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中國學者對「新」清史的回應


劉鳳雲、董建中、劉文鵬: 《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2冊),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內容簡介
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了「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兩岸三地的近60名專家學者,就如何超越傳統的政治史研究、重構清代政治史的認識體系進行了探討,並從滿人主體性與對滿漢文化交融狀態的考察出發,理性回應了「清代的國家與民族認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話題。《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套裝共2冊)》即是此次會議的論文輯集,分為7個部分,一共44篇文章,不僅打開一個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視野,激發了學界對「回歸政治史」的強烈企盼;而且對問題意識的構建、對學術思維的磨礪,以及在學術理念與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上冊
序言
第一部分 對“新清史”的再認識:清朝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關於“新清史”的幾個問題
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對美國“新清史”的一種回應
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
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
作為民族認同符號的黃帝——被創造的傳統?
對從民族到國家歷程的理論反思——兼論“滿洲”的意義
漢族空間與民族處所
超越“漢化論”與“滿洲特性論”: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
被譯介的“新清史——以“族”為中心的討論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第二部分 政治制度
與權力結構:國家的秩序化管理
清前期“屬州”考
“年選”考述
清太祖時期設部事實考
晚清《外務部大臣年表》訂誤
制度執行與資源環境基礎——光緒時期盛京圍場捕牲定制的困境
清代外藩蒙古捐納
清代科道“風聞奏事”權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響
試論雍正朝的開戶政策

第三部分
國家與社會:權力控制
從北京廟會看清朝的統治政策
……
下冊
第四部分
官僚與政府:國家行政模式
第五部分
思想與文化  理想政治的建構與政治文化的投影
第六部分
區域研究的路徑
第七部分歷史敍事與反思歷史
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