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滿文字典內沒有的字:Anggeliya


Anggeliya一字看滿洲/錫伯人
的思考邏輯




1967年,已故羅杰瑞Jerry Norman教授於台灣自資出版其A Manchu-English Dictionary。辭典封底的滿文標題作 Manju Anggeliya gisun qamcibuxa buleku bithe

去年,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鄭曉峰教授為羅教授之著作編目時,因不明該書封底滿文之義,故就詢於余。

Manju Anggeliya gisun qamcibuxa buleku bithe之意即《滿英合璧文鑑》。但現代滿文字典中沒有Anggeliya一字,因為清代的字書並沒有收錄「英國」或「英文」等字的滿文;玉聞精一的'iŋilisə是現代錫伯語的英文對音(山本,1969, p.42:1003)。[1]

不過,我倒認得封底上的字是師祖廣祿寫的。廣祿曾就讀於北京政府外交部俄文法政專門學校,[2]來台後於台大教授俄文。因此,鄭教授推測此字應是廣祿據其熟悉的俄文音寫而來,其言甚是:Anggeliya 即俄文Англия 的對音是也。俄語 Англия 意即英國。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阿爾泰語系中的滿洲(含錫伯)人是如何思考的。Norman 的字典名叫A Manchu-English Dictionay (1967). Manchu-English指的是語文,不是國家。廣祿與印歐語系的思考邏輯不一樣,改從「地域」的角度出發,而非語言。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1]光緒31年,一封給英國但未送出的國書中,「英國」一詞,按漢語音譯作Yeng Gurun。 (2015.2.26增訂)
[2]廣祿在北京俄文法政專門學校修業六年,至1925年畢業。原奉部令派赴當時由中蘇合辦的中東鐵路工作,但廣祿意在繼續深造,請求外交部令中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咨送其進莫斯科大學研究法律,並藉機深入瞭解俄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