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滿文梵音(五)之(二)巴魯達記號 3


3 巴魯達記號


我在舊著(可參考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中提及,但未及詳細說明的另一符號所附的滿洲文字圖檔於出版時,亦因故被刪去巴魯達記號梵文作pluta,藏文作 palu-ta, 亦有以符號的形狀名之曰「大象」,蒙文寫作baluda這個符號是用來表示母音發聲時音聲加長三單位,如k'o3



梵文母音,按發音時間可分為三類:短音(hrasvá),讀一單位(eka-mātrā )長音(dīrgha),讀兩單位(dvi-mātrā)加長音(pluta),讀三單位(tri-mātrā即pluti)所謂mātrā即發音的時間單位mora),音長約0.4 秒。


參看:阿禮嘎禮字: 穆麟多夫所不知道的滿文;滿文梵音(五)之(一)g’š”a

Keywords: ali g'ali, Sanskrit
───────────────────────────────────────────────

節錄自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拚寫法芻議」補記》(Forthcoming)。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身體、語言、族群性: 一個後中古文明野蠻人的個案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
西洋中世紀研究中心
101 學年度第2 學期 學術系列講座





今年(2013)5月28日,本中心邀請歷史系甘德星老師分享其近日有關口述歷史的研究心得。講題為:「身體、語言、族群性:一個後中古文明『野蠻人』的個案研究」。

甘老師首先給我們看了一張他在北京考察時所攝的照片。相片中一位看來平凡的老先生(屬Aiisin Gioro氏族)就是此次講題中的主角。這位老先生有個極為不平凡的人生。他一生中所經歷的三次變動更是東方近代歷史的縮影。

會後,中心主任王明月老師對甘老師演講中提到的認同identity、懷舊nostalgia、延異différance、對話論dialogism、混雜性hybridity、凝視gaze、慣習habitus等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此次演講中,甘老師與明月老師的對話,讓同學見識到歷史、語言、文化批評相互交織的豐富性!


(國立中正大學西洋中世紀研究中心Alice D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