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毓鋆 (圖片來源:毓老紀念網頁)
愛新覺羅.毓鋆 (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外界都敬稱「毓老」而不稱其名。他說:「鋆,音ㄩㄣˊ,《五音集韻》說:『鋆,金也』。《清史稿.文宗本紀》有文宗賜章鋆等二百三十九人進士及弟記載。我一生下來,按生辰年月日排五行,缺金,所以御賜『鋆』的嘉名。」
毓老乃清朝皇族後裔,源出於禮親王代善一脈,據云是和碩禮親王世鐸之孫,和碩禮親王誠厚之子。但毓老生前曾當面向弟子提及其父並非誠厚(張輝誠:《毓老真精神》,頁33, 46)。毓老四歲由母親親授四書,六歲開始進宮陪溥儀讀書,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鄭孝胥、康有為、梁啟超等名儒,另有溥儀的外籍帝師莊士敦先生授以西洋學。
1971年愛新覺羅.毓鋆在台北開設「天德黌舍」(後改為「奉元書院」),從事私人講學,其門生有上萬人之多。毓老特別重視儒家思想教育,從《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著手,冀望其授業的學生從外在的道德實踐,進而達到內心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美國著名學者魏斐德 (Frederic Wakeman, Jr.)、包弼德 (Peter K. Bol)都曾授業其門下。毓老強調:「將來我們這個孔學,是要怎麼用這個孔學,不是怎麼講這個孔學,要懂得怎麼能用,就是證明看懂了。」毓老的一席話為傳統的中國儒學注入新的生命力。
然而,毓老是清朝皇族後裔,其滿洲人的身體所展現的卻是漢人的儒學文化。毓老的身體猶如一個認同協商的複雜場域,其中仍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說。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吳冠倫撰稿,2012/9/29增補)
毓老乃清朝皇族後裔,源出於禮親王代善一脈,據云是和碩禮親王世鐸之孫,和碩禮親王誠厚之子。但毓老生前曾當面向弟子提及其父並非誠厚(張輝誠:《毓老真精神》,頁33, 46)。毓老四歲由母親親授四書,六歲開始進宮陪溥儀讀書,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鄭孝胥、康有為、梁啟超等名儒,另有溥儀的外籍帝師莊士敦先生授以西洋學。
毓老重修永陵時,於赫圖阿拉創立啟運書院,圖為毓老親筆提字之門匾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林書寧攝)
1971年愛新覺羅.毓鋆在台北開設「天德黌舍」(後改為「奉元書院」),從事私人講學,其門生有上萬人之多。毓老特別重視儒家思想教育,從《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著手,冀望其授業的學生從外在的道德實踐,進而達到內心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美國著名學者魏斐德 (Frederic Wakeman, Jr.)、包弼德 (Peter K. Bol)都曾授業其門下。毓老強調:「將來我們這個孔學,是要怎麼用這個孔學,不是怎麼講這個孔學,要懂得怎麼能用,就是證明看懂了。」毓老的一席話為傳統的中國儒學注入新的生命力。
然而,毓老是清朝皇族後裔,其滿洲人的身體所展現的卻是漢人的儒學文化。毓老的身體猶如一個認同協商的複雜場域,其中仍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說。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吳冠倫撰稿,2012/9/29增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