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清朝史的基本特徵再探究——以對北美〈新清史〉觀點的反思為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較為系統地梳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北美地區出現的“新清史”學派的知識背景,進而將其學術觀點概括為“同君聯合體理論”、“時性君說”、“族性的晚生理論”、“帝國的疆域擴張說”、“清朝統治的東北本位主義”等五大基本命題,再結合對相關史實的深入辨析,對它們採取各個擊破的剖析方式,論證它們在史實上全無成立的餘地,純屬國外學者為了迎合某種錯誤思想,曲解我國歷史而杜撰出來的不實之說,從而在結論部分調指出正是緣於上有以漢制為突出特點的官僚制度的大聯結整合功能,下有底層各族之間在長期歷史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兩個離不開”,從而才把內地和邊疆維繫塑造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血肉整體,這也促使在清朝統治結束以後的和時代下,清帝國原有邊疆的大部分地域依然能夠順利自然地轉化為現代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目錄
序言 對“新清史”學派的幾點基本勾勒
第一章 北美“新清史”研究興起的學科背景及其學風
第一節 “新清史”崛起前的學術背景:“舊清史”研究的一度輝煌和旋即衰落
第二節 內亞史的知識一立場就與“漢化論”截然對立和衝突嗎?——來自伯希和等學者的反證
第三節 並非上游——北美“新清史”學派在國際滿學界所處的位置
第二章 “新清史”學者構建的歷史命題平議——從族性晚生論到東北亞本位論
第一節 “新清史”究竟“新”在何處
第二節 試析《兩個佟氏》所建構的歷史敍事及其謬誤
第三節 試析《清朝始祖神話序論》所建構的歷史敍事及其謬誤
第四節 柯嬌燕對《滿洲源流考》的誤讀與其構建的學術命題之間的關聯
第五節 柯嬌燕臆造的漢軍旗人的錯誤敍事與其學術命題的關係
本章結語
第三章 君權總是選擇特定的語言來發聲——對“共時性君權”理論的反思與批評
第一節 清朝官修辭書中“君部”所見君主稱謂的排序先後問題
第二節 論“皇帝”(huwangdi)在清朝君權中地位上升的歷史過程
第三節 文殊菩薩和轉輪王為何會在“禦制”類辭書的君主名稱中雙雙缺席
第四節 清朝君主的終極政治理想是“合璧”還是“同文”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如何從非漢文史料的角度回應”新清史“學派”
第一節 從滿文史料中所見的”中國“看清朝與中國的同一性
第二節 對清代蒙古缺乏”中國(dumdadu ulus)意識的反證
第三節 中亞非漢文文獻裏指代“中國”的兩大名稱:秦一契丹
第四節 論察合台汗國時代以來作為“契丹”(中國)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
第五節 論準噶爾汗國時期作為”契丹一秦“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一帶
本章結語:非漢文史料的引入在跨國界學術批評中的作用何在
結語 從學術與政治的交集看“新清史”學者的意識形態傾向


 
作者簡介
鍾焓,男,漢族,籍貫重慶,1976年生。1994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今考古文博學院),相繼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2002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專門史方向,200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起就職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主要從事北方民族史和 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已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有《遼代東西交通路線的的走向——以可敦墓地望研究為中心》(《歷史研究》2014年04期)、《失敗的僭偽者與成功的開國之君——以三位北族人物傳奇性事蹟為中心》(《歷史研究》2012年04期)、《﹤心史·大義略敘﹥成書時代新考》(《中國史研究》2007年01期)、《安祿山等雜胡的內亞文化背景——兼論粟特人的“內亞化”問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01期)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