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從色目人一詞談起

 


中亞 布哈拉
(Our Place The world Heritage Collection)


這個月下旬 ,我到了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參加碩士論文口試。考試完畢後,論文的指導教授請我到附近的咖啡館敘舊聊天,其間談到校内某外籍老師說色目人即眼睛有顏色的人並因此而引起班上同學竊竊私語的事。其實,色目的意思是各色名目,色目人即在元朝來自西域不同地區的人,與眼睛的顔色無關。

不只外國學者,國人犯著同樣錯誤的也不少。台灣中央研究院已故研究員洪金富是蒙古學的專家。他曾擔任台灣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的考試委員。他告訴我,有一年,在考題中,他曾問考生所謂色目人其意為何,很多考生都説是眼睛有顏色的人,考生之所以有此望文生義的答案可能是因爲他們不一定都是唸文史出身的。

色目人這個詞也難倒了香港城市大學的一位講座教授。這位教授畢業自内地及國外名校,主修外語及比較文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十多年前,陽光衛視播映一個有關馬可波羅的英文特備節目,邀請他幫忙解説,提到色目人時,他也説色目人是眼睛有顔色的人。我想這和他年青時遇上文化大革命,錯失了接受完整的文史教育有關。

由此可見,人文研究與文化背景之間的關係大矣。西方學者將Chinese等同於漢人就是一例。新清史之説大清不等於中國,中國是個帝國,不也正是缺乏對東方(特別是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深入認識所致?(見甘德星,滿漢文康熙遺詔中的中國觀續論:中國皇帝和大清帝國,紀念鄭天挺先生誕辰 120 周年暨第五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19)


(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