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清朝最後的格格」去世


愛新覺羅•顯琦




「清朝最後的格格」愛新覺羅•顯琦,於26日凌晨在北京的一家醫院去世,終年95歲。死因目前不確定,葬禮預計28日在北京郊區舉行。

愛新覺羅•顯琦,漢名
金默玉,清代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最小的女兒。旅順出生,年僅4歲時,父母雙亡,由同父異母的三位姐姐撫養長大。曾赴日本留學,後來因中日戰爭爆發,學業中斷,回到北京工作。

她的姐姐愛新覺羅•顯玗送給日本人當養女,後來成為赫赫有名的
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被稱為「東方的瑪塔•哈里」。

金默玉是現代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馬萬里的第三任妻子。

2010年11月新華網曾報道:雖然已經89歲了,但金默玉的生活習慣卻像前衛的藝術青年。凌晨六七點鐘才睡,下午兩三點鐘起床。
網球、籃球、高爾夫球的競賽都是夜裡頭演呀她笑咪咪地說,開朗得猶如孩童。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滿文字典內沒有的字:Anggeliya


Anggeliya一字看滿洲/錫伯人
的思考邏輯




1967年,已故羅杰瑞Jerry Norman教授於台灣自資出版其A Manchu-English Dictionary。辭典封底的滿文標題作 Manju Anggeliya gisun qamcibuxa buleku bithe

去年,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鄭曉峰教授為羅教授之著作編目時,因不明該書封底滿文之義,故就詢於余。

Manju Anggeliya gisun qamcibuxa buleku bithe之意即《滿英合璧文鑑》。但現代滿文字典中沒有Anggeliya一字,因為清代的字書並沒有收錄「英國」或「英文」等字的滿文;玉聞精一的'iŋilisə是現代錫伯語的英文對音(山本,1969, p.42:1003)。[1]

不過,我倒認得封底上的字是師祖廣祿寫的。廣祿曾就讀於北京政府外交部俄文法政專門學校,[2]來台後於台大教授俄文。因此,鄭教授推測此字應是廣祿據其熟悉的俄文音寫而來,其言甚是:Anggeliya 即俄文Англия 的對音是也。俄語 Англия 意即英國。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阿爾泰語系中的滿洲(含錫伯)人是如何思考的。Norman 的字典名叫A Manchu-English Dictionay (1967). Manchu-English指的是語文,不是國家。廣祿與印歐語系的思考邏輯不一樣,改從「地域」的角度出發,而非語言。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1]光緒31年,一封給英國但未送出的國書中,「英國」一詞,按漢語音譯作Yeng Gurun。 (2015.2.26增訂)
[2]廣祿在北京俄文法政專門學校修業六年,至1925年畢業。原奉部令派赴當時由中蘇合辦的中東鐵路工作,但廣祿意在繼續深造,請求外交部令中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咨送其進莫斯科大學研究法律,並藉機深入瞭解俄情。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明代女真與滿洲文史論集》






作者:滕紹箴
出版社:遼寧民族
出版日期:2012/11/01
頁數:502
ISBN:9787549704361
售價:RMB 65 元

《明代女真與滿洲文史論集滿學清史專家文庫》係作者在往昔數十年間從事明清史、滿洲(含女真)史、東北民族史研究的部分學術論文選集,涵蓋8個專題,即女真民族關係論、女真社會制度論、後金社會性質論、明與後金關係論、八旗牛錄制度論、滿洲名稱辨析論、滿洲語言文字論、滿漢關係認同 論,共收入論文30篇。

《明代女真與滿洲文史論集滿學清史專家文庫》內容主要切入點是側重 研究以女真、滿洲為代表的「打牲民族文化」與以漢族為代表的「農業民族 文化」之間,在明、清兩朝相互碰撞、交融、浸透以及形成的社會特點,演變的階段性等等。全部論文都從大中華理念出發,尊重歷史發展演進的客觀規律。

《明代女真與滿洲文史論集滿學清史專家文庫》按照論文內容分作女真民族關係論、女真社會制度論、後金社會性質論、明與後金關係論、八旗牛錄制度論、滿洲名稱辨析論、滿洲語言文字論、滿漢關係認同論共8個專題。綜觀各題,多為明代女真和滿洲前期史,并有滿洲語言、文字之內容,因此命名為《明代女真與滿洲文史論集》。




目錄
前言
女真民族關係論
明代建州女真人
從朝鮮《李朝實錄》看明代女真族與朝鮮族的友好關係
試論明代女真與蒙古的關係
淺論明代女真與蒙古關係演變中的經濟問題
人關前滿洲社會經濟概論
明代女真振興述論
女真社會制度論
明代女真社會的軍事民主制
試論明代建州等女真的社會性質
明代奴兒干都司女真諸衛研究概述與探索
後金社會性質論
試論後金國的形成、性質及其特點
明與後金關係論
試論明與後金戰爭的原因及其性質
談皇太極的求和及其真意
試論後金的民族政策
八旗牛錄制度論
論清代寧夏八旗駐防
努爾哈赤時期牛彔考
清代三藩旗籍研究
清初漢軍及其牛探源
孔有德遺部與璦琿漢軍旗人——璦琿漢軍入駐時間質疑
論清代三姓八旗設立與副都統考補
滿洲名稱辨析論
試談滿洲一詞的源流
滿洲名稱考述
滿洲滿族名稱辨析——紀念滿洲定名360周年
滿洲語言文字論
明清兩代滿語滿文使用情況考
論通古斯滿語文在北京話形成中的地位
滿漢關係認同論
試論滿漢文化認同的幾個問題
清代的滿漢通婚及有關政策
論清初赫舍里氏及其文化現象
論滿洲貴族認同中原文化之管見
論清前期滿、漢朝臣的關係
滿漢文化交融的杰作——讀《兒女英雄傳》




─────────────────────────────────────
滕紹箴,男,漢軍鑲黃旗,1937年12月生,遼寧省鐵嶺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多年從事清史、滿族史、東北民族史研究及短期教學工作。現任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滿洲的「花果飄零」: 台北的滿洲人


老北京人說國語


馬普東先生近照



咱們的舌頭不打結 Musei ilenggu mampiraqô


以前北京人說的國語,包括滿洲人,大都字正腔圓,優雅動聽。台灣滿族協會的馬普東先生就是一例。馬先生今年91歲,馬佳氏,鑲黃旗,來台後曾在廣播電台工作。他說的話和愛新覺羅瀛生老師說的京片子是一樣的,清脆悅耳。瀛生老師的漢語是上世紀20 年代到中國後才學的。那時北京人說話舌頭不打結,蹺舌音拿捏得恰到好處,渾然天成。我20多年前在美國認識的一位老教授,原籍江浙, 北京長大,現在也應該八九十歲了, 他說話的音調和馬先生與瀛生老師說的國語是一樣的。

這使我想起滿族作家老舍在他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裡面有關旗人福海的描述:「這個熟透了的旗人其實也就是半個、甚至於是三分之一的旗人。這可與血統沒有什麼關係。以語言來說,他只會一點點滿文,談話,寫點什麼,他都運用漢語。他不會吟詩作賦,也沒學過作八股或策論,可是只要一想到文藝,如編個岔曲,寫副春聯,他總是用漢文去思索,一回也沒考慮過可否試用滿文。當他看到滿、漢文並用的匾額或碑碣,他總是欣賞上面的漢字的秀麗或剛勁,而對旁邊的滿字便只用眼角照顧一下,敬而遠之。至於北京話呀,他說的是那麼漂亮,以至使人認為他是這種高貴語言的創造者。即使這與歷史不大相合,至少他也應該分享『京腔』創作者的一份兒榮譽。 

現在的北京人,很多是外地遷入的,他們說話時,弓着舌頭,嘴裡像含着幾顆彈珠兒似的,原來二三十年代還是漂亮悅耳的京片子,就這樣活生生地給污染了。 Absi xaiiraqa!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歐立德:《乾隆帝》





ISBN139787509756904
作者:歐立德  
譯者:青石
頁數:精裝/310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2014/04/01


《乾隆帝》一書為美國著名清史學家,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委員會主席歐立德(Mark C. Elliott2009年出版的同名英文著作的中譯本。原書為Longman出版社世界歷史人物傳記系列之一。

歐立德教授寫作此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讓西方讀者對 乾隆這樣一位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發展中都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中國古代帝王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將18世紀的中國與全球歷史潮流聯繫起來,對流行的清代中國是對外封閉的這一觀念提出了挑戰;與此同時,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獻,解讀乾隆生平的每一個細節,準確地還原了這位曾竭力將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實面貌。


目錄

定宜莊中文版序:換一個角度看乾隆和他的時代    
英文版序
一 登基
二 當政
三 家庭、儀式和王朝統治
四 滿洲成功之困境
五 巡遊之治
六 帝國的擴大
七 文化巨人
代的中國與世界
晚清的國家秩序與衰敗
結論 天之驕子,世之凡人
乾隆時期大事年表
書目介紹
索引
譯者後記


───────────────
歐立德(Mark C. Elliott),1959年生。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委員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為清史,是北美漢學界新清史研究的重要學者。著有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1、合編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2004、 The Archives of the Bordered Red Banner: Research Guide to the Qing Eight Banners and Catalogue of Materials in the Toyo Bunko, 2001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滿文字典內沒有的詞: 日至


inenggi-i ten

兼論
-ci tetendere


我在國內外大學  [1]教了二十多年的滿文,常常發現一些字典裡面沒有的滿文字或詞。每每想把這些字詞記下來, 編成一本滿文新字詞手冊,但新字詞的意思一經解決,事過境遷,便再也提不起勁去做這些零碎的事兒了。

今天(5月7日)與諸生重讀御製剿滅台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滿文碑文(Xan-i araxa Tai Wan-i fudaraqa xôlxa-be gisabume mukiyebufi Lin Šuwang Wen-be weiihun jafaxa baiita-be ejehe gisuren)。行21作Mini γônin-de mingγan aniyai inenggi-i ten-be tehei baxaci ombi sehe-be daxame. šun-be jetere-be doiiγonde tulbime toqtobuci ombi. Toqtoxongge seci tetendere.  tere teiisulebure teiisuleburaqôngge daci toqtoxon aqô baiita qai. Tuttu bime geli doiiγonde urunaqô aqô obure arγa inu baxaraqô 以予論之,千日至可坐而致,剝蝕亦可而定也。既定矣,其適逢與不逢,原在依稀戃怳之間,且亦乏計預使之必無也)。其中的 inenggi-i ten 和 -ci tetendere 二詞頗值一談。我想或可以此為契機,重新啟動我摘錄滿語新詞的宿願。現先就此二詞說明如下:

1. inenggi-i ten,字典無此詞。其意即日至。所謂日至指的是冬至及夏至,其時日處於最高點,故謂之ten。
2. tetendere,字典一般作「既然」 解,並不錯誤,但此字往往與格助詞-ci連用。 因此,-ci tetendere  應另立詞條,列作慣用型。


[1]台灣中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文大學、美國哈佛大學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甘德星)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Selected Manchu Studies





Giovanni Stary, Selected Manchu Studies : Contributions to History, Literature, and Shamanism of the Manchus , Hartmut Walravens (ed.). 
Studien zur Sprache, Geschichte und Kultur der Türkvölker , Band 17
Berlin : KS, Klaus Schwarz Verlag, 2013.

In English, with nine contributions in German and three in Italian.
352 pages
ISBN  9783879974252
78.00 € 

Giovanni Stary is an outstanding specialist in Manchu Studies. Till his recent retirement he held the chair of Manchu at the University of Venice (Italy). Stary covered many fields, especially literature, shamanism, history.

He convinced scholars that Manchu was not just a dead language but had merits of its own and deserved to be recogniz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Besides focusing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Manchus and Manchu indigenous literature, he discover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be, Manchus in Xinjiang's Ili region, which are officially regarded as a separate minority in China

Of his many publications a selection is offered in this volume (in German, English or Italian) . They supplement his monographs and comprise the latest results of his research. With index.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愛新覺羅.燾承藏清入關前滿洲銅錢


清太祖、太宗滿文銅錢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奴兒哈赤建國號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並鑄造錢幣。錢幣共有滿、漢文兩種。滿文錢,仿明小平錢,方孔圓型,銅色赤暗,鑄工較劣。錢面老滿文,由穿左讀起,至穿右,再上下讀,為Abqai Folingqa qan jiqa (Abqai Fulingγa xan jixa)四字,漢譯即「天命汗錢」。漢文錢「天命通寶」與「天命汗錢」同時開鑄,錢文直讀,錢背無文。


Abqai Folingqa qan jiqa       Sôra Qan-ni jiqa

正面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奴兒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改元天聰,鑄「天聰汗錢」。錢面,依老滿文寫法,作Sôra Qan-ni jiqa (Sure Xan-ni jixa);背,仿明「天啟通寶」之制,穿左鑄滿文jowan(juwan)字,即「當十」(記值),穿右書emo jan(emu yan)二字,即一兩」(記重。先師李學智著〈清太宗無圈點滿文大錢考〉,《大陸雜誌》23419613-6以錢面之sôra讀作duiin,四字解作「汗的四錢」又以錢背三字連讀,譯作「十一兩」,皆為誤判。此錢傳世不多,較為罕見。

                                            jowan emo jan

背面


 入關前滿洲錢數量少,流傳不廣,僅限於關外遼東地區;迫切需要用錢的是當地的商人,但他們人數不多,所以天命、天聰兩代鑄錢,政治上的作用遠大於經濟上的需要。觀乎太祖太宗之鑄錢,皆始於建元即位之年,可以為証。當時滿人得錢後,大多佩戴於衣帽之上,作為裝飾品,據說可避刀槍。因此,後代鑄錢時,亦分發給士兵佩帶。這慣習,一直到順治,康熙時,仍然存在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