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滿文字典裏沒有的字和詞:銀行、兌換券

大清銀行兌換券


自乾隆《御製五體清文鑑》刊行以後,清朝就沒有再編製過大型的滿文字典,光緒時刊行的《清文總彙》基本上是綜合康熙時編成的《清文彙書》及乾隆時編成的《清文補彙》二書而成, 銀行、兌換券這些晚清才出現的新詞,自然就不會在清代的字典裏找得到。現在的滿文字典又多據清代的字典編製而成,沒有收錄銀行和兌換券這兩個詞自是必然。

1907年,大清銀行發行了票值伍元的兌換券,其上的銀行一詞滿譯作menggun-i xôdai qôwaran,而兌換券則譯作xôlašara boji,先漢後滿。有些兌換券的版本,因筆畫不清,xôlašara一字中的<ša>音節,似多寫一牙,<ša>變成了<šan>。清季滿文沒落,於此又得一證。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歐洲滿文文獻總目提要》

· 

作者:王敵非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211頁
· 2021-08-01
· ISBN:9787101152715
· 銷價:¥58.0元


內容提要
目前,在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梵蒂岡、瑞典、荷蘭等歐洲國家共藏有各種滿文文獻一千餘種,是研究滿語及中歐歷史文化交往的珍貴史料,但國內研究較少且沒有進行過專門的整理。本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歐洲滿文文獻總目提要”(18FMZ008)結項成果,作者通過實地考察,以書目提要的形式,將歐洲各國圖書館、博物館、大學等機構所藏滿文文獻中的古籍圖書編纂為《歐洲滿文文獻總目提要》一書,釐清其來源、總述其現狀並考證其在歐洲的傳播利用情況。書末附“索引”數篇,以便查閱。

作者簡介
王敵非,1982年生,內蒙古包頭人,黑龍江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博士後,倫敦大學學院(UCL)教育研究所(IOE)訪問學者,現為黑龍江大學滿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專案等多項課題,著有《俄羅斯滿文文獻總目提要》等,主要從事滿文文獻研究。


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言
凡例
一 比利時
二 捷克
三 奧地利
四 拉脫維亞
五 挪威
六 瑞典
七 荷蘭

八 匈牙利
九 義大利
十 梵蒂岡
十一 丹麥
十二 波蘭
十三 德國
十四 法國
十五 英國
參考文獻
各機構藏文獻索引
文獻漢文題名索引
文獻滿文題名索引
文獻相關人名索引
文獻出版機構索引
珍稀文獻題名索引
後記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6世紀婆羅米文原始蒙古語碑文與柔然 鮮卑語考證 >補記


〈蒙古國新發現6世紀婆羅米文原始蒙古語碑文與柔然——鮮卑語考證——兼論土族語與吐谷渾語的關係*

補記


何啟龍

香港教育大學




    寫文章之時,我尚未知出土了一個唐代吐谷渾王族慕容氏的墓,其墓誌銘全篇漢字,但碑石側有一行古怪的文字,大家懷疑是鮮卑字或吐谷渾字,風格有點像契丹大字,但兩者並不相通,完全無法解讀。(注1)這些字似乎係一種將漢字減筆後變出來的表意文字或音節文字。(注2)

    原則上,新發現的這種新文字並不影響拙著其中的一個觀點:漢字是遊牧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這是因為吐谷渾墓的奇怪文字也好、契丹大字也好,這些文字的創造者深受漢字文化影響,此前必定經歷過長時間使用漢字的階段,才能模仿漢字字型來製作自己的民族文字。

    有考古學者引用《魏書˙世祖紀上》始光二年(425年)的記述來説明鮮卑人也曾創造過文字:「初造新字千餘,詔曰:在昔帝軒,創制造物,乃命倉頡因鳥獸之跡以立文字。自茲以降,隨時改作,故篆隸草楷,並行於世。然經歷久遠,傳習多失其真,故令文體錯謬,會義不愜,非所以示軌則於來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則不成,此之謂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

    但這看法並不正確。這其實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與宰相崔浩所創造的特殊漢文篆字,書法家稱為「魏新字」,當中最出名的是「岐陽石鼓」。(注3) 日本學者川本芳昭推測,北魏當日是推出官方正體漢字。其時鮮卑人應是書寫同音漢字來表述鮮卑語,就如日本人未發明平假名與片假名之前,是用「萬葉假名」的方法挑選同音的漢字來表述日語發音,其代表是《萬葉集》與《古事記》。所以,《隋書˙經籍志》中記載的北魏《國語》、《鮮卑語》等書籍,應當也是只有漢字。(注4) 假如考古發掘有幸尋回失傳的北魏《國語》、《鮮卑語》,大概會看到類似「夜露思苦」這些轉寫文字。這些字不是漢文,而是借發音來反映鮮卑語。「夜露思苦」,即日語 よろしく yoroshiku,「請多關照」之意。

      簡言之,吐谷渾墓出現的這種文字,可能是吐谷渾人的自我發明,跟拓跋鮮卑與契丹都沒有關連。


注解

*全文見〈蒙古國新發現六世紀婆羅米文原始蒙古語碑文跟柔然鮮卑語考證 ──兼論土族語跟吐谷渾語的關係〉,《清華元史》,第7輯(2022)。

1.碑文的考古報告正式在2021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刊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天祝藏族自治縣博物館:〈甘肅武周時期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2期,頁15—38。

2.劉兵兵、陳國科、沙琛喬:〈唐《慕容智墓志》考釋〉,《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2,頁87—93(頁91

 3. 詳見何 詳見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歷史研究》,1992年第3,頁113125

 4. .(日)川本芳昭著,劉可維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頁78—91


延伸閲讀:

蒙古國新發現六世紀婆羅米文原始蒙古語碑文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



 

作者: 陳葆真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0-3
頁數: 368
定價: 48
叢書: 北京大學藝術史叢書
ISBN: 9787301309957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是中國帝制史上一位盛世之君。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在清初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宗教、藝術和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可忽視的業績和影響。有關他的記載史不絕書。但是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內心深處主要的關切又是什麼?《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結合藝術史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藉由相關圖像和史料,從人性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觀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對待所藏藝術品的態度。作者細膩而深入地解讀乾隆皇帝在處理以上種種問題時,心中可能經歷的感性與理性的衝突,以及他的抉擇和表現,據此勾勒出這位歷史名君個人的內心生活與價值取向。


目錄
致 謝

導 論

第一章 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
一、雍正皇帝“行樂圖”
二、乾隆皇帝“漢裝行樂圖”
結 語

第二章 乾隆皇帝對孝聖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顯示的意義
一、雍邸時期
二、皇家生活
三、外出巡狩
四、南巡盛況
五、大壽慶典
六、徽號尊銜
七、家事國事
結 語

第三章 《心寫治平》——乾隆帝后妃嬪圖卷和相關議題的探討
一、《心寫治平》圖卷的研究回顧
二、本圖卷的畫家與斷代的問題
三、擇列妃嬪畫像的原則
四、孝賢皇后
五、繼後烏拉那拉氏及其他
六、本畫卷的圖像意涵
結 語

第四章 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
一、關於四幅“歲朝圖”的一些問題
二、四幅“歲朝圖”的圖像表現特色、相互關係和成畫年代
三、四幅“歲朝圖”圖像的紀實性與意涵
四、乾隆皇帝與諸皇子間的親子關係
結 語

第五章 乾隆皇帝與《快雪時晴帖》
一、《快雪時晴帖》的流傳
二、乾隆皇帝與《快雪時晴帖》的互動
結 語
結 論
注 釋
引用書目
圖版目錄



作者簡介

陳葆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博士,曾為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圖像與文字的關係、中國古代人物故事畫、敦煌佛教故事畫、南唐歷史與藝術、宋元明清繪畫史、臺灣近現代繪畫和攝影藝術等。主要著作包括《陳淳研究》《古代畫人談略》《江兆申》《臺灣故事》《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等。


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

《一個蒙古老人的回憶》








作者: 札奇斯欽
出版社: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札奇斯欽口述歷史
出版年: 2015-12
頁數: 309
定價: 55.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66507150作 


內容簡介:
《一個蒙古老人的回憶 劄奇斯欽口述歷史》是作者的口述史,講述作者成長的家庭環境及其成員的一些情況,客觀記述了從1933年至1948年這一歷史時期,述者在北大學習期間從事社會活動,參與反對章嘉活佛干預政治,畢業後出任蒙疆政府職務,抗戰勝利後又當選為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等等親歷親為親聞的內蒙古地區種種重大歷史事件。為內蒙古近現代史保留了一部彌足珍貴的資料,為蒙古史近現代歷史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

目錄 
書有一卷傳、亦抵公卿貴(代序1)
卷首 懷念父母親
卷二 四年北大的生活(1933—1937)
卷三 大學生涯另一章
卷四 日本伴讀的機會與收穫(1938一1939)
卷五 擔任德王的秘書(1940一1942)
卷六 純蒙地帶出任公職(1943—1945)
卷七 南京國民代表大會的蒙古代表(1946—1948)
卷尾 新家園
札奇斯欽先生年表
札奇斯欽先生已出版著作列表
後語整理雜感 於梅莉
附錄
懷念札奇斯欽教授
與父親相處的生活集錦
和父親在一起的那些日子
我心目中的父親一一札奇斯欽先生
我所懷念的外祖父
對爺爺的感懷與思念
圖版1一20

作者簡介:
札奇斯欽(Sechin Jagchid,1915—2009年)漢名于寶衡,蒙古喀喇沁右旗人,出身名門望族(父親羅布桑車珠爾先生,於民國初年國會成立時,曾連續膺選參、眾兩院蒙古、西藏議員)。畢業於北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1948年曾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嗣後專心研究遼、金、元史,致力於蒙古歷史、語文、文化、民俗研究,著述頗豐。

歷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系(邊政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楊百翰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教授、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教授、德國波昂大學中亞學院研究教授。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Mongolia: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作者: 邁克·迪倫
原文作者: Michael Dillon
譯者: 苑默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31
ISBN:9789571392134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蒙古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龐大野心威脅下,從自我覺醒到認清現實,一路顛簸但也逐步走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獨立之路。

  在僅僅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裡,蒙古國經歷了1911和1921年的革命;還經歷了作為蘇聯附屬國的70年;以及作為一個完全獨立國家的將近30年時間。這段百年史因其夾在中俄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而足以成為許多邊緣小國該關注的借鏡。


  傲然於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巨人
  現代蒙古國被夾在兩大強國——中國和俄羅斯的中間。當西方提及蒙古時,總是把它輕視為一個被強大的鄰國主導的又小又不重要的國家。蒙古國目前的人口也許很少,但它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面積僅比伊朗略小,但比土耳其和法國都大得多。而且,決定蒙古國在現代世界中角色地位的主要是這個國家的戰略位置,而不是它的國土面積。


  作為最重要的蒙古國研究的專家之一,邁克·迪倫帶來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

  邁克·迪倫在本書中講述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他審視了這個國家曾經發生的鎮壓歷史、對該國佛教徒的屠殺、在蘇聯統治和獨裁統治下的痛苦經歷和腐敗的歷史。但如今,它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它現在有一個運作良好的議會民主制度,廣泛地代表了蒙古國各民族的混合。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雖是另一個問題,但當這個國家開始對世界事務產生自己的影響,這本短小精悍、尖銳而權威的《蒙古國》將會成為關於該地區歷史的一本經典之作。

  蒙古國的經驗很重要,它作為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和兩個強大鄰國的交手過程中,為了國家和獨立所作出的奮鬥凸顯出了許多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和妥協,非常值得許多國家借鏡。

  邁克·迪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第一本』,這本書是第一本對現代蒙古國從西元二十世紀初一直到當今時代的研究。他審視了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和發展趨勢,重點關注了蒙古國的國內政治、全球和區域關係影響,以及它的經濟政策等主題,並通過一些著名的、有影響力的個人來審視這個國家的發展。他針對一些英語著作所進行的批判分析,挑戰了一些長期以來的看法,這其中就包括對喬巴山在1930年代政治暴力中參與程度的論述。本書適合大學生和各領域的學者作為非本專業領域的課外閱讀讀物。對於那些從事蒙古相關工作或是身在蒙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實用書,迄今為止,他們仍然缺少一本能涵蓋現代國家發展的專著。


作者介紹
邁克·迪倫(Michael Dillon)
  邁克·迪倫是杜倫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曾在那裡教授中國現代史課程。他也是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的會員,曾於2009年在北京清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4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佈中國和中亞地區,能閲讀蒙、漢文並能用漢語和蒙古語溝通。

目錄
專文推薦 從神權統治、民族革命、社會主義到多黨民主――蒙古民族追求獨立自主的道路/蔡偉傑
專文導讀 蒙古其實離我們很近/藍美華
自序和致謝

第一章 蒙古和蒙古人:土地、人民與傳統
第二章 二十世紀初革命時期的蒙古
第三章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蘇赫巴託和喬巴山(1921-1924)
第四章 掌權的人民革命黨:喬巴山時期(1924-1952)
第五章 二戰後的蒙古:澤登巴爾(1952-1984)和巴特蒙赫(1984-1990)時期
第六章 民主革命:蘇聯勢力垮臺後的蒙古(1991-2019)
第七章 蒙古經濟的崩潰和恢復
第八章 蒙古國和新東亞秩序
第九章 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和烏蘭巴托與北京的關係
第十章 面向未來:蒙古國的認同追索和成吉思汗的當代崇拜
註釋
參考書目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蒙古其實離我們很近



專文導讀
蒙古其實離我們很近

藍美華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如果您對蒙古有興趣,這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可以全面了解蒙古的現代政治史,從一九一一年的獨立運動到一九九○年代的民主化,再到之後的政經發展與民族認同等等。書中的第一章詳細地描述了蒙古的土地、人民與傳統,後續二至六章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蒙古各階段的政治發展,第七章談民主化之後蒙古經濟的轉變、崩潰與恢復,第八章談蒙古與鄰國的關係,第九章討論了內蒙古,最後一章則是以烏蘭巴托這個城市的歷史發展與變遷,來看蒙古如何面對未來。作者在前言中寫道:「作為一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和兩個強大鄰國的交手過程中,蒙古為了自己的國家和獨立所作出的奮鬥凸顯出許多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和妥協。」這段話應該也是作者寫作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期待讓讀者了解蒙古在持續不停的壓力中如何奮鬥求取平衡,為自己找到一條邁向光榮的生存之路。

  個人長期研究蒙古近現代史,對於一九一一年的蒙古獨立運動以及澤登巴爾執政時期(一九五二–一九八四)蒙古與中共的關係有所涉獵,也關心蒙古民主化的發展,對這本書的重要內容還算理解,對作者的看法也大致贊同,但本書對於一些事情與人物的細部描寫,個人仍然受益良多,也很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中文世界的讀者。這樣的一本書可以完成,除了必須廣讀昔日蒙古研究相關文獻外,也有賴於蒙古民主化以來許多檔案材料得以公開,以及蒙古學者對其本身歷史展開重新詮釋。近年來,臺灣翻譯了多本重要的蒙古研究著作,尤其是日本重量級學者的作品,引發了更多人對蒙古與蒙古研究的興趣。雖然這本書並非針對蒙古政經或社會文化相關主題而寫的學術專著,但其內容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普遍可讀的重要性。坦白說,要寫出這樣一本完整客觀的蒙古現代史,是不容易的。

  筆者在個人所著《澤登巴爾時期外蒙與中共的關係(一九五二–一九八四)》一書中特別強調,即便在社會主義時期,蒙古受到蘇聯很大的控制,但是蒙古的領導人和知識分子一直是想尋求真正的獨立,奈何大環境條件不足,沒有辦法達成目標。儘管如此,蒙古在處理其本身與蘇聯、中共的關係方面,並非全然被動,也有其主動性。蒙古的主動性在於它能認清事實,做出對其本身發展最有利的決定。具體而言,當中共政權與蘇聯處於蜜月時期,蒙古配合中共有心增強彼此關係的心態,讓中共勢力進入蒙古,利用其金錢、勞力建設蒙古,並藉此促使蘇聯加強對蒙古的援助。當中蘇共交惡之後,蒙古並不立即表明支持蘇聯,想利用最後機會,從中共手中再獲取部分利益,中共一九六○年提供的貸款與一九六二年簽訂的「邊界條約」便屬於這部分利益。蒙古直到迫不得已,才決定表態支持蘇聯,但這也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因為當時蘇聯在國際上的聲勢比中共強,對蒙古的幫助較大,再加上中國的龐大人口素來令蒙古畏懼。

  上述這些做法都展現了蒙古的主動性。蒙古雖然在中蘇共交惡時選擇支持蘇聯,但其內部長期存有反蘇力量,在適當時機就會表現出來;蒙古支持蘇聯的做法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是迫於現實的無奈選擇。本書作者的核心思想和筆者強調的「蒙古主動性」有不謀而合之處,只是作者的表達不如筆者清楚。但書中提及,布爾什維克分子怕中國報復,最初不願意支持蒙古一九二一年再度尋求獨立,是蒙古革命者和新生的軍事力量主動開展了此次的革命運動。在一九一一年的泛蒙古獨立運動失敗後,蒙古人鍥而不捨地追尋再次獨立的可能,終於在一九二一年獲得初步結果。雖然受制於蘇聯,但這個新建的國家持續存活,並在一九六一年正式成為聯合國的一員,後來隨著蘇聯的瓦解,有機會將國家的命運主動握在自己手中。

  本書作者通過一些傑出和有影響力的人物來審視蒙古國家的發展,這是筆者相當喜歡的部分。這些人物包括札那巴札爾、博克多汗、馬格撒爾扎布、蘇赫巴托、喬巴山、澤登巴爾、巴特蒙赫、卓力格等人。札那巴札爾是第一輩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是天才藝術家,也擁有巨大政治和宗教影響力。他在蒙古、西藏和滿洲征服者之間的權力博弈中,以及在喀爾喀蒙古和衛拉特蒙古間的內部爭霸中,都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博克多汗原是蒙古宗教領袖,即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一九一一年和一九二一年獨立運動中被擁戴為帝,在其一九二四年過世後,蒙古轉為社會主義國家。馬格撒爾扎布是蒙古重要的軍事領袖,在一九一一年的獨立運動中將西部科布多的滿清官員趕走,在之後蒙古對烏梁海、內蒙古、俄國保皇派恩琴軍隊的戰鬥中無役不與,後來也當了戰爭部長。蘇赫巴托是民族主義分子,在一九二一年獨立運動中有其角色,後來被尊為蒙古的國父。喬巴山、澤登巴爾、巴特蒙赫是社會主義時期的政治領導人,關於他們的作為,在書中有很多描述。作者認為,蘇赫巴托和喬巴山有其革命師徒關係;喬巴山參與一九三○年代政治暴力的程度不高,因為在鎮壓最嚴重的時期,他有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蒙古境內, 這個觀點挑戰了以往的看法。作者也提及喬巴山和澤登巴爾是史達林唯二信賴的蒙古人,兩者的師徒關係,以及澤登巴爾在位時致力於計畫經濟的發展。巴特蒙赫則在蒙古向民主制度過渡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堅決反對動用武力來維護政權。卓力格是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的英雄和蒙古民主聯盟背後的精神推動者,一九九八年就在他接任總理之前遭到謀殺,紀念他的雕像現在矗立在烏蘭巴托的市中心。作者還寫了二十世紀初在蒙古避難的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民主化後多次訪問蒙古但後來不再受邀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並在描寫內蒙古的第九章簡短地介紹了德王、烏蘭夫和墨爾色(郭道甫)。

  除了人物之外,本書對於蒙古首都也進行了深入的描述,從其歷史發展、建築的變遷、名稱的改變以及城裡的重要建築如甘丹寺、吹仲喇嘛廟、蘇赫巴托廣場甚至二○○九年才竣工的藍天大廈等。烏蘭巴托既有古老的中國因素、社會主義時期的蘇聯因素、民主化之後的西方因素以及仍舊維持的蒙古因素,因此是一個文化互動的產物。除了建築外,烏蘭巴托的飲食與餐館呈現了更多元的內容,還包括了土耳其、印度、日本、韓國等各國料理。國際美食的味道是否正統並不重要,為了滿足新的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餐廳老闆會盡力調整菜餚的口味以吸引更多顧客;重要的是,這表明了全球化的影響和蒙古對世界一廂情願的開放。隨著民主化之後和中國政經關係的日益密切,中餐館的數量迅速增長;但因為偏見、歷史原因或是對中國經濟力量的擔憂,蒙古民族主義部分是以反中情緒的形式出現,有一陣子反中活動增加,中餐館減少,甚至不敢使用中文招牌。雖然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討論了蒙古與中國的關係,也提及競選文宣中汙衊對手有中國血統的事件,但這本書畢竟是政治史,對於飲食或普通人的生活這種軟性的事物,很少提及。補充一點,臺灣流行的蒙古烤肉並非蒙古傳統飲食,而是臺灣人的發明,但近年也被引入蒙古,現在烏蘭巴托也有了相當豪華的蒙古烤肉餐館。

  最後想說的是,儘管這本書部分章節有些跳躍,但若將其看成對主要論述的補充,則不影響讀者的閱讀,反而讓它更加完整。今年是蒙古國獨立一百週年的紀念,過去這一百多年來蒙古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均有極大變化,但不變的是它在地理上仍夾在中俄兩大國之間,蒙古人的民族認同依然強烈,他們追求獨立自主的努力也不會停歇。這本書可以讓您對現代蒙古的政治經濟有全面的理解,希望能引發您對蒙古更大的興趣,繼續關注蒙古未來的發展。也許您會發現,蒙古真的離我們很近。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乾隆」年號續論


乾隆即天祐

乾隆這個年號,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知道其正確之義者似乎不多。2019年3月26日,我在本網站刊登了年號「乾隆」的意思〉之短論,指出「乾隆」/Abqai Wehiyehe,即「天所(=的)祐助的」之意。昨閱《春秋繁露·爲人》一篇,文内曰: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可證余言乾隆與天祐在意義上關係密切之不誤:。從引文可見,Abqai Wehiyehe/「乾隆」,一若其他大清皇帝的年號,其意亦源自 漢人思維。現將舊文抄錄如下,以省讀者翻檢之勞:



在《乾隆帝》英文原著(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中,歐立德指出乾隆的漢文年號意即「天的隆盛」(Heaven’s Flourishing)(Elliott, 2009, p.13)。但考之漢文字義,將「乾隆」解作「天所隆盛」似較合乎原意,亦即其重點在作為主語的「天」而不在flourishing。這與其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天所祐助的)之意相若。歐立德將Abqai Wehiyehe中的-i視之為工具格,後接動詞wehiyehe,譯之作“By Heaven Supported”(為天佑助)固然有其道理,但wehiyehe也可以是動名詞,將-i視作屬格助詞也未嘗不可。乾隆的察合臺文年號ČinlungJanlung則是音譯,對正確理解Abqai Wehiyehe中的-i是屬於哪一個格並沒有幫助。但乾隆的蒙文年號Tngri-yin Tedkügsen,結構與滿文全同,其中的格助詞用了屬格助詞-yin,可知滿文年號Abqai Wehiyehe中的-i不是工具格助詞,而是屬格助詞,譯作「天所(=的)祐助的」似較佳。這個「天所祐助的」譯詞後面其實隱含一「人」字,意即天所祐助的人。這可見之於其他滿文年號的-ngge結尾,以及對譯的蒙文年號末尾的-či-tü。譬如,崇徳,滿文作Wesihun Erdemungge,對譯的蒙文作Degedü Erdemtü,另一年號順治,蒙文則作Eyeber J̌asaγči。有關Abqai Wehiyehe-i的「主格屬格」(subjective genitive)的用法,可參看河內良弘(1996,頁89)。乾隆的藏文年號gNam-skyong,意義與漢文同,即「上天佑助」,其中的skyong,乃及物動詞(tha-dad-pa)(張怡蓀,1985,頁168),故其後也應隱藏一「人」字。由此可見,「乾隆」之意,非天自隆而實隆之也。歐立德將「乾隆」譯作Heaven’s Flourishing,並不正確。

──────────────
文見甘德星,〈孰是孰非:歐立德《乾隆帝》一書中滿文翻譯的商榷〉,編譯論叢第十二卷第一期(20193月)。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乾隆論正統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142,308-309,載乾隆46年10月有關正統之論,兹錄之如下,以供學界參考:

○命館臣錄存楊維楨正統辨。諭。元楊維楨著宋遼金正統辨。大旨以元承宋統。而排斥遼金。其文不見本集。惟陶宗儀輟耕錄載之。今館臣編輯四庫全書。謂其持論紕繆。並輟耕錄內所載者。亦與刪除。且言隋先代周。繼乃平陳。未聞唐宋諸儒。謂隋承陳不承周也。此語似是而非。蓋嘗論之。春秋大一統之義。尊王黜霸。所以立萬世之綱常。使名正言順。出於天命人心之正。紫陽綱目。義在正統。是以始皇之廿六年。秦始繼周。漢始於高帝之五年。而不始於秦降之歲。三國不以魏吳之強。奪漢統之正。春秋之義然也。楊維楨撰三史正統辨。凡二千六百餘言。義本春秋。法宗綱目。其欲以元繼南宋為正統。而不及遼金。其論頗正。不得謂之紕繆。夫維楨身為元臣。入明雖不仕。而應明太祖之召。且上鐃歌鼓吹曲。頌美新朝。非剌故國。幾於劇秦美新。其進退無據。較之錢謙益。託言不忘故君者。鄙倍尤甚。向屢於詩文中斥之。而維楨正統之辨。則不可以人廢言也。夫正統者。繼前統。受新命也。東晉以後。宋齊梁陳。雖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晉之正統。其時若拓跋魏氏。地大勢強。北齊北周繼之。亦較南朝為盛。而中華正統。不得不屬之宋齊梁陳者。其所承之統正也。至隋則平陳以後。混一區宇。始得為大一統。即唐之末季。藩鎮擾亂。自朱溫以訖郭威等。或起自寇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之間。更易數姓。甚且稱臣稱姪於契丹。然中國統緒相承。宋以前。亦不得不以正統屬之梁唐晉漢周也。至於宋南渡後。偏處臨安。其時遼金元相繼起於北邊。奄有河北。宋雖稱姪於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統。遼金不得攘而有之。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統當絕。我統當續之語。則統緒之正。元世祖已知之稔矣。我皇祖御批通鑑。及朕向所批通鑑輯覽。俱以此論定。蓋春秋大義。綱目大法。實萬世不易之準。我朝為明復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朕猶於通鑑輯覽內。存福王建國之號一年。使其能保守南都。未嘗不可如南宋之承統。綿延不絕。而奈其當陽九之運。天弗與。人弗歸。自覆其宗社也。此實大公至正。天下萬世可以共見共守之論。然館臣之刪楊維楨正統辨者。其意蓋以金為滿洲。欲令承遼之統。故曲為之說耳。不知遼金皆自起北方。本無所承統。非若宋元之相承遞及。為中華之主也。若以此立論。轉覺狹小。天下萬世必有起而議之者。是不可以不辨。朕以為不但輟耕錄中。所載楊維楨之正統辨。不必刪除。即楊維楨文集內。亦當補錄是篇。並將此諭。各載卷首。以昭天命人心之正。以存春秋綱目之義。特諭。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滿文字典裏沒有的字:aliγan


北京故宮版心經

滿文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aliγan 一字,乃佛經用語,但字典無載。北京大學雍正滿漢蒙藏四體本的經文「無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其滿文對譯為 boco aqô. jilγan aqô. wa aqô. amtan aqô. aliγan aqô. ging aqô qai。東洋文庫乾隆藏滿漢三體本的經文「無色、、香、味、觸、法」,滿文對譯為 dursun aqô. jilγan aqô. we [sic] aqô. amtan aqô. aliγan aqô. jaqa aqô qai。二者經文略異,  但aliγan的漢文對譯皆作「觸」。

臺灣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林士鉉副教授(政大、師大、故宮兼任滿文教師)在〈清代滿文譯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初探〉,《大專佛學論文集》(十二)(臺北:華嚴蓮社,2002)一文中,分別將aliγan譯作「托盤」(頁524)和「座」(頁533)。他之所以如此翻譯應是根據胡增益《新滿漢大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頁30的解釋,以爲「該字意為托、托碟、托盤,承受、承接的器物均可用」。但這畢竟與「觸」的本意相差太遠(頁549),因此,他嘗試用對照的蒙文經文,以意爲「觸」的kürteküi一字(林文轉寫誤作khürtehüi。參看F. Lessing, Mongolian-English Dictiona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506),來説明「托」、「座」 和「觸」的意義相通(頁564 ,注42)。
 
在佛典中,滿文aliγan一字不錯常和蒙文kürteküi對譯,如nadan aliγan-i gebu/doloγan kürülčeküi-yin ner-e/七觸名,但其字源其實來自另一蒙文字aliγan~alaγan,其義為手掌,再由此而轉化爲 「觸」(F. Lessing, pp.28, 32,1160 ),其對譯梵文爲spraṣṭavyam (Raghu Vira, ed.,Pentaglot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 In Sanskrit, Tibetan, Manchurian [sic], Mongolian and Chinese. Delhi: 1961),對譯藏文則爲reg-bya,二字之意皆為「觸」。

可見,滿文佛教用語aliγan不作「托」、「座」解 ,其義應為「觸」,懂《心經》義理者無不知之。「無色、聲、香、味、觸、法」一句,可以讀作「無色、聲、香、味、、法」嗎?(文中尚有錯誤多處,如頁541juγôn(道)之誤作jaqôn(八),於此不詳述)。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清初滿蒙關係史料比較研究:《舊檔》史料在《實錄》、《老檔》中的流變






作者: 敖拉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
頁數: 235
定價: 38
裝幀: 平裝
ISBN: 9787105157686

內容簡介
記錄清初滿蒙關係的最重要史料有《舊滿洲檔》、滿漢文《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文《滿文老檔》。三部史料形成的時間、地點、環境各不相同,但有淵源關係。本文對其編寫過程、資料運用、它們間的關係、記錄事件的異同諸方面進行比較研究,試圖弄清檔案與文獻間的關係及區別,指出它們各自特點。


目錄
第一章 清初滿蒙關係史料及整理研究概況/1
    第一節 清初滿蒙關係及其史料/1
    第二節《舊滿洲檔》《滿文老檔》《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的整理及研究概況/9
    第三節《舊滿洲檔》《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文老檔》比較研究的意義和重點/19

第二章《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與《舊滿洲檔》史料比較/22
    第一節 有關喀爾喀部史料之比較/25
    第二節 關於科爾沁部/72
    第三節 有關察哈爾部史料之比較/101

第三章《舊滿洲檔》與《滿文老檔》中滿蒙關係史料的流傳/118
    第一節 內喀爾喀史料在《舊滿洲檔》與《滿文老檔》中的流傳/120
    第二節 科爾沁史料在《舊滿洲檔》與《滿文老檔》中的流傳/145
    第三節 察哈爾史料在《舊滿洲檔》與《滿文老檔》中的流傳/173

第四章《舊滿洲檔》《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文老檔》若干問題的分析/180
    第一節《舊滿洲檔》、初纂《太祖實錄》的編寫與它們間的關係/180

結論/220
參考書目/224
後記/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