒窓録夢》(Ma.Siyan Cuwang Lu Meng)現收藏於大阪外國語大學圖書館,過去被認為是清代名臣蒙古正藍旗人松筠晚年用滿文所寫的日記(因為封面上署名松筠)。但此次在整理過程中,發現日記作者並非蒙古正藍旗人松筠,而是另有其人(趙、關二先生推斷是穆齊賢,松筠可能是他的號)。

筆者的碩士論文主要研究松筠與其滿文著作《百二老人語錄》,在撰寫過程中也使用了關於《閒窓録夢》的二手研究,對於《閒窓録夢》並非松筠所作一事頗感好奇。今日見此書原件,認為趙、關二先生的推論應無誤。(有關松筠與《百二老人語錄》,可見本站《百二老人語錄》介紹)

〈譯者前言〉中指出《閒窓録夢》作者曾有如此記述:“Saiicungγa Fengšen-i orin ilaci aniya bi juwan jaqôn se-de. 磚塔 xôtung 路南 duqa-ci. utxai 板牆 xôtung-de gurime tehe bihe.”(筆者譯:嘉慶二十三年我十八歲時,從磚塔胡同路南門遷居板牆胡同;趙、關二先生翻譯為「嘉慶二十三年,余十八歲,自磚塔胡同路南遷至板牆胡同居住」)(句中的Fengšen多寫了一個牙。原件在《閑窗錄夢譯編》頁1381,趙、關二先生之翻譯在頁235,其分析可見頁1。)松筠生於乾隆十七年,在嘉慶二十三年實在不可能只有18歲,由此條例證看來,《閒窓録夢》作者應非松筠。

趙、關二先生另外舉出多條相關史料說明《閒窓録夢》作者並非松筠。筆者在閱讀過程中,也讀到了“emu xacin 安二大人-i booci 湘浦松筠-i araxa 虎 sere hergen-i 條山-be ilan afaxa γaiixa..”(筆者譯:一。從安二大人家取得了湘浦松筠所寫的「虎」字的條山三張;趙先生二人翻譯為「自安大人家得湘浦松筠所書『虎』字條山三張」)(原件在《閑窗錄夢譯編》頁1308,趙先生二人之翻譯在頁220。)「湘浦」即松筠的號,「湘浦松筠」指的即是松筠,如果《閒窓録夢》是松筠的日記,這樣的記載便顯得不合常理。

在〈譯者前言〉中, 趙、關二先生指出松筠在《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落款是“malat sungyun”,但在筆者所見過的《百二老人語錄》諸版本中,松筠的落款都是“marat xala sungyun”,趙、關二先生於此可能誤記。

〈譯者前言〉中同時指出了《閒窓録夢》的高度史料價值。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道光朝北京旗人的生活景況,書中甚至記載了作者科舉作弊一事,這種親身經歷是在其他史料中很難看到的,如同趙、關二先生所言:「作弊之人以第一人稱記載作弊過程的史料堪稱鳳毛麟角」。《閑窗錄夢譯編》的出版,對於清史與滿學的研究者而言,有甚大助益。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吳莉葦教授演講『十八世紀的清朝是否一個殖民帝國?——反思耶穌會士敘事與中國傳統』

六月八日上午十點,吳莉葦教授蒞臨本系演講,講題為:「十八世紀的清朝是否一個殖民帝國?——反思耶穌會士敘事與中國傳統」。

吳教授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治學專長為中西文化交流史。除與張國剛教授合著多本中西交流史專書外,吳教授之博士論文《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於200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吳教授亦曾發表多篇明清時期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認識的論文。

新清史為現今美國學界研究清朝歷史的新議題,界定清朝的國家性質為其關注焦點之一。在西方學者眼中,假若清朝係一「帝國」,而它對周邊地區的征服份屬「殖民」的話,那麼這些西方學者的殖民論述從何而來?吳教授透過《中華帝國全志》等耶穌會士之著作與他們所繪製的輿圖,說明清朝前期耶穌會士對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的描寫,以及地圖測繪中所隱含的清帝國征服話語,如何影響18世紀以降歐洲人的觀點。再藉由比較中國人與歐洲人對「征服」見解的不同,天下觀與帝國殖民的認知差異,指出中國與歐洲的認識傳統自有歧異。吳教授認為這是值得研究者多加留心之處。

演講會後迴響甚大,討論熱烈。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林書寧撰稿)


甘德星教授介紹吳莉葦教授(林書寧攝影)




吳教授演講『十八世紀的清朝是否一個殖民帝國』(林書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