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穆麟德拼寫法的受害者:J. Norman


滿文的<k>、<g>、<h>與<q>、<γ>、<x




自從本網站將德國學者von Möllendorff之漢譯「穆麟多夫」更正為「穆麟德」後,現已漸為方家學者所採用。不過,穆麟德拼寫法的缺失仍不大為人所關注。

美國研究滿文的著名學者羅杰瑞Jerry Norman的遺著《綜合滿英辭典》A Comprehensive  Manchu-English Dictionary即為一例。為了與舊著作一區隔,羅氏的新字典特別於每一字頭另加滿文字母樣式,以醒眉目,其中的kgh詞條只列出陽性字母的樣式,陰性字母樣式則均付闕如(pp.129,158,224)。這明顯是受穆麟德拼寫法的kgh字母不分陰陽所致。

滿文字母kghqγx並非不同的音位phoneme,而是「音位變體」allophone,處於互補分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的狀態,前者用在舌根子音velar consonants, 後者則用在小舌子音uvular consonants,即/k/[k], [q]; /g/: [g].[γ],/h/:[h], [x]。 在滿文的正書法上,為了反映兩者的 不同,分別用了兩組不一樣的符號表示,即<k>、<g>、<h>及與其相對應的<q>、<γ>、<x>。這兩組的字符為互補分布的「字位變體allograph)。

穆麟德的kgh轉寫其實指的是音位/k/ , /g/, /h/,而不是字位。滿文的k>、<g>、<h>及<q>、<γ>、<x ,很多時因受老滿文書法的影響,不作互補分布,故亦不受元音和諧律的規限穆麟德用一個符號代表兩個不同形狀的字符是造成兩者混亂及有時不能還原的主因

作為資深滿文學者,羅杰瑞當然不會不知到 /k/, /g/, /h/有兩種「音位變體」, 因此有陰陽兩種不同字位,但由於受穆麟德之影響,在下意識下不經意地忽略了滿文的「音位變體」得用兩個不同的字位來表示的事實。換句話說,穆麟德基本上錯用了音寫法transcription而不是轉寫法transliteration─來拼寫滿文字母

不過,一符二用並不始自穆麟德(A Manchu Grammar, 1892)。在他之前,歐洲學者如F. Kaulen (Linguae mandshuricae institutiones : quas conscripsit, indicibus ornavit chrestomathia et vocabulario, 1856): k, g, kh, Ив. Зaxapoвъ (Грамматика маньҹҗурскаго язьика, 1879): k, г, x; C. de Harlez(Manuel de la langue mandchoue, 1892): k, g, kh (h) 都如此,這和當時的語言研究不如現在語言學的精細有關。穆麟德的文法書由於用英文寫成,所以20世紀後期,其說流傳較廣。

從羅杰瑞字典中kgh字母樣式只列出陽性字位,而不列陰性字位,可見穆麟德不分陰陽的錯誤拼寫法影響之深。


延伸閱讀
 參看  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頁54.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滿語拾零:讀《滿洲實錄》


讀《滿洲實錄》Manju-i yargiyan qooli: 
fulingγa banjixa emu xaxa jui / ǰayaγabar törögsan uqun köbegün



今(20日)與諸生讀《滿洲實錄》。讀至卷一之dembei ferguwecuke fulingγa banjixa emu xaxa jui jifi tehebi seme alaxa manggi處(北京:中華書局,1980, 頁6),其中的fulingγa banjixa二字間,似另加工具格助詞-i為佳,否則難以順暢翻譯。河內良弘師譯之曰:「不思議な,天命が生んだ一人の男の子」似仍難脫原來句式之羈絆(《滿洲語文語文典》,頁175)。

課後複查二體《滿洲實錄》,其文亦同(頁015)。再複檢三體本之蒙語部分,同段作asuru qayiγamsiγ-tu ǰayaγabar törögsan uqun köbegün ireǰü saγumu keme ügüleküi-dür.( 頁6 );蒙文《清實錄》之文,雖與之略異,但其中的ǰayaγabar törögsan(以天命所生)二字相同(Dayičing ulus-un maγad qaoli,頁25下,行15),此二字即滿文的fulingγa banjixa的對譯,但蒙文 ǰayaγabar一字,其後另加工具格-bar (ǰayaγa(n)-bar),以示二詞之關係。

二體本為入關前舊籍的重鈔本,遣詞用字較為古雅,不書格助詞即其因乎?抑此為鈔錄者無心之失乎?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三家子滿語語音研究》






作者: 戴光宇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0 
頁數: 317
定價: 48.00
ISBN: 9787301212684


內容簡介:
《三家子滿語語音研究》是以歷史語言學和語言地理類型學方法深入探討滿語口語現狀及滿族文化歷史層次形成過程的理論著作。作者在認真梳理前人關於滿語支諸語言的各種重要著述,並在三家子滿語和相關語言進行認真細緻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闡明滿語與多種阿爾泰及非阿爾泰語言的聯繫。作者認為,滿語口語的音位系統並非清末以來受漢語的影響形成,而是有自己的發展演變的規律。書中的大量語料說明,黑龍江省現存的滿語口語,對滿語研究具有珍貴的價值。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滿族及其語言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滿族的形成及發展史概述
第二節 滿族先世的語言文字
第三節 三家子滿族歷史文化概況

第三章 三家子滿語的音位系統
第一節 三家子滿語的輕重音
第二節 三家子口語的元輔音音位

第四章 三家子口語輔音和滿文的對應關係
第一節 三家子口語輔音音位分析及詞例
第二節 三家子口語輔音表

第五章 三家子滿語的輔音音變
第一節 非第一音節的輔音音變規律
第二節 詞首輔音的音變規律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滿文音節的三類收尾字母
第一節 母音和濁輔音收尾
第二節 輔音字母bkr收尾
第三節 輔音字母st收尾
第四節 南西伯利亞突厥語的類似輔音音變規律
第五節 日本海沿岸的發音習慣
第六節 滿語和亞美環太平洋地區諸語語流音變比較

第七章 論滿一通古斯語音節的鈍音收尾
第一節 滿語支口語裏鈍音收尾的讀法
第二節 達斡爾、鄂溫克語音節鈍音收尾的讀法
第三節 鈍音收尾形成原因分析
第四節 赫哲語及通古斯語部分名詞的帶鈍音詞尾
第五節 金代女真語漢字標音的韻尾問題

第八章 錫伯語、達斡爾語和三家子滿語語音的異同
第一節 錫伯族姓氏和三江地區的古代部落
第二節 語流音變的風格異同
第三節 非語流音變的讀音異同
第四節 非音質音位的差異
第五節 達斡爾語音的特色

第九章 滿語支輔音音變初探
第一節 雙唇、唇齒一舌根、小舌音交替
第二節 其他輔音音變

第十章 滿語支音節收尾輔音設定
第一節 滿文音節收尾輔音統計
第二節 濁輔音收尾設定
第三節 “送氣”的設定
第四節 兀狄哈諸部落及其分佈
第五節 《烏布西奔媽媽》滿語口語語音特色

第十一章 結語:三家子滿語及滿語支語言語音特點

附錄
一 三家子村口語材料寬式音標轉寫
二 錫伯語口語語料國際音標轉寫
三 四季屯何世環老人講述滿語口語《音薑薩滿》
四 吉林九台莽卡滿族鄉尼瑪察氏家藏祖傳家祭神本
五 烏拉納喇氏神本節選
六 《烏布西奔媽媽》滿語漢字記音稿轉寫
七 布裏亞特、衛拉特蒙古語話語材料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戴光宇,1977年生,遼寧省錦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方向為歷史語言學。現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滿-通古斯歷史比較語言學,2010年獲「首都學習之星」的稱號。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滿文檔案研究》





作者:趙彥昌 著
出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2-12-01
書號:9787510054297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針對目前對滿文檔案研究的不足,利用現有滿文文獻、明清檔案,對滿文檔案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全書共分十章如下:

目錄:
  第一章 滿文檔案概況
  第一節 滿文的創制和改革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產生與形成
  第三節 滿文檔案研究綜述
  第四節 滿文檔案研究成果

  第二章 滿文檔案的性質及特點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性質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特點

  第三章 滿文檔案的種類
  第一節 現存典型的滿文檔案
  第二節 特殊載體滿文檔案

  第四章 滿文檔案的價值及作用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價值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作用

  第五章 滿文檔案的內容及其分佈
  第一節 國內保存的滿文檔案的內容及其分佈
  第二節 流失海外的滿文檔案的內容及其分佈

  第六章 滿文檔案的管理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徵集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整理
  第三節 滿文檔案的鑒定
  第四節 滿文檔案的保護

  第七章 滿文檔案的編纂
  第一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滿文檔案的編纂機構與編纂人員
  第三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類型
  第四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體例與加工方法
  第五節 滿文檔案編纂的特點與規律

  第八章 滿文檔案的開發利用
  第一節 滿文檔案的利用方式
  第二節 滿文檔案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加強滿文檔案開發與利用的措施

        第九章 滿文檔案的數位化
  第一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含義
  第二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意義
  第三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主要原則
  第四節 滿文檔案數位化的措施及其方法
  
         第十章 滿文檔案研究的前景展望和建議
  第一節 滿文檔案研究的前景展望
  第二節 加強滿文檔案研究的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滿語拾零:讀《清語老乞大》


Sibiya tatafi bithe šejilere. guwebure bithe burengge adarame?

  

古本《老乞大》
 
《老乞大》始修於元代,原只有漢文本,滿、蒙文本乃後來續作。元朝漢文古本,1998年在韓國大邱發現,此即「諺解」本中所說的「舊本」,一般稱之為舊本《老乞大》、原刊本《老乞大》、古本《老乞大》、元代漢語《老乞大》。

最近與諸生讀《清語老乞大》,用的版本是莊吉發先生漢譯,胡格金台先生審定的本子,譯筆暢順易懂。該書1976年由台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卷一第25句「sibiya tatafi bithe šejilere guwebure bithe burengge adarame?」旁的漢譯作「抽籤背書,怎麽給免帖?」(頁8)。不過,細看原文,似非此意。在課堂上,即告知諸生應注意句中的並排結構,其緊要處在句後的-ngge。

課後即翻查大邱發現的元朝珍本。本中該句作「怎生是撤簽背書?怎生是免帖?」;後出的諺解本亦作「怎的是撤簽背書?怎的是免帖?」。再複查《蒙語老乞大》,該句譯作yakiǰi sibaγ-a suγulǰü bičig čaǰilamu yaγun-i keltürikülkü bičig aǰi。句中的怎生、怎的、yakiǰi 與yaγun-i即滿文本adarame的對譯,由此可見余言之不誤也。下一句(第26句)即是此二問句的回應,可以為証:

25 Sibiya tatafi bithe šejilere. guwebure bithe burengge adarame?
怎生是撤簽背念書?怎生是免帖?(古1左)/怎的是撤簽背念書?怎的是免帖?

26 Niyalma tome emte cuse mooi susihe weiilefi, meimeni xala gebu-be arafi emu sibiyai dobton-de tebumbi. Qadalara šusai sibiyai dobton γajifi acinggiyame. terei dorgi-ci emke-be tatambi. Tataxangge we oci utxai šejilebumbi. Šejilehengge saiin oci sefu guwebure bithe emke-be bumbi. Tere guwebure bithe-de ilan moo tantara-be guwebu seme arambi. Geli terei ninggude temgetu hergen arambi. Aiiqabade šejileme muterakô ohode. guwebure bithe tucibufi tatame waliyafi. nenehe šangnan-be weiile-de fangqabume tantabure-be guwebumbi. Aiiqabade guwebure bithe aqô oci, urunaqô ilan moo tantabure-be alimbi.
每一個竹簽上寫著一個學生的姓名,眾學生的姓名都這般寫著,一個籤筒兒裏盛著。教當直學生將籤筒來搖撼動,內中撤一個。撤著[誰][的],便著那人背書。背念過的,師傅與免帖一個。那免帖[上]寫著免決三下,師傅上頭畫著押字。若再撤簽試不過,將出免帖來毀了,便將功折過免了打。若無免帖,定然吃三下。(古1左─2右)/每一個竹簽上寫著一個學生的姓名。眾學生的姓名都這般寫著,一個籤筒兒裏盛著。教當直的學生將籤筒來搖動,內中撤一個,撤著誰的,便著那人背書。背念過的,師傅與免帖一個。那免帖上寫著免打三下,師傅上頭書著畫押。若再撤簽試不過,將出免帖來毀了,便將功折過免了打。若無免帖,定然吃打三下。


延伸閱讀
高麗大學校的滿洲研究:노걸대
http://ccumanchustudies.blogspot.tw/2013/03/blog-post.html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特展





圓明園,這座象徵清代盛世印象的皇家園林,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是中國歷史上最雄偉的帝王宮苑、也是世界園林史的偉大傳奇。圓明園融合了中國南、北及東、西方園林建築精華,無愧其「萬園之園」的美稱。

201375929,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的三山五園文化全球巡迴首部曲「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特展,結合18世紀文物與21世紀多媒體科技,將時鐘的指針倒轉,引領觀眾重返圓明園。

圓明園展覽的難度在於隨著該園的傾頹,許多資料已散落無蹤。此展覽籌備三年有多。台灣私人所收藏的圓明園珍貴文物是展覽的一大亮點。

展覽共分五卷:

卷一:隔世光影-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天
 1860年10月18日大火燒了圓明園。本區展示存世最早的德國攝影師恩斯特•奧爾末(Ernst Ohlmer)的圓明園玻璃底片、珍貴的老照片、流失海外的工藝殘件、外國軍官受頒的勳章、日記見聞等,並透過這些文物來再現歷史面貌,導引我們進入圓明園的帝國回憶!




這是恩斯特.奧爾默於1872拍攝的12西洋樓被毀後的照片之一(諧奇趣)。這些照片為現存最早的圓明園影像,彌足珍貴。照片的玻璃底片現為台灣秦風老照片館所有。

1860年的火燒圓明園是圓明園四劫之一的火劫,其他三劫是所謂的木劫(即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期間,太監勾結土匪拆除建築木料,大量砍伐古樹變賣之事)、石劫(即北洋軍閥時期,軍閥、官僚、民間肆意取用園裡石料的事)、土劫(即民國年間,農民為了建造房屋,挖山取土,破壞圓明園之山行水系之事)。

卷二:萬園之園-圓明園大觀
康熙46年(1709年),將暢春園北邊的園子,賜給皇四子胤禎作為府邸私園,並親題匾額,命名為「圓明園」,圓明園此時以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文人隱士園的風格。

雍正登基後,圓明園進入大規模的擴建階段,並出現前朝後寢的空間配置,使圓明園成為清帝國政治權力操作的核心。

乾隆登基後,繼續擴建圓明園,其中的四十景是圓明園重要的景點區域,集結了大江南北、歷代各朝、天上人間的經典勝景,贏得「萬園之園」的美譽。 乾隆皇帝特別聘請宮廷畫家沈源、唐岱繪製了《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圖冊每一頁的右邊是畫作,左邊則是乾隆皇帝御製詩文及由汪由敦書寫的題跋。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 正大光明
乾隆皇帝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接見各國使節,這是圓明園最輝煌的時期。


卷三:走進樣式房-皇家建築事務所
在圓明園建築史非常重要的中國建築世家雷氏家族,從康熙到乾隆年間掌管了皇家主要的建築工程,雷氏所設計的建築也通稱為「樣式雷」。


樣式雷-萬方安和燙樣(卍字樓)


卷四:印象江南-乾隆的設計之旅
 乾隆南巡(1751年)隨行有一群設計師,其中包括雷氏家族。他下令南巡隨行畫師紀錄江南園林景色,作為圓明園擴建南方園林景觀的依據。



蘇州專諸巷:琢玉中心 (一)

蘇州專諸巷:琢玉中心  (二)


卷五:東方凡爾賽宮-十八世紀的皇家時尚

大水法遺跡

大水法想像圖
 
圓明園長春園裡的西洋樓,又稱為東方的凡爾賽宮,是中國皇家宮苑中第一次大規模仿建的西洋建築和園林,其建築、環境、式樣採用了巴洛克式風格,而裝飾細節上則具東方神韻。整個景區呈東西軸線布局,分為十景,依次為線法牆、方河、線法山、遠瀛觀(中軸)、海晏堂、方外觀、諧奇趣、養雀籠、蓄水樓、萬花陣、大水法、觀水法。大水法中間有一銅鹿,其東西各有銅獵犬各五隻,水由犬口中噴往銅鹿,俗稱十犬噴鹿,涵義為「逐鹿中原」。
 

觀水法現狀

觀水法復原

 

觀水法遺跡(約1870年)照片

海晏堂的設計師郎世寧,其最初的設計稿是西洋流行的裸女噴泉,但乾隆皇帝卻將它改為十二生肖,成為舉世聞名的十二獸首水力鐘。

現場展示的「十二獸首,聲光重現」展覽,以多媒體動畫,搭配歐洲傳教士為康熙皇帝譜寫的奏鳴曲,將十二獸首在海宴堂前報時噴水的景況還原。十二獸首中,七件幾經流轉,如今都回歸大陸,其他五件至今仍下落不明。



圓明園西洋樓景區俯瞰


附記:馬戛爾尼東方見聞錄
十八世紀末英國積極想打開中國通商門戶,在乾隆時期派遣大使至中國覲見乾隆皇帝,當時的大使團將在中國的見聞以銅版畫記錄了下來,留下最早的圓明園及乾隆史畫。



《乾隆皇帝肖像》:這是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所繪製的乾隆皇帝肖像。亞歷山大並沒有獲准晉見皇帝,這幅肖像是他根據同伴的描述和自己的想像繪製而成。從畫中可見乾隆踩著腳踏端坐椅上,兩隻手的拇指都帶著扳指,身體雖然並未如耄耋老人般衰老,但眼神卻難掩蒼老憔悴之情。


正大光明殿
 

《乾隆皇帝帳篷內接見英國使臣》-1793年9月8,使團一行抵達熱河。14日馬嘎爾尼著繡花天鵝絨官服,外罩紅色大褂,還綴有一枚寶星勳章。儘管亞歷山大並未同行,但這些細節在他的畫作中都得到體現。畫中緊跟在馬嘎爾尼身後的小個子就是小斯當東。十二年後他又跟隨阿美士德使團來到中國。


*萬福金安:乾隆八旬萬壽盛典 (攝影互動裝置)*
 乾隆在位很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舉行了八十大壽的盛大慶典。當時的盛況詳細記載在《八旬萬壽盛典》古籍及描繪在《八旬萬壽盛典圖》卷中。慶典從北京西門延伸到圓明園大門,北京街頭隨處可見西洋建築的裝飾,反映了西洋流行風潮與乾隆的喜好。



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特展圖錄



延伸閱讀:
汪榮祖,《追尋失落的圓明園》, 2005
Ines Eben v Racknitz,Die Plunderung des Yuanming yuan: Imperiale Beutenahme im britisch-franzosischen Chinafeldzug,2012 http://ccumanchustudies.blogspot.tw/search?q=+Racknitz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滿洲(Manju)王朝論


清朝國家論序說





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 / 明清時代史の基本問題
作者: [日]森正夫 / [日]野口鐵郎 / [日]濱島敦俊 / [日]岸本美緒 / [日]佐竹彥靖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譯者: 周紹泉 / 欒成顯
出版年: 2013-8
頁數: 579
定價: 45.00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了日本著名明清史學者們撰寫的21篇文章,論題包括明清農業社會、明清商品生產、明清村落組織機構、明清王府、海禁與朝貢、秘密結社、明清時代人們的身份感、清代地緣社會、徽州文化、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制度等。本書中的文章不僅對日本學術界一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來圍繞這些專題的研究狀況進行介紹和評價,而且大膽地對中日史學界一些傳統觀點和看法提出質疑,依據所掌握的最新史料,指出了相關研究中的不足和應該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此外,該書中的一些文章還敏銳地抓住剛剛出現的和正在成長中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並對一些常見的課題以新的角度做出新的探索。本書代表了目前日本研究中國明清史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是日本學者對20世紀日本的明清史研究的最全面的總結。

目錄
總論
商品生產研究的軌跡
明清農業論
明清時代的生產技術
農村社會——研究筆記
賦役負擔團體的裏甲與村
明朝初期的海禁與朝貢——理解明朝專制統治的一個途徑
王府論
明代軍事史的研究狀況
“滿洲”(manju)王朝論——清朝國家論序說
清代的政治與政治思想史
中國農民戰爭史論的再思考
秘密結社研究回顧——現狀與課題
明清時代的身份感覺
合意與齊心之間
長江上游流域的移居與開發——生成的“地域”
華南地方社會與宗族——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地緣社會、血緣社會
圖甲制
徽州文書和徽州研究
出版文化與學術
庶民文化
西南少數民族——圍繞土司制度及其解體過程
中國周邊地區的明清時代史——以越南經濟史為例

編後記
本書執筆者介紹
本書中譯者情況
譯後記

森正夫,名古屋大學副校長、愛知縣立大學校長、名古屋大學榮譽教授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何謂王命旗牌?


hesei buhe temgetu kiru pai


《清會典圖》,卷107,頁1056(北京中華書局本,1991


近與諸生讀康熙56年兵部右侍郎cooxai jurγan-i ici ergi asxan-i amban 楊琳恭報到任廣東廣西總督事滿文題本,中有hesei buhe temgetu kiru pai一語,即所謂的「王命旗牌」。

清承明制,由中央頒給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官等地方大員或欽差大臣,作為便宜行事的標誌,其上各書「令」fafun字,即所謂的temgetu。

滿文令旗作temgetu kiru,令箭作 temgetu niru,令牌作 temgtu šusihe。temgetu一字乃源自蒙古語temdeg(標誌)>temdegtu~ temdegtei,兩者的親源關係,至為明顯。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庚子拳亂與國立清華大學



新竹清華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 





清華的創校源自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清廷因八國聯軍之役慘敗而有庚子賠款,清華就是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的庚款而設立。「清華之立,其源實導自庚子拳匪之亂,……四萬萬人之膏血,清華所以成立之原素也」1923年,「清華人」校刊)。百年後,這筆款項仍在運作。即使到現在,新竹清華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

清大現任校長陳力俊表示,1949年,前校長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1956年,清華在台復校,梅貽琦校長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清華基金的經費來源,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

陳校長說,外界常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他和北京清華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證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燾承)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由香港歷史博物館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合辦。展期由2013年7月31日至10月7日。

順治明黃色彩雲金龍紋妝花紗袷龍袍(故宮博物院藏品)

 
乾隆寶藍色緞繡彩雲金龍紋袷朝袍(故宮博物院藏品)

展覽展出故宮博物院的織繡文物一百三十多件套。種類有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當中包括康熙帝的盔甲、雍正帝的龍袍、乾隆帝的朝袍、同治帝幼年時穿著的便服、光緒帝及其皇后大婚時所穿的龍袍、末代皇帝溥儀曾穿著的袞服等。





展品展現了滿漢融合的風格,也顯示了清廷如何通過嚴謹的衣冠制度表現君臣官民,上下有別的等級。這些服裝呈現了清朝最高的織繡製作水準,同時也折射出滿族特有的生活習性及愛好。
 
櫸木「上用龍褂」款衣料盒,用作盛裝袞服衣料(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宮內務府提供御用織繡工匠實際操作時的效果圖(故宮博物院藏品)

香港歷史博物館另編製有《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圖錄(2013年7月出版),一套兩冊,第一冊327頁、第二冊75頁,售價:港幣230元,國際書號:978-962-7039-77-8。該圖錄應是目前清代宮廷服飾圖冊中最詳盡的。




第一冊輯錄了故宮博物院一百三十多件套清宮廷服飾珍品,包括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並加插相關的宮廷畫和輔助圖片,讓讀者更易瞭解清宮廷服飾的特點。第二冊輯錄了由故宮博物院專家撰寫與清代宮廷服飾相關的論文共六篇,展示了故宮博物院在清代宮廷服飾的最新研究成。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清實錄研究》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7-1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迄今為止公開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清實錄》的學術專著。它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學術結晶,揭示他們的研究成就,同時彌補其研究之不足,對前人討論較少的部分則予以補充和充實,對其尚未研究的領域,則予以耕耘和探索,在此基礎上,對清代實錄進行系統勾勒和全面研究,形成一部近70萬字的專著。在史料上本書儘量竭澤而漁,在結構上,也有自己的佈局和特點。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清實錄》在清朝的致用問題,此為前人關注不多者。本書蘊含大量的個案研究及新穎觀點。如對《清實錄》的很多記載,逐一進行考訂和辨析,從而弄清該書的信實部分和不實之處,準確判斷其史料價值。本書還從《清實錄》的具體研究,上升到對整個東西方史學的比較。可以說,這是一部研究《清實錄》的集大成著作。

作者簡介
謝貴安,1962年9月生。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國學院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史學史和明清文化史,出版《明實錄研究》、《中國實錄體史學研究》、《中國史學史》、《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與馮天瑜合著)、《太玄大戴禮研究》(與劉韶軍合著)、《中國旅遊史》(與謝盛合著),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

目錄
緒論
一、《清實錄》的研究現狀
二、本書的研究特點
第一章《清實錄》在清代的特殊地位
第一節 治國成憲:《清實錄》在清代的重要位置
第二節 豐碑典範:《清實錄》的炫目與榮光
第三節 思想繩墨:《清實錄》在史學意識形態上的作用
第二章 清實錄館的設置、管理與運行
第一節 《清實錄》修纂機構設置與演變
第二節《清實錄》修纂的業務和品質管制
第三節 實錄館的工作程式
第四節 實錄館的其他功用

第三章 《清實錄》的修纂主題與體例
第一節 《清實錄》的修纂主題
第二節 《清實錄》的修纂體例
第三節 《清實錄》的特殊體裁

第四章 清代歷朝實錄的修纂過程
第一節 清前期實錄的修纂過程
第二節 清中期實錄的修纂過程
第三節 清後期實錄的修纂過程

第五章 《清實錄》修纂的善後流程
第一節 《清實錄》進呈及其儀式
第二節 《清實錄》尊藏及其儀式
第三節 《清實錄》賞賜
第四節 《清實錄》的議敘

第六章 《清實錄》的版本與收藏
第一節 《清實錄》稿底正副本及滿漢蒙文本形成考
第二節 清宮所藏系統的《清實錄》版本
第三節 《清實錄》其他傳世版本

第七章 《清實錄》修纂與清朝漢化
第一節 《清實錄》內容與觀念上的漢化
第二節 《清實錄》體例與形式上的漢化
第三節 《清實錄》秘藏制度與清政權的漢化

第八章 《清實錄》的史源與史流
第一節 《清實錄》編纂的史料儲備制度與史料來源
第二節 《清實錄》的史料流向與學術影響

第九章 《清實錄》的不實與信實
第一節 《清實錄》的故意性失實
第三節 《清實錄》的信實

第十章 《清實錄》的文獻史料價值
第一節 《清實錄》史料價值辨析
第二節 《清實錄》對清代歷史的記載之功
第三節 《清實錄》對其他文獻的考證之功
第四節 滿、蒙文《清實錄》的特殊價值
第五節 從《清實錄》在現代的整理與應用看其史料價值

第十一章 《清實錄》的經世致用(上)
第一節 《清實錄》在政治決策和禮制借鑒上的作用
第二節 《清實錄》是選任官吏和整飭吏治的依憑
第三節 《清實錄》是治理民眾和處理民族關係的依據

第十二章 《清實錄》的經世致用(下)
第一節 《清實錄》在司法上的指南作用
第二節 《清實錄》在經濟上的參考價值與決策依據
第三節 《清實錄》在軍事上的參考與借鑒
第四節 《清實錄》在文化上的參考與依據

結語

參考文獻
一、史料與史籍
二、專著
三、論文
四、未刊學位論文

後記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滿文檔案與清代邊疆和民族研究》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 2013-6
頁數: 488
定價: 98
ISBN: 9787509747520\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人員的論文集。數位作者直接利用大量的滿文檔案,探討清代蒙、滿、藏等民族史和蒙古、西藏、東北等邊疆地區史,內容豐富而新穎。大量滿文檔案的介紹和利用,豐富了清史研究的資料,拓展了清史研究的領域。

作者簡介
烏雲畢力格,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清史研究所教授,中國蒙古史學會會長,國際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會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主編。 

目錄
前言
清代滿文檔案述論(吳元豐)
清代軍機處滿文月折包及其史料價值(吳元豐)
清代新疆歷史滿文檔案概述(吳元豐)
關於清代內紮薩克蒙古盟的雛形——以理藩院滿文題本為中心(烏雲畢力格、宋瞳)
關於清代著名蒙古文人烏珠穆沁公袞布紮蔔的幾點新發現(烏雲畢力格)
清初北方戰略考——以順治十二年前後理藩院應對喀爾喀措施為中心(宋瞳)
順治十二年清朝與喀爾喀蒙古會盟考(宋瞳)
外藩蒙古內紮薩克四十九旗考(宋瞳)
鄂飛滿文奏摺箋注(烏雲畢力格)
論康熙末年清軍入藏及阿拉善和碩特的作用(齊光)
黑龍江地區柯爾克孜族歷史滿文檔案及其研究價值(吳元豐)
清朝邊疆政策——以唐努烏梁海納入清朝版圖及特棱古特、塔本、科勒薩哈勒、柯爾克孜等移住黑龍江為中心(敖其爾·烏雲紮爾噶拉)
滿文《烏喇等處地方圖》等(承志)
尼布楚條約界碑圖的幻影——滿文《黑龍江流域圖》研究(承志)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大清帝國的漢化爭議



1


 
《明清史叢說》
 作者: 汪榮祖
 出版社: 廣西師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近些年來,明清史研究一直是國際漢學界、中國史學界的熱門領域之一,廣大讀者也對這一領域的諸多話題頗感興趣,如:廣袤的中國版圖在明清時期有什麼變化? 嚴重的生態危機對明清政權有何影響? 明清時期圖書如何流通? 多爾袞、李自成、吳三桂等英雄人物的個人選擇與明清之際的歷史走向有什麼關係? 作為征服者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如何面對文明程度較高的漢學文化? 慈禧的惡相是怎樣形成的?

內容簡介:
《明清史叢說》收錄了史學大家汪榮祖先生在明清史研究領域的文章共十三篇。專題論文九篇,涉及明清帝國的諸多重要議題,如明清帝國版圖的變遷、生態危機、知識流通、英雄人物抉擇的成敗、秦淮河畔的文學想像與歷史記憶、明清之際的大變局、滿族漢化之爭、晚清自強運動失敗之因、慈禧歷史形象的形成等。書評三篇,犀利地剖析了三部明清史研究的專著,直陳其得與失。另有一篇短文解讀圓明園的西洋樓。《明清史叢說》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極其開闊的研究視野,集中表達了作者對明清史的重要見解,也是作者在明清史壇辛苦耕耘的心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汪榮祖 原籍徽州,1940年生於上海,長於臺灣。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在美國執教31年。現長住臺灣,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著作有《史傳通說》等中英文專著17種,散文集2種,學術論文80餘篇,書評40餘篇。 

目錄: 弁言1
論說
一、 明清帝國的空間 3
二、 明清帝國的生態危機 46
三、 明清帝國的知識製作與傳佈81
四、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在甲申年的選擇 98
五、 秦淮風月與南明興亡的書寫與記憶 114
六、 從明亡到清興 146
七、 大清帝國的漢化爭議 177
八、 論清季自強運動成敗的一個關鍵問題 190
九、 論清后葉赫那拉氏204
評說
十、 晚明消費革命之謎 237
十一、 夢憶里的夢囈 245
十二、 《清朝征服中亞記》書後 257
十三、 解讀圓明園西洋樓 265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滿通古斯學與「覺羅村」考察

 

「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慶典」暨「國際滿通古斯學學術研討會」

2013年6月15-16日




大會開幕式

2013年6月中旬,我應哈爾濱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之邀,參加了該所主辦的國際滿通古斯學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舉行的目的除了是探討滿通古斯學外,也是為了慶祝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成立30周年。


6月14日,我乘坐中國南方航空班機到達哈爾濱,並入住大學賓館。翌日即舉行會議。與會學者,來自韓國、日本、香港、臺灣、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共80餘人。臺灣去的學者,除我以外,還有故宮的莊吉發教授、臺灣大學的衣若蘭教授、中國文化大學的吳美鳳教授。


黑大會場外景

6月15日是開幕式,由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郭孟秀教授簡要匯報了滿語研究所30年的建設成就。他說滿語所從黑龍江省委黨校搬到黑龍江大學後,獲得校方大力支持,目前已形成了滿語研究、滿族文獻開發與應用研究、滿族文化研究三個穩定的發展方向。

開幕式後,研討會馬上開始。大會議程分為語言、歷史、文化三組。討論議題包括:(1)滿通古斯學理論方法研究;(2)滿通古斯語言文字(文獻)研究;(3)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歷史研究;(4)滿通古斯文化研究四大主題。

我在16日宣讀了有關滿文羅馬字拚寫法的論文。論文主要針對穆麟德(多誤作穆麟多夫)的滿文轉寫法而作。一般認為穆麟德是滿文專家,其實他只是滿文愛好者。穆麟德原是外交家,不是嚴謹的學者。他的滿文轉寫法錯誤百出,而且不合時宜。1999年,我在北京參加「第二屆國際滿學大會」,宣讀了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一文,文中即特別指出穆麟德的拼寫法在轉寫老滿文及「阿禮嘎禮」ali g’ali字的不足之處。本文是在前文的基礎上再加補訂的嘗試。

同組的趙志強教授從傳據evidentiality的角度重新審視滿語動詞時和體以外的傳述意義,以及趙杰教授的京郊密雲檀營的滿語考察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研究。



哈爾濱文廟碑記

16日是大會的閉幕式。在閉幕式中,我擔任了第一組(語言)的總結發言。會後參觀了當地的民族博物館及東北烈士博物館。晚上由滿語所阿拉騰教授帶引,與大連民院張佳生、黑龍、胡燕霞等教授到了中央大街一遊。中央大街已非我20多年前所見的檏素樣貌,名店林立,繁華一如上海。

17日,乘機返台。莊吉發等三教授則繼續至寧古塔附近的「覺羅村」考察。



蘇菲亞大教堂


我自上世紀80年代即與滿語研究所建立關係。那時滿語研究所尚「寄居」在黑龍江省委黨校內。當時的所長是劉景憲教授,現已退休。這次在大會上又見到了闊別20多年的劉所長,還碰到了其他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如同研究所的蒙古族哈斯巴特爾教授、滿族的趙阿平教授,遼寧省檔案館的程大鯤先生等,可謂不枉此行。



中央大街夜景



(滿洲研究班 甘德星)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漢人在邊疆



「民族互動與文化書寫──漢人在邊疆」學術研討會

議程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
時間:        民國102年6月20日(四)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行政中心七樓第二會議室






開幕致詞

周惠民院長

第一場

主持人:唐屹
陳又新   清代駐藏大臣鍾方對西藏的認識    (蕭金松)
李信成   清代邊區設治與原住民保護──以楊廷理創始台灣噶瑪蘭廳為例  ( 張慧端)
林士鉉   高士奇扈從東北見聞   (徐秉愉)

 第二場

主持人:賀大衛
張廣達   陶模陶保廉父子在新疆   (趙竹成)
陳熙遠   入主「鬼方」──清初趙廷臣(?-1669)經略貴州考  (高雅寧)
張振陽   劃界糾紛中的少數民族地位──以姚文棟、尹明德調查報告為例
                (唐屹)
高雅寧   趙翼詩文中的鎮安府風土民情與「少數民族」治理  (連瑞枝)

第三場

主持人:趙竹成
吳啟訥   在漢滿蒙回藏之間──楊應琚的政治生涯  (甘德星)
陳又新   歐陽無畏與西藏  (蕭金松)
藍美華   陳籙眼中的蒙古  (隋皓昀)

綜合討論
晚宴


「民族互動與文化書寫──漢人在邊疆」學術研討會於民國102年6月20日星期四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第二會議室進行。研討會以「19至20世紀的漢人官吏或人員如何規劃執行民族相關工作,與當地民族互動,以及如何看待並記錄當地民族文化與日常生活」為研究主題,另邀請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蕭金松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連瑞枝副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甘德星副教授等人擔任與談人,吸引眾多同好參與討論分享。

首先,蕭金松教授點出了清朝政策對於邊疆事物一開始即排除了「漢人」在外,形成了:少數民族即是漢人,漢人即是「邊疆」的情形。在場發問之來賓與甘德星教授同時延伸此議題,對於本次研討主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什麼是「漢人」?文章中出現的鍾方與趙廷臣都是「漢軍旗人」,他們被視為一在身份上難以歸屬的個體(有漢人的文化但不具備當時「漢人」的身份),將其納入「漢人」的概念中似仍有商議之空間。

趙竹成教授則由當時的國際列強情勢,與中國當時的外交處境來評析,並引《辛卯侍行記》中的一段談到有關西北民族問題:「……平心論之,互有曲直。」以勉勵同學,這對研究民族關係或民族問題有極大的啟示。實際上此互動關係的產生是一個雙邊互動之下所成為的一個結果,看待這些問題時必須兩面俱陳,用實證的觀點去處理。政治大學民族系退休教授唐屹,也以生動的例子提醒在座研究者,其實漢人自己也有所謂「鄙夷」的習俗,提醒研究者處理文本中這些「文化優越」的中心思想時,應該持平而看,作為研究的基本態度。

張慧端教授由「族群關係」出發,建議李信成教授將視角調整在當時清廷面對台灣東北在「設廳」與「不設聽」之間,核心原因應該是政府怕番叛,隨著民、番之間關係的緊張與和諧調整,與當地的族群關係互動息息相關;而徐秉瑜點出除了聚焦「滿漢關係」外,更提出一個顯而易見的概念:滿州皇帝如何用具有「漢人」身份的文人臣子,以作為權力關係的對照。

另高雅寧與連瑞枝教授同樣針對「研究方法」與「文類分析」提醒發表人,看待清代「漢人」官員對於邊疆的治理,可能會因為其本身不同的背景以及當時的時空脈絡,或甚研究者所使用的材料,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連瑞枝教授也肯定發表人將歷史文本與自我的田野經驗做對話,不失為一個新的研究方法。

當天有民間作者蔡岳男,分享漢文字如何放在處理邊疆的範疇;以及土耳其來的妠姿妃、與貴州的苗族同學共同參與討論,對於當代的族群關係與民族問題貢獻寶貴的想法,帶給在場來賓對於本日主題更多學術觀點上的啟發。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滿文梵音(五)之(二)巴魯達記號 3


3 巴魯達記號


我在舊著(可參考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中提及,但未及詳細說明的另一符號所附的滿洲文字圖檔於出版時,亦因故被刪去巴魯達記號梵文作pluta,藏文作 palu-ta, 亦有以符號的形狀名之曰「大象」,蒙文寫作baluda這個符號是用來表示母音發聲時音聲加長三單位,如k'o3



梵文母音,按發音時間可分為三類:短音(hrasvá),讀一單位(eka-mātrā )長音(dīrgha),讀兩單位(dvi-mātrā)加長音(pluta),讀三單位(tri-mātrā即pluti)所謂mātrā即發音的時間單位mora),音長約0.4 秒。


參看:阿禮嘎禮字: 穆麟多夫所不知道的滿文;滿文梵音(五)之(一)g’š”a

Keywords: ali g'ali, Sanskrit
───────────────────────────────────────────────

節錄自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拚寫法芻議」補記》(Forthco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